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佳
摘要:《沉默》是安德列耶夫早期的一個(gè)短篇,文章簡短,卻意味深長。本文通過解讀文中各個(gè)角色的沉默,結(jié)合作者的背景,探討了“沉默”的多義性。
關(guān)鍵詞:安德列耶夫;沉默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0-362-01
讀完安德列耶夫的《沉默》,久久沉默。
壓抑。
故事很短,情節(jié)也很簡單。說的是殘酷冷漠的伊格納季牧師的女兒薇拉臥軌自殺,善良的牧師妻子得到女兒的死訊后就中風(fēng)了,從此一直保持著沉默。一向傲慢,冷漠的伊格納季牧師在沉默的壓迫下痛苦地掙扎著,最后也頻臨崩潰。從“5月的夜晚,月光皎潔,夜鶯在歌唱”開始,到結(jié)尾“整個(gè)黑洞洞蕭瑟,荒涼的房子都沉默著”,小說都在營造著一種沉默,凄冷,神秘的氣氛。
文章沒有明確交代薇拉的死因,但也許我們能從作者敘述的文字中尋得一些蛛絲馬跡。當(dāng)牧師的妻子提議和牧師一起去閣樓上薇拉的房間看看薇拉時(shí),伊格納季牧師“皺著眉頭”,“冷冷地笑了一下”,“厭惡地皺起眉頭”,“竭力使自己的嗓音變得溫柔些”,“對女兒感到憤怒”,“譏諷地說道”,“猛地站了起來”,“強(qiáng)制地把妻子拉了出來”。當(dāng)女兒死了,舉行葬禮的時(shí)候,“大家都希望看到伊格納季認(rèn)識到自己對女兒死的過錯(cuò)”,然而他卻“竭力挺起腰背,他想的不是已死的女兒,而是怎么保住自己的尊嚴(yán),不致使自己有失體面”。從這些敘述中,我們可以推測伊格納季是個(gè)殘酷的父親,脾氣暴躁,與女兒缺少溝通,愛面子多于愛他的女兒??梢姡畠旱玫降母笎凼菢O少的,她無法與父親溝通,她也拒絕和他們溝通。薇拉是為什么而死并不重要,作者沒有明確交代,我們也就沒必要去猜測。重要的是,薇拉拒絕與她的父母溝通,拒絕向他們傾訴,她選擇了沉默!沉默,才是全文的主題。
起初牧師也是沉默的一方,他不茍言笑,冷酷無情。女兒的沉默激起了他的不滿,他表現(xiàn)得非常嚴(yán)厲,不再同女兒說話。女兒薇拉選擇了永遠(yuǎn)的沉默——死亡來回應(yīng)。而善良的妻子因?yàn)槌惺懿蛔∨畠鹤詺⒌拇驌?,得到薇拉死訊時(shí)就得了中風(fēng),從此也永遠(yuǎn)地沉默不語。這是一場“沉默”的拉鋸戰(zhàn),也是一場“沉默”的報(bào)復(fù)戰(zhàn)。以彼之道,還諸彼身。女兒以“沉默”反抗父親,讓父親陷入了反抗“沉默”的掙扎中。從此,再沒有任何的對話?;\罩全文的,是令人可怕的沉默。
可選擇的沉默,是可悲的。而不可選擇的沉默,就是可怕的。薇拉放棄了傾訴和溝通,選擇沉默來回應(yīng),甚至選擇一種最極端的永恒的沉默——死亡來反抗,她是可悲的。她的死亡重重打擊了疼愛她的善良的母親,所以當(dāng)她選擇死亡的時(shí)候,她母親的那種沉默就是不可避免的。牧師從墓地回來,發(fā)現(xiàn)“妻子的臉竟是完全平平靜靜的,眼里沒有淚珠——它們淡漠無情,沉重地,頑強(qiáng)地沉默著”,“伊格納季感到冷而且可怕”。這種平靜是一種失常的平靜。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當(dāng)她的眼里沒有悲傷的淚水,而只是淡漠無情地沉默著時(shí),我們可以知道,她的心都死了,只剩下一具行尸走肉。這種沉默才是最可怕的。它能夠讓冷漠的牧師都感到“冷而且可怕”。
自從薇拉死后,牧師再也無法在他的房子里聽到任何的人聲,妻子沉默著,女兒的肖像沉默著,房子也沉默著。這種沉默是如此地強(qiáng)烈,蓋過了其它所有的聲音,以至牧師深深地感覺到它,仿佛可以聽到它。正如白色是一種最耀眼的色彩一樣,沉默此時(shí)也是一種最響亮的聲音。與這巨大的廣闊無垠的沉默相比,其它的聲音都顯得那么微弱。這樣的沉默是能夠把人逼瘋的。伊格納季受不了這種沉默,他開始尋找傾聽了。他先是在失眠的漆黑中尋找,他請求薇拉說出她的死因。接著是在薇拉的房間里尋找,在這里他第一次流露出父親對女兒那種發(fā)自肺腑的愛,他說他“已經(jīng)頭發(fā)蒼白,孱弱無力了”,“年老的父親在請求你,不,在央求你,他在哭泣。你說說,是什么使你的小頭腦那么憂愁——你說吧!”最后斷斷續(xù)續(xù)地低聲說著:“你說阿!”。不是請求,而是央求,央求著女兒訴說,這是牧師對女兒的投降,對沉默的投降?;卮鹚膮s依然是沉默。然后牧師又來到女兒的墓地尋找,然而回答他的依舊是沉默。最后牧師只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活死人的妻子身上,希望她能可憐可憐他,開口說一句話,當(dāng)他以為會出現(xiàn)奇跡的時(shí)候,回應(yīng)他的卻是妻子“暗淡灰色的目光”,在這目光中,“既沒有表現(xiàn)出憐憫,也找不到原諒的表情,它們是無聲無息的,它們沉默著“。多么可怕的沉默!牧師尋找傾聽的所有方法都告諸失敗。他也到了崩潰的邊緣?;臎龅姆孔右琅f沉默著。作者的敘述嘎然而止。
在這樣一篇“沉默”的文章中,“沉默”籠罩著全文,使讀者感到壓抑。文章的末尾,伊格納季牧師始終沒有找到打破沉默的方法,“沉默”戰(zhàn)勝了。這樣的安排是作者刻意的。作者想讓讀者意識到,沉默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又是如此的可怕。沉默可以戰(zhàn)勝任何的聲音,沉默又是最有力的反抗。這樣的主題,和作者的性格,思想和經(jīng)歷都是有關(guān)的。
突然想起了19世紀(jì)挪威畫家蒙克的那幅《吶喊》。面似轱轆的人,蠟黃的臉,突出的雙眼,扭曲的身體,雙手捂著耳朵,大張著的嘴巴。背后的天空,陸地,海洋都被波浪形的血紅的線條所淹沒,空氣中強(qiáng)烈的紅與藍(lán),風(fēng)景中的紅、黃、藍(lán)、綠,色彩與線條所產(chǎn)生的動感令人感到不安。畫中人那一聲發(fā)自內(nèi)心的瘋狂呼喊穿透了整個(gè)宇宙。這是一幅令人震撼而可怕的圖畫。然而讀完安德列耶夫的《沉默》后,我在想如果畫中的人不是聲嘶力竭地尖叫,而是想叫卻叫不出聲,徒勞地張著大嘴,那樣一種沉默所營造的效果,是否會更加震撼人心?更加可怖呢?這大概就是沉默的力量吧?
沉默,有時(shí)竟是這樣可怕。
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