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明
當數十萬玩石大軍活躍于全國各地,當各類石頭展銷會此起彼伏,當石店的開張如雨后春筍,當一個個天價成交廣刊于石媒,沒有人不認為賞石事業(yè)蓬勃旺盛、永續(xù)發(fā)達,石友們仍在期盼“瘋狂的石頭”來年再次上演。這個社會的審美和需求似乎無關緊要,因為一切皆浮于表面,暗流其實早已涌動。
賞石當何去何從?這是站在歷史高度,必須前瞻性理智思考的問題。江山代有人才出,北京老焦提出的“奇石是一種表達的藝術”,無疑是具有正確導向的戰(zhàn)略構想,它將引領國內石界步入更加健康的發(fā)展軌道。
賞石當隨時代,春芽已經萌發(fā)。從造型到畫面、從單品到組合、從寶氣到文氣,從店面堆放到博覽館展演、從隨意喊出的命名到吟詩、填詞、作畫賞析,奇石越來越被探索性地作為創(chuàng)作對象,向藝術品接近。但此,還遠遠不夠。現狀,卻令人堪憂。周易杉在《中國賞石界的十大趨勢》一文中說,石頭資源銳減、化石春天來臨、礦物數量居上,預示著中國元素將不復存在,西方的東西將風行天下,國人賞石的曇花一現或成事實,日本的玩石斷層現象就是例證。因此,我們面臨轉型。
他山之玉,可借益示。關注近些年來資源性藏品的變化脈絡,有助于石界找尋自己的出路。曾經作為賞石母體的盆景,當山采樹樁挖光殆盡、政府禁令出臺,大規(guī)模的幼苗種植培育成為可能;借鑒中國傳統(tǒng)繪畫、營造出詩情畫意的作品受到追捧;長青類的松柏變?yōu)橹髁?,小眾的盆景園收藏取代大眾的家庭欣賞。作為國禮的和田玉,在新疆罕有出貨的情況下,最新數據顯示:國內今年消耗的原料中,新疆料約50噸、青海料約2000噸、俄羅斯料約100噸、韓國料約100噸,源頭的供應得到緩解。其次是玉雕獎的設立、大量優(yōu)秀玉工的成熟、玉雕作品的藝術性顯著增強,源尾的全民佩藏使其進入良性循環(huán)。而紅木家具的原料搜索已遍及東南亞和非洲,幾近仿古式的制作,再現了明式家具的簡韻和清式家具的華藝,中產階層的收藏熱情一浪高過一浪,自沿海到內地,大有蔓延之勢。
顯然,資源不是最主要的瓶頸??梢钥隙ǖ恼f,我國水石的開發(fā)進程還尚未結束。出路,就在腳下。盛世重收藏,人們追求和創(chuàng)造美的激情重新被點燃,藝術品的方興未艾體現了這個時代的主流。在國內,古玩和藝術品僅僅通過拍賣會的成交額每年均在數百億元,無數售出于畫廊、古玩店、交易會以及私人之間的流通量還遠未包括在內。億元拍品每年都有亮相,齊白石的《松下高立圖》、黃胄的《歡騰的草原》、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等,這些畫家離我們很遠嗎?走藝術品的陽光大道,路才能更遠。
但是依據美國里斯和特勞特的定位思想而論,必須要反過來從消費藝術品群體的心智出發(fā),聚焦空位的某一區(qū)域,只有第一名和第二名才被人們牢記。個人配飾首選玉石,繼而為黃金;盆景已經占據園林布景的大部分空間;古典家具收藏非明即清。賞石藝術品處于何通道呢?這要回答他給國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當然借助專業(yè)的調查公司,結論就更加準確。是博物館、專業(yè)石館、樓堂會所,抑或其他渠道?家裝的首位是家具,余則必置飾品。讓我們一起大膽設想,賞石如與家居完美結合而融入家藏,那么這個市場將非常廣闊,對策也隨之明晰化。
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把家居文玩的價值發(fā)揮到極致的?這需要深入到傳統(tǒng)文化里找尋靈感。氛圍的烘托、格調的謀劃、整體的布局、空間的分割、主次的搭配、品類的相融,還待仔細考量。奇石主要體現自然美,登堂入室后則要彰顯藝術美。這是創(chuàng)作,要堅持原創(chuàng),要能反映這個時代人們的心靈幽韻、精神意義、生命境界、宇宙情結。因此它是中式的而不是西洋的,是人文的而不是科技的,是抒懷的而不是述理的,是深邃精煉而不是浮躁張狂。知識、趣味、科學、藝術、自然融于一室,建筑、設計、時尚、生活充實和諧于滿屋。
以科學的理論導向、廣泛的輿論造勢、精美的圖式垂范、典型的案例破題,奇石緣結家居,石界專業(yè)媒體應有的指引作用至關重要,而展會正是踐行這一理念的先驅者演示的平臺。優(yōu)秀的作品能鼓舞人,全新的模式能啟發(fā)人,現場的交易能激勵人,展會架起了賞石藝術工作者、家居賞石藝術品、家裝消費者三者之間面對面溝通的橋梁??诒鄠?、網絡交流、實地切磋,構成廣大玩石人的群體傳播途徑。諸多可行性建言都可以變?yōu)楝F實、化為動力、匯成巨浪。
時代潮水滾滾向前,大浪淘沙,只有金子,才沉淀下來。順勢而為的中國玩石人,在即將起航的諾亞方舟上,已被作為建造者而鐫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