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摘要: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突出特征。在教學中提倡探究式教學,目的是為了改變傳統教學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研究打下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0-194-01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探究式教學的價值日顯重要,探究式的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yōu)化課堂結構,使學生活潑、主動地發(fā)展自己的思維。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學效率。以下是筆者的幾點膚淺看法。
一、探究式教學的內涵及特征
1、內涵
小學階段的探究式教學,實質上是一種模擬科學的探究活動。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材料、利用各種方式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實驗、討論、驗證,進而得出結論的一種方式。探究式的教學目前廣泛的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其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對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也起重要作用。
2、特征
探究式的教學強調的是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不把構成教學目標的相關概念和認知策略直接告訴學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創(chuàng)造一種探究情境,讓學生通過探索發(fā)現有利于開展這種探究的學科內容要素和認知策略。教師在探究式的教學中,首先,教師主要起指導作用,學生在探究前,教師要創(chuàng)設特殊的學習環(huán)境,做好各種探究材料的準備,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引領、促進、監(jiān)控學生,學生在探究完成后,教師要合理評價學生的探究過程及探究結果。其次,在學生的探究學習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差異性,強調知識構建的主動性和聯系知識的客觀性,不能“走形式”而沒有探究內容及目的的虛探究。
二、探究式教學的開展模式
1、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式教學的先決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預先設計一個能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的問題情境,并且通過合適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引起學生的好奇和疑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例如,在教學“乘法”一課時,在上課開始時,我先告訴學生,如果我們班要構建一個數學圖書角,大家會選購什么書?根據圖書角面積的大小,我們要選多少本圖書才能擺全?由于問題涉及到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的積極性都比較高,在計算圖書角大小及圖書的面積和每本書的價錢是,就涉及到了乘法計算。在教師完成乘法教學后 ,學生也找到了計算的方法,積極的設計出了圖書角,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極高。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是來自于一個對于學生來講是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是開展探究式教學的前提,也是保障教學效率的重要條件。
2、給學生適當的指導,積極組織學生探究
所謂的探究,就是讓每個學生獨立的根據自己的體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用學生自己的獨立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fā)現,進而去再創(chuàng)造有關的數學知識的過程。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探究式的教學也就是要求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積極的做好相應的組織和指導。因此,在開展探究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師要給學生一片探究的空間,保證思考、探討問題的時間,積極引導學生探索,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發(fā)現、問題的思考、規(guī)律的尋找、結論的概括、疑難的質問及知識結構的構建過程。探究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學生自主探究,二是合作交流探究,合作探究的形式有(生生合作探究,師生合作探究和大集體合作探究)三種,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的學習情況而選取不同的探究模式,以達到高效為目的。因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知識信息的加工、理解進而構建,所以,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適時的點撥指導特別重要,能避免學生盲目的探究和走許多與探究無關的彎路。
3、積極引導學生自我反思,深化認知
學生的探究過程,是學生發(fā)現知識、學習知識的過程,學生探究后的反思,是思維的碰撞和升華,是對探索得到的知識的進一步領悟。通過反思可以有效的控制思維操作,促進理解,提高學生自己的認知水平,促進教學觀點的形成和發(fā)展。教學中,在學生完成探索后,教師還應積極的組織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評價,引導啟發(fā)學生進行思維過程的重新整理總結,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探究過程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使學生的認知得到深化與認知結構得到完善。
三、探究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在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因為是探索而放手不管,在引導學生探索的同時還應該給學生相應的問題點撥和指導探索的大體方向,讓學生有目的的進行探索。其次,教師在設置探究問題時,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探究問題,以待所有學生都能通過探究得到提高,對于自主探究的問題設置,在難度上應該適中,不能太過于簡單或者嚴重的難。在小組交流探索的問題上,教師設置的問題應多從配合方面去設置,不要名是小組探究,但每位學生探究的問題都是一模一樣,那就體現不出小組的分工以及小組的團隊精神來。
總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符合新課改的要求,是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的需要。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的挖掘教材,探究學生的心理,通過不斷的探索創(chuàng)新,使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宮建華.實踐探究性課程設計.課程改革新課例.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3] 劉蘭英.小學探究性學習評價的思考.教育發(fā)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