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茫
幾百年來的中國人,凡讀書的都必讀“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本書,堪稱中國人的“圣經(jīng)”。歷代以來,凡是吃透“四書”的人,無論為官、從政,還是求學、經(jīng)商,都能取得不凡的成就。作家谷園的《人生四書》(華夏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解讀祖輩傳承的安身立命法則,告訴人們,只要讀懂了“四書”,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谷園是“中國式勵志”理念的開創(chuàng)者,出道以來一直致力于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通俗化解讀和普及傳播?!度松臅氛驹诂F(xiàn)代青年人的角度,擷取“四書”中最能打動人心的智慧精華,結(jié)合現(xiàn)實工作、生活、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從人生、世界、人性、人格、為人、處事、領導、財富、家庭、修養(yǎng)、學習等方面進行深刻而生動的解讀,從而給讀者以智慧的啟迪,幫助讀者解決人生中的各種現(xiàn)實難題。正如書中所言,讀懂了“四書”,就能明了世道格局,就能學會做人之道,就能確立人生方向,就能掌握做事法門。
中國人有信仰嗎?孔子發(fā)誓時喊天,悲痛時叫天,危難時把自己交給天,聽天由命。這是為什么呢?作者說,這是孔子的信仰。儒教的信仰,就是相信天。各種宗教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相信某種超越自然的力量主宰一切。大多數(shù)中國人是習慣于用“天”這個稱謂的,而且跟孔子一樣,發(fā)誓是對天發(fā)誓,悲痛時喊“天啊”,面對困境無計可施時干脆聽天由命,工作時則相信天道酬勤,結(jié)婚時拜天地。從宗教的層面講,這就足夠成為一個教徒了。這或許就是儒教的實際功能和價值吧。
中國人信奉的待人原則是“做人要厚道”。書中寫到,所謂厚道,就是自己不想被欺騙,就不要欺騙別人;自己不想被傷害,就不要傷害別人;自己不想被壓制,就不要壓制別人?!凹核挥鹗┯谌恕?,是儒家對人類發(fā)展最大的貢獻;而“己所欲,施于人”則是基督教中《圣經(jīng)》提出的原則?;浇痰脑瓌t容易發(fā)展成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意志強加于人,因為你想得到的,別人未必想要?,F(xiàn)在美國在全球推行它的價值觀,明顯反映出這個問題。而中國在外交上所奉行的“不干涉”原則,則體現(xiàn)了儒家的思維特點。
生活中都希望“搞定”人,那怎樣“搞定”人呢?儒家認為要通過溫、良、恭、儉、讓。書中講到,比如為情,你就得搞定他(她)。同樣你得溫和親切、不溫不火,得慢慢來;得展示自己的優(yōu)點;得重視對方;得節(jié)制,不能上來就霸王上弓,也不能太任性;得謙讓、包容。把這些內(nèi)化為自己的修養(yǎng),然后去搞定人,就會非常自然、得心應手。人們被搞定,卻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而只是覺得你有魅力。
誰都想做大事,成個大人物。可現(xiàn)實中,為何絕大多數(shù)的人仍然是小人物呢?孔子認為有兩個:一是求快,二是貪小利。這都是人性的弱點。我們遭逢一個快餐時代,人心都很浮躁,什么都想快一點:學習再快一點(速成班)、升官再快一點、賺錢再快一點、結(jié)婚再快一點(閃婚)、汽車再快一點……人們不要過程,只要結(jié)果;不在乎過程,只在乎結(jié)果。于是在這個過程中,投機取巧,不擇手段,不顧廉恥。所以,在與人合作中,切忌有貪便宜的心,貪小便宜吃大虧,錢財是人品的試金石,因為一點小利而失去朋友的信任與尊重,想再翻身就難了。這不能不讓人警醒。
現(xiàn)實生活中,新生的儒家思想早已經(jīng)以異常生猛的態(tài)勢包圍了我們,《三字經(jīng)》的熱、《論語》的熱、曾國藩的熱、王陽明的熱,都在印證了這一點。我們都是本著很實際的態(tài)度,想從這些傳統(tǒng)文化中得到做人的教益、人生的啟示,讓自己更加成功。所以,儒家的優(yōu)勢價值還是在于做人,在于人生,在于各種人際關系的處理?!度松臅凤@然做到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