新疆約占國土陸地面積的六分之一,與多個國家接壤,邊境線長達數(shù)千公里。在這條漫長的邊防線上,兵團建立起數(shù)十個邊境團場,戍守著漫長的邊防線。
60年來,兵團這支不列入軍隊編制、不穿軍裝、不拿軍餉、不要國家和人民負擔的戍邊隊伍,在環(huán)境惡劣的漫長邊境地帶,屯墾戍邊,守土保疆,不僅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開發(fā)史上的奇跡,還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筑起了鋼鐵長城,為祖國母親奉獻了赤子的一片忠誠。
種地就是站崗,放牧就是巡邏,兵團人成為前赴后繼、永不換防的國土衛(wèi)士。在這里,兵團人被稱作“有生命的界碑”。
1962年,中蘇邊境開始了“冷戰(zhàn)”。
1965年12月9日,九師一六一團50余名民兵迎著蘇軍的鐵騎、馬刀奮勇沖擊,拆除了蘇方架設在我國境內(nèi)的鐵絲網(wǎng),守住了1萬多畝國土。
1969年6月10日,蘇軍再次挑起事端,身懷六甲的女民兵孫龍珍倒在蘇軍的彈雨下。
孫龍珍走了,戰(zhàn)友們把她埋在巡邏的路旁,她的墳塋像界碑一樣佇立在邊境線上,她的英魂陪伴著一代又一代戍邊的兵團人。
抗洪筑堤,在內(nèi)地是保衛(wèi)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戰(zhàn)斗,在兵團卻是捍衛(wèi)國家領土的戰(zhàn)斗。
“阿拉克別克”是一條60公里長的小河,哈薩克語的意思是“少女的耳環(huán)”,歷史上邊界尚未劃定時,一直以它為自然界河。1988年4月23日,這條小河突發(fā)百年不遇的洪水,洪流沖垮了中方一側的龍口,向地勢低洼的十師一八五團境內(nèi)奔涌而來,順著又深又寬的喀拉蘇自然溝一路狂泄,讓數(shù)個連隊成了水中孤島,大量房屋被沖垮。
危難時刻,兵團人想的不是自身和財產(chǎn)的安危,而是我們的國土不能丟失一寸!
如果滔滔洪水不能重回界河故道,沿著喀拉蘇溝流下去,就意味著我數(shù)十平方公里的國土將自然并入蘇聯(lián)境內(nèi)。
一八五團上千名干部職工奮不顧身撲上去了,大量農(nóng)用機械破浪開上去了,面對垮塌龍口的滔滔洪流,幾十上百的男女青年職工跳了下去——那是在用胸膛阻攔洶涌的洪水,更是在用生命捍衛(wèi)神圣的國土!
5月8日,防洪大壩勝利合龍,阿拉克別克河乖乖回到故道,一八五團境內(nèi)我方守護的55.5平方公里的領土終因河道的恢復而安然地躺臥在祖國的懷抱里。
為絕后患,一八五團在龍口設立了一個民兵哨所,把“兵二代”馬軍武夫婦派到那兒負責巡邊和看守分水閘,并動員全團力量把喀拉蘇溝填平,在上面廣植樹木花草,建起了一個風景宜人的喀拉蘇公園。
“半碗黃沙半碗土,半個百姓半個兵;多少將士思鄉(xiāng)夢,盡在萬古荒原中!”1990年,一位領導在視察兵團后曾經(jīng)動情地說,“不要說為國家上繳多少糧食,創(chuàng)造多少利潤,只要在這里生活著,就是共和國最偉大的公民!”
漫漫60年,歲月如歌。幾代兵團人前赴后繼的戍邊故事說也說不完,如今,他們?nèi)砸庵緢远ǖ厥卦谧鎳鞑窟吘?,這就是兵團人,這就是屯墾戍邊的兵團人,這就是把祖國當父母一樣的赤子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