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定建
(重慶市榮昌縣中醫(yī)院,重慶 榮昌 402460)
近年來,筆者自擬益脾理腸湯治療慢性結腸炎脾胃虛弱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共70例,均為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武岡市中醫(yī)院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治療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33~69歲,平均(51.7±11.5)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28.9±7.8)個月;大便每天3~7次,每天平均(5.0±1.4)次。對照組男15例,女20例;年齡35~68歲,平均(52.8±12.3)歲;病程4個月~5年,平均(30.1±8.1)個月;大便每天3~8次,每天平均(5.2±1.8)次。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大便次數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消化系統(tǒng)疾病分冊)》[1]中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①以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左下腹疼痛、大便次數增多、里急后重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②結腸鏡檢示病變呈連續(xù)性、彌漫性分布,黏膜充血、水腫、脆性增加,易出血及膿性分泌物附著等炎癥表現。重者有多發(fā)性糜爛或潰瘍,慢性結腸袋囊變淺或消失,可有假息肉或橋型黏膜等。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大便溏薄或膿血便,食少腹脹或夾有不消化食物,稍進油膩則便次增多,伴肢體倦怠,神疲乏力。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或濡緩。
排除標準:排除細菌性痢疾、腸結核、阿米巴痢疾等,對磺胺類藥物過敏、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合并有心腦、肝腎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均禁食酒類、辛辣刺激性食品,生冷油膩食品,注意飲食衛(wèi)生,避免熬夜等過度疲勞行為和精神過度緊張。
治療組:自擬益脾理腸湯加減。黨參15g,黃芪15g,茯苓10g,白術10g,白扁豆10g,木香10g,山藥15g,砂仁6g,薏苡仁10g,當歸10g,魚腥草10g,馬齒莧10g,甘草6g。便秘者去扁豆、薏苡仁,加火麻仁15g,熟地10g;夾寒濕內盛者加干姜9g,吳茱萸6g,肉豆蔻9g;夾濕熱者加蒲公英9g,白頭翁9g或白花蛇舌草9g,黃連3g,黃柏9g;夾陰虛證者加熟地10g,五味子5g;夾陽虛者加補骨脂10g,肉豆蔻10g;夾肝郁者加柴胡10g,香附10g。每日1劑,水煎溫服,1日2次。
對照組:口服柳氮磺吡啶腸溶片(上海福達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1020840),初始劑量為1日2~3g,分3~4次口服,無明顯不適可漸增至1日4~6g,待癥狀緩解后逐漸減量至維持量,1日1.5~2g。
兩組均治療2周為一療程,治療4周后觀察療效。
觀察治療前后中醫(yī)臨床癥狀及體征,對比治療前后大便次數,大便性狀、結腸鏡檢查結果3項指標的變化,以及有無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和《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顯效:腹瀉腹痛、黏液便或便秘、肢倦乏力等癥狀基本消失,大便每天1~2次、質地不軟不硬,結腸鏡復查示腸黏膜病變恢復正?;驖冊钜呀浶纬神:?。有效:癥狀基本消失,便次較治療前減少、質軟或稍硬但不結,結腸鏡復查示腸黏膜輕度炎癥反應及部分假息肉形成。無效:癥狀、結腸鏡復查無改善或反加重。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治療組1例出現惡心嘔吐,納食減少,1例腹脹便秘;對照組有5例出現斑疹,7例出現嘔吐,納食減少,腹瀉的不良反應現象。因不良反應均較輕,減量維持治療后反應減輕,不影響繼續(xù)治療。
兩組治療有效的53例隨訪3個月,治療組31例有8例病情加重或復發(fā),復發(fā)率25.8%。對照組22例有13例病情加重或復發(fā),復發(fā)率59.1%。治療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94,P<0.05)。
現代醫(yī)學認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未明反復發(fā)作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臨床以腹痛腹瀉,便次增多,黏液膿血便或便秘,結腸鏡檢示不同程度的腸黏膜炎癥病灶為主要特征。近年關于該病的發(fā)病原因及機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劉占舉[4]證實CD45RBhighCD4+幼稚T細胞可誘導SCID小鼠發(fā)生慢性結腸炎。目前西醫(yī)多用如柳氮磺吡啶腸溶片、阿莫西林膠囊,或頭孢菌素類等抗菌藥物消炎,用思密達等止瀉,用美常安、思連康等調整腸道內菌群等對癥治療為主。但長期用抗生素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引發(fā)偽膜性腸炎而加重癥狀,且長時間運用西藥也易損傷肝腎功能。
慢性結腸炎屬中醫(yī)“泄瀉”范疇?!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氛f“濕勝則濡瀉”《景岳全書·泄瀉》說:“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保?]治療應清熱解毒、除濕止瀉以治標,補脾胃以治本。益脾理腸湯是參苓白術散的基礎上加減而成,研究表明,參苓白術散[6,7]對腸管收縮活動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其抑制作用占優(yōu)勢,且具有保護消化道黏膜的作用[8]。魚腥草、馬齒莧、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清熱解毒,對沙門氏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等G-桿菌有一定殺滅或抑制作用。黨參、黃芪、茯苓、白術、山藥健脾益氣可提高機體免疫能力。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止瀉。木香、砂仁行氣導滯。當歸活血養(yǎng)血,化瘀補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炎愈瘍、健脾養(yǎng)胃、扶正驅邪、益腸止瀉之功,故治療慢性結腸炎脾胃虛弱型,具有復發(fā)率低,不良反應少的優(yōu)點。
[1]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消化系統(tǒng)疾病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45.
[2]鄭莜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1.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8-29.
[4]劉占舉.CD45RBhighCD4+幼稚T細胞誘導嚴重聯(lián)合免疫缺陷型小鼠慢性結腸炎模型的建立[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41(5):815-817.
[5]嚴世蕓.中醫(yī)各家學說[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12.
[6]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35.
[7]李飛.方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795.
[8]李江,李向波,唐尚有.參芩白術散加減治療慢性結腸炎臨床體會[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25(5):707-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