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錫榮
魯迅:立人立德與反腐
文·圖/王錫榮
1936年10月2日,美國作家邁克斯·格蘭尼奇到大陸新村魯迅寓所拜訪時,為魯迅拍了這張照片。
提及魯迅,我們會想到他塑造的鮮明人物形象,閏土、阿Q、祥林嫂、華小栓;我們會想到他犀利的批判,“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我們會想到他大無畏的斗爭精神,“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魯迅過時了嗎?當然沒有?!度嗣袢請蟆吩谌ツ?0月刊文說“從民族文化的現(xiàn)代化進程看,魯迅顯然是一個繞不開的存在,魯迅的文化追求及其文化實踐能夠為當下的文化建設提供難以替代的精神資源”。同樣,在廉政文化建設上,魯迅的思想、精神和實踐,依然能為我們提供借鑒。今年,《正刊》攜手上海魯迅紀念館,與你一起重溫經典,再讀魯迅。
魯迅不是共產黨員,似乎跟廉政文化沾不上邊。但是魯迅當過國家公務人員,尤其是他在廉政文化上有很多深刻的思想、崇高的精神、可貴的操守,都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魯迅思想深刻豐富,涉及面廣。就反腐倡廉這一主題而言,魯迅在他一生中有著非常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形成了一系列立人立德、反腐倡廉的思想。
作為思想家的魯迅,其最核心的思想,同時也是他終其一生最主要的奮斗目標,就是“立人”。早在1907年,他在留學日本的時候就提出:“角逐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濒斞傅哪繕耸且⑵鹜耆哂歇毩⑷烁竦摹罢娴娜恕?,歸根到底,是要建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致人性于全”,讓每個人的人格健全起來,情操高尚的“人”聚合而成的“人國”。然后:“人國既建,乃始雄厲無前,屹然獨見于天下,更何有于膚淺凡庸之事物哉?”這就是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就要“立人”。什么叫立人呢?就是“致人性于全”。通俗地說,就是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做大寫的人——有理想、有抱負,以人類解放、民族解放的遠大理想為己任的人。有了這樣的“人”,什么“膚淺凡庸之事物”都會被摒棄,蠅營狗茍的萎縮心態(tài)便將無立錐之地。因為,魯迅知道,社會就怕“曙光在上,不抬起頭,便永遠只能看見物質的閃光”。如果“以富有為文明”的風氣熾盛,“如是既久,則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精神漸失,則破滅亦隨之?!蹦菍⑹鞘挚膳碌暮蠊?。魯迅已經對那種偏于追求物質一極的社會傾向,給出了最嚴厲的警告。
說到底,“立人”就是極大地提高包括自己在內的全民族精神文化素質。讓每個人的人格站立起來,讓整個民族的民族性格站立起來,讓整個國家的國格站立起來。魯迅曾說,“我從別國竊得火來,本意是在煮自己的肉的”,“立人”思想不是光教育別人,而是連自己的肉也煮在內了。
事實上,凡是貪腐之人,其根本弊病,就是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人格,失去了立己立人的人生目標,“永遠只能看見物質的閃光”,以至于傷及民魂和國格。魯迅的“立人”思想,正是從根本上治療這種失格失魂者思想的良藥。
作為社會的精英,每個共產黨員,每個手上握有權力的人,如果都能樹立起利己利人意識,那么這個社會就將更有擔當,貪腐現(xiàn)象就會減少很多。
魯迅的另一重要思想,就是誠信思想。魯迅一生一直在大聲疾呼倡導“誠與愛”。從早年日本留學時,就提出了“誠與愛”的思想。1907年,魯迅稱頌拜倫“剛健不撓,抱誠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隨順舊俗;發(fā)為雄聲,以起其國人之新生,而大其國于天下”。在這一時期,魯迅與一起留學的好友許壽裳議論得最多的話題之一,就是呼喚“誠”和“愛”,反對“瞞和騙”。魯迅一生就是以滿腔的真誠來面對社會,面對民族和國家。
魯迅是真誠待人、真誠處世的典范。他待人的真誠,有口皆碑。他對待任何人,決不以功利心,無論位高權重,還是弱勢群體,他都一樣真誠。而遇道不同者,決不虛與委蛇,他認同你,便兩肋插刀,他不認同你,就連眼珠也不轉向你。
魯迅主張用文藝來溝通和呼喚“誠”和“愛”。他說:“人類最好是不隔膜,相關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卻只有用文藝來溝通?!闭驗槿绱?,他在思想上能明辨是非,生活中誠實守信,以最大的真誠待人,做事言必信,行必果。甚至因而在生活中經常受人欺騙。他多次被人騙去文稿,他的一個弟子,從廈門大學追隨他到廣州中山大學,追隨到上海,主動充當他的“義子”,結果在他受到圍攻的時候卻離開他,使魯迅無言。因而他特別痛恨瞞和騙。
魯迅的誠愛思想,對今天的反腐倡廉教育,是很好的思想資源。誠愛,不僅要在待人接物、處世為人方面,不欺不瞞,充滿愛心,作為黨的干部和國家工作人員,更要對黨和國家、對人民充滿熱情、忠誠坦蕩。魯迅的話,可以讓那些“一天一天滿足著而一天一天墮落著”的人們幡然醒悟。
魯迅的另一重要思想,也是廉政文化的重要資源:平民思想。
圖1:魯迅精神是由一群魯迅的追隨者和戰(zhàn)友共同創(chuàng)建的。因此,自1999年9月起,館內設立了朝華文庫,為與魯迅接觸較多、有一定成就、有物品存世的16位文化名人,分別建立了專門區(qū)域,收藏展示其手稿、照片、書信及生活用品等圖2:魯迅與他的戰(zhàn)友們(蠟像)圖3:魯迅著作拼成的書墻
這里說的平民思想,不僅指他以平民自居,而且指他的民生、民權思想。
曾經有一個大學教授寫文章說,他不明白魯迅的創(chuàng)作為什么要以車夫為主人公。魯迅的《一件小事》就是以一個底層車夫為主人公,而且對車夫的可敬舉動,表達了崇高的敬意,甚至把似乎是上等人的自己反襯得很猥瑣。對那個大學教授的疑問,魯迅辛辣地諷刺道:教授“住在高大的洋房里,不明白平民的生活……地位增高了,就把平民忘記了,變成一種特別的階級。那時他們自以為了不得,到闊人家里去宴會,錢也多了,房子東西都要好的,終于與平民遠遠地離開了。他享受了高貴的生活,就想不起從前一切的貧苦生活了”。“他不但不同情于平民,或許還要壓迫平民,以至變成了平民的敵人……”魯迅講的是知識階級,但是也正是講的一切由于有能力有貢獻從而提高了自己的地位的人們,應該永遠抱著為人類奮斗、為民族振興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平民思想的另一本質,是反特權思想。魯迅曾經談到當時的一些知識分子的幼稚想法:“以為詩人或文學家,現(xiàn)在為勞動大眾革命,將來革命成功,勞動階級一定從豐報酬,特別優(yōu)待,請他坐特等車,吃特等飯,或者勞動者捧著牛油面包來獻他,說,‘我們的詩人,請用吧!’這也是不正確的……如果不明白這情形,也容易變成‘右翼’?!边@就是說,你以為你是社會精英,你革命有功,建設有力,就可以多拿點,多貪點,你付出了超出別人的努力,因此你想得到比別人更多的報酬,別人沒有提出,就自己來拿,別人不給,就巧取豪奪,這是十分危險的。
實際上,魯迅經常提倡的“戰(zhàn)士”概念,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排除居功自傲的特權思想。魯迅心中的戰(zhàn)士,魯迅自己愿做的戰(zhàn)士,是普通一兵。魯迅曾經向中共地下黨表示,可以當革命的一名小兵。魯迅一直非常反感別人給他導師的名號。這里包含著魯迅盡自己的力,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思想。盡管魯迅早在五四前夕就出名了,到1926年前后已經是著名的學者和作家,被公認為青年導師、思想界的先驅者,但是魯迅一直有意識地以一個普通一兵自居,從不擺導師、領袖的架子。
平民思想的本質,是去官僚化。魯迅強調平民意識,有利于防止被捧殺。因為你只是平民,你就沒有什么資本可言,更沒有什么特權。你應該無條件地服從時代的召喚,永遠做腳踏實地的鋪路石。對于我們一些曾經有功,而一旦位高權重,就忘乎所以,開始“刮地皮”,對人民巧取豪奪的官僚,魯迅給出了嚴重的警告。
(作者系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
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建立后第一個人物性紀念館和名人紀念館,以魯迅故居、魯迅墓、魯迅紀念館的生平陳列三位一體。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紅色旅游主要景點之一。
1950年春,該館由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籌備,謝旦如先生負責籌建,1951年1月7日正式開放,周恩來總理題寫了館名。1956年9月遷入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同年10月,魯迅墓由上海虹橋路萬國公墓遷葬于虹口公園,并由毛澤東主席題寫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