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芳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夫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鼻楦惺沁B通讀者和作者關鍵點。好的語文課要能啟迪學生的心智,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讓學生智慧的潛能被開發(fā),幽閉的心智被開啟,創(chuàng)造的天性被喚醒!唯有情和智和諧共生,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統(tǒng)一,語文課堂才能煥發(fā)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閃耀出動人的魅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學習的情趣
高年級的小語教學,比較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字描繪畫面的想象能力。所以,導入《“諾曼底號”遇難記》新課之初,我創(chuàng)設情境,花了幾天的時間,從《鐵達尼號》上剪輯了適合課文內容的畫面影片,但學校多媒體無法用,怎么辦?面對困難還是決定透過文字想像讓學生去感受,我想:這是用心靈的感受,不是僅憑借視覺的感受。視覺是人類重要的感覺器官,但視覺刺激太多,將使我們其他的感官能力降低。但是語文文字的魅力將更加打動人的心靈。我是一個愛讀小說不愛看電視的人,所以,我認為:能通過想象體驗的場面決不直接用畫面刺激,這是扼殺孩子想象的行為,也剝奪了孩子用心感受的時空。在讓學生用心靈充分感悟的基礎上再引出直觀畫面
鏡頭一:情境對話
師:如此可怕的災難往往會導致什么后果?(船毀人亡)結果真的是這樣嗎?究竟是誰改變了這一切?(哈爾威船長)正因為哈爾威船長改變了這一切,所以課文的作者雨果給了哈爾威船長一個極高的評價,找到了嗎?大聲地讀出來。
生:在英倫海峽上,沒有任何一個海員能與他相提并論。
師:讀了這個句子,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生:為什么說在英倫海峽上,沒有任何一個海員能與他相提并論?是什么地方不能和他相提并論?
師:讓我們再回到課文中,讀讀描寫哈爾威船長的段落,來解決這個問題。
當孩子的學習遭遇尷尬和錯誤時,搭建臺階,讓孩子順階而下,保護孩子對學習的熱情;二是當孩子的學習遇到困難時,搭建臺階,讓孩子拾階而上,去享受成功的樂趣。此片段中的臺階,當屬第二種。面對文本,孩子都會有初步的感悟,然而,孩子畢竟是孩子,當需要他們更深層次考量的時候,往往會面露難色,不知所措。這就是課堂教學中的“冷場”。面對孩子的冷場,有的教師焦躁不安,反復催問;有的教師,不急不躁,搭建臺階,有效引領,最終令孩子柳暗花明,恍然大悟。孩子們期待“恍然大悟”的快感,只有智者才會帶給他們這樣的快感。誰都知道,后者才是智者。
鏡頭二:叩問心靈
課件出示第八自然段:“洛克機械師在哪兒?”“船長叫我嗎?”“機器怎樣?”“停了?!贝L喊了一聲:“奧克勒福大副!”大副回答:“到!”船長問道:“還有多少分鐘?”“20分鐘?!薄皦蛄?,”船長說,“讓每個人都到小艇上去。你的手*·槍在嗎?”“在,船長?!薄澳膫€男人膽敢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保?/p>
師:這是一段很重要的對話,這段對話里有3個角色,請同學們自由練讀這段簡短而有力的對話,重現當時的情景。(生自由練讀)
師:你們想讀誰的話?(生:船長)(師生合作分角色對讀)(課件呈現嘈雜聲,師生再次合作朗讀對話。)
師:讀得真好!船長,你問大副還有多少分鐘,你是指什么還有多少分鐘?
生:離船完全沉沒還有多長時間。
師:當你知道還有20分鐘的時候,你說夠了,船長,你是說什么夠了?
生:我指的是救出60個人的時間夠了。
師:20分鐘救出60個人,夠了,但前提必須是什么?
生:前提必須是撤離的時候要井然有序,不能你推我搡,亂作一團。
師:對呀,因此,你下了一個死命令,你下了一個看似無情卻有情的死命令,一起讀──(生接讀)哪個男人膽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
師:此時,你又感受到了一位怎樣的船長? (舍己為人,有紳士風度)
二、讀思質疑,放飛心靈的翅膀
宋代學者朱熹提出的“熟讀精思”符合閱讀規(guī)律。“讀”而不思則罔,有些深奧的課文,如果離開教師適當的引導和精講,不要說讀一百遍,就是讀一萬遍也搞不懂。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謬誤,我們要把握朗讀教學中讀的度,要有辨證的思維,而不是盲目地讀、讀、讀。朗讀教學出現效果不明顯的狀況,從實踐層面上講,原因主要是教師自身朗讀水平不高,缺乏朗讀指導的方法,因此只能在一個層面上讀,不能讓學生讀出滋味,讀出情味,讀出韻味來。
文章,是展示作者的思想,展示作者的存在的舞臺。因為有了閱讀,才可以讓我們走進作者的心靈。透過閱讀,進而來閱讀人生,閱讀生活,閱讀快樂?!耙寣W生充 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見充分地讀書是一個培養(yǎng)語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讀的重要性 毋庸多說,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才能讀出情,讀出趣,讀出樂,讀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呢?
我們都知道,在烽火連天的戰(zhàn)爭歲月,容易產生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熱血男兒,而現在的和平年代同樣有生與死的考驗,同樣可以產生光照日月的英雄。我定位的教學目標中“情感滲透點和德育滲透點是:感受船長人性的美,為他的人性美而感動??鬃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可見,語文教學中,讀與思應齊頭并進,二者不可偏廢。在教學中我常常告訴學生:聰明的孩子提問題。由此我想,教師只有善待每個學生的提問,學生才能提問。這里的“能”包含著愛提問、敢提問和會提問。愛提問是會提問的前提。一個學生如果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太簡單、太沒有價值而遭到老師、同學的嘲笑就會不敢問,也就談不上愛問,更談不上會問了。學生由于敢問、愛問,問得多了就會發(fā)展到會問。有了教師的鼓勵,學生才敢問、愛 問;有了教師的引導,學生才會問。
【作者單位:泉州市豐澤區(qū)實驗小學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