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靜然[晉中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晉中030600]
元代收藏家張晏與“賢志主人”印章
⊙呂靜然[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晉中030600]
張晏是一位元代私人收藏家,收藏品雖著錄不多,但不乏《祭侄文稿》《論書帖》《韭花帖》等廣為人知的經(jīng)典佳作,是元代收藏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本文就客觀因素——當時的復古之風和廣泛的書畫流通與主觀因素——包括張晏本人的出身家事、仕途經(jīng)歷、文人雅集、收藏品位等,分析張晏書法收藏的歷史背景,以文獻學、史論結合和比較分析的方法對張晏的書法收藏做一個較為詳細的考察論證,以便讓人們對張晏在書法收藏、印章和題跋收藏上的境況有一個總體的了解。
張晏元代書法收藏賢志主人題跋
中國書畫收藏自古有之,可以說這種收藏行為始終與書畫創(chuàng)作行為相隨相生,從現(xiàn)有的史料來看,最早可追溯到漢代,張彥遠在《敘畫之興度》中提到漢武帝劉徹“創(chuàng)置秘閣,以聚圖書”①。曹操曾將梁鵠書“釘壁玩之”,可視作私人欣賞收藏書畫藝術品之濫觴。東晉南朝時期大族壟斷文化,書畫收藏多在高門大戶手中,像與王羲之爭書名的庾翼過江逃難之際,仍將“張芝十紙”隨身攜帶,可見對藏品的珍視程度。至隋代統(tǒng)一之后,藝文甫興,煬帝建寶跡、妙楷二臺,俱為書畫收藏場所,視其所藏如同珍寶。唐代國祚昌盛,伴隨著國力與經(jīng)濟的強盛,藝術創(chuàng)作與收藏俱得大興。太宗重視王羲之書法,重金求購,高宗武后時內(nèi)府收藏已大有可觀。與此同時,名公巨卿的私人收藏也漸成規(guī)模。及至宋代,書畫藝術沿著“宮廷”與“文人”兩條脈絡同時發(fā)展?;兆谮w佶雖屬無道昏君,但在文藝上卻卓有成就,“宣和內(nèi)府”之所藏,超邁前代。隨著宋四家和歐陽修等人在實踐與理論上的不斷努力,文人書畫群體逐漸形成,而這種書畫藝術的“文人化”也使文人收藏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像米芾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但文獻記錄表明,直到這一時代,絕大多數(shù)的名品書畫還是藏于皇室內(nèi)府之中,只有一小部分流入私人手中。直至元代,內(nèi)府與私人收藏等量齊觀的局面才初露端倪。今天我們就元代收藏家張晏其人以及與他有爭議的印章進行剖析。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地理面積最大的一個朝代,這個由草原民族建立起來的朝代地跨歐亞兩大洲,分為四大汗國,所轄領地,冠絕寰宇。雖然地域遼闊,但帝國的核心區(qū)卻在中原,且經(jīng)過漢族農(nóng)耕文明的浸染,使軍事上的征服者逐漸又淪為了文化上的被征服者。蒙古貴族自小都有收藏“好東西”的志向,像“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就有將所有好東西都搬回草原去的野心。至忽必烈定都大都(北京)之后,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的蒙元皇室也自然而然地要接收最能代表漢文化精髓的圖書典籍與書畫收藏。元代帝王的內(nèi)府收藏集合了由南宋內(nèi)府和金朝內(nèi)府所搜掠來的藏品。從元王惲②《書畫目錄》(又稱《元破臨安所得故宋書書畫目》)③可得知元朝從南宋內(nèi)府中得到的書畫數(shù)量。所記凡法書147件、名畫81件,總數(shù)228件,其中不乏閻立本、顧愷之、張萱、趙佶等歷代名家作品,王惲的記載有詳有略,并未全盤介紹一切情況,但可管中窺豹,探知元代內(nèi)府收藏狀態(tài)之一斑。另一篇由王士點撰的《秘書監(jiān)志》記錄了“秘書監(jiān)”這一掌管各項藝文事宜的機構。這其中有相當?shù)囊徊糠质墙?jīng)管書畫的記錄,甚至細致到記錄了內(nèi)府裱褙匠焦慶安裱褙“畫軸千單九軸”、王藝裱褙“六百四十六軸”等數(shù)字信息。這一方面說明當時元內(nèi)府收藏也是以千幅計,可謂藏品豐富,另一方面也說明這一時期的管理者已經(jīng)相當注重對書畫藏品的管理作詳盡而專業(yè)的記錄。后又經(jīng)過幾代帝王的擴充,尤其到文宗與寧宗期間,使元內(nèi)府藏品達到鼎盛時期,元文宗圖貼睦爾建有奎章閣來收集書畫古器,不僅是他與儒臣商議正事的場所,同時也是與之品評書畫的興會之地。在官方書畫收藏繼承前代的同時,元代的私人收藏也并未消沉。雖然政治地位有所不同,但無論在蒙人、漢人或是色目人中,都不乏書畫收藏活動的熱愛者,大長公主、趙孟、柯九思、喬簣成、張晏、鮮于樞、康里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梢哉f元代的書畫收藏在中國書畫收藏史上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一是官家收藏延續(xù)了前代的傳統(tǒng),依然受到帝王的重視;二是私人收藏的規(guī)模逐漸增大,與內(nèi)府收藏漸成抗衡之勢。雖然元代國祚不久,只歷時一百零九年就消散在農(nóng)民起義的塵埃當中,但這種書畫收藏,尤其是私人書畫收藏所積淀和延續(xù)下來的傳統(tǒng)掠至明代,最終形成了明清私人書畫收藏的勃興。所以元代私人收藏在歷史上不僅不能被忽視的,更要著重的研究,為世人所了解。
張晏,字彥清,祖籍順德沙河(今邢臺沙河縣)。元代大德——延佑年間人,《元史》中只提及他乃元初名臣張文謙之長子④,初侍裕宗于東宮,為府正司丞,后以功臣之子選為刑部、吏部郎中,累遷至大司農(nóng)丞。成宗即位,元貞元年(1295)授集賢侍讀,升集賢學士兼樞密院判。累官至陜西行臺御史中丞⑤。至治元年(1321)歸老,卒贈陜西省平章政事,封魏國公,謚文靖。張晏的生卒年史書并無記載,故不詳。但就其下文中虞集為其寫的《張氏新塋記》中“天歷三年”(1330)時,張晏仍在世,推斷其壽已當古稀之年。其父在《元史》中由所著錄,卻除其官職外并未提及張晏詳細?!缎略贰肪硪晃迤吆汀对沸戮帯肪砣衅渲?,也是在其父之后略有表述。虞集的《張氏新塋記》中只是記錄“榮祿大夫”“陜西諸道行御史臺”“御史中丞”。其后所寫跋文中寫出了“集賢大學士”“嘉議大夫”“樞密院判”等職。因其父張文謙為世祖時期名臣,得其父之榮,官職中也多為名譽之位?!对贰分蟹Q張文謙“家惟藏書數(shù)萬卷”,這對張晏以后的收藏打下基礎也有所影響。張晏好古博雅,又與趙孟、虞集、鮮于樞、柯九思、袁桷等為友,故喜收藏法書名帖把玩鑒賞。
張晏是元代的一位私人收藏家,正史無傳,《元史·張文謙傳》中,只在其父親張文謙后涉及寥寥數(shù)語,其他史料也相對較少。但其收藏的顏真卿《祭侄文稿》、懷素《食魚帖》、李白《上陽臺》、楊凝式《韭花帖》等也堪稱書法中的精品,在書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對收藏的一些作品上題跋、鈐印,更是作品的流傳有序的佐證?!肚搴訒嬼场贰稌嬵}跋記》《石渠寶笈》等都對其收藏或過眼作品有所著錄。
張晏所能見到的常用印章九枚,有:“張晏私印”“端本家傳”“襄國張氏”“張氏蓬山珍賞”“世所稀有”“逢山彥清”“燕山張氏”“瑞文圖書”“賢志堂印”。與現(xiàn)知的收藏知識一樣,張宴的收藏印章也多鈐蓋于書畫騎縫處,且用“張晏私印”、“端本家傳”、“襄國張氏”、“張氏蓬山珍賞”。最后就是鈐蓋在題跋之后。而過眼作品大都另隔水處鈐蓋,用“賢志堂主”、瑞文圖書”二印較多。
張氏蓬山珍賞
瑞文圖書
賢志堂印
其中“賢志堂印”當中的“賢志堂”可當作張晏的堂號,但在傳王羲之《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中發(fā)現(xiàn)不僅有“賢志堂印”,還發(fā)現(xiàn)一枚“賢志主人”的印章,此“賢志主人”印章在傳王獻之《中秋帖》本幅中“大軍”右側可清晰看到。在《石渠寶集》中著錄唐僧懷素《老子清靜經(jīng)》中也有此兩枚印章同時鈐蓋的記錄。這兩枚印章是否都是張晏的呢?這就構成了一個疑問。在《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四的文獻資料中有宋高宗吳皇后曾有此兩枚印章,根據(jù)《宋史》記載,吳皇后的書齋號也為“賢志”是《毛詩序》之意來“,扁(匾)其堂曰【賢志】”?!蛾P雎》篇毛序說:“關雎。后妃之德也?!且躁P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愛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惫省百t志”也可以解釋為“有后妃之德”?!妒汅拧肪硎?、四十三中也有著錄:“高宗吳后二印,賢志堂印,白文螭紐賢志主人,覆斗臥蠶俱精絕?!闭f明宋高宗吳皇后也有此兩枚印章。
宋高宗吳皇后(1115—1197,)開封人,父吳近,累官武翼郎,贈太師。十四歲進入當時的康王邸,后康王即位為宋高宗,封其為和義郡夫人,進封才人,又尋進貴妃。憲節(jié)皇后死后,紹興十三年(1143),冊封為皇后。高宗內(nèi)禪,詔吳后為太上皇后。孝宗即位,上尊號曰壽圣。乾道七年(1171),加號壽圣明慈。孝宗死,遺詔改稱其皇太后。光宗即位,更號壽圣皇太后。孝宗死,始正太皇太后之號。因光宗有疾,其代行祭奠禮,于梓宮前垂簾,后立嘉王為皇帝。翌日撤簾。慶元三年(1197)病卒。謚號為憲圣慈烈。《宋史》中還著錄:“常以戎服侍左右。后頗知書……后益博習書史,又善翰墨……常繪古烈女圖?!庇纱丝梢钥闯觯瑓腔屎笠彩侵獣_理之人,但沒有其“賢志堂印”“賢志主人”鈐蓋與收藏作品上文獻著錄,且看張晏的一些收藏,如《祭侄文稿》和《蒙詔帖》等中“賢志堂印”與他其他印章有規(guī)律的鈐蓋,和《太清樓》刻帖幾卷中“賢志堂印”和“瑞文圖書”位置相鄰,又與元代趙孟、喬簣成、張雨等同時期鑒賞家諸印同在;《食魚帖》中張晏五印騎縫處連蓋更是事實作證,所以可以肯定此“賢志堂印”為張晏所有。而“賢志主人”無論從印文風格、鈐蓋位置到印泥顏色都與“賢志堂印”不同,所以此兩枚印章應該分開來說?!百t志主人”從印面看為陰文印章,印文為小篆,與“賢志堂印”取法摹印篆,從風格上有很大不同;從鈐蓋位置上,可見的都是在本幅上或另隔水上單獨鈐蓋,上下左右都沒有規(guī)律性鈐蓋的特征;印泥的顏色上也要略深于“賢志堂印”。有此三點可知“賢志主人”和“賢志堂印”并非出自一人的收藏印,而“賢志主人”是否是宋高宗吳皇后的收藏印,也不能妄下定論。
這篇短文不足以介紹元代的收藏家和收藏現(xiàn)象,只是其中一人,從一枚印章也能判斷其作品或收藏出處真實性。本文試從張晏法書收藏作品中的印章入手,而牽出疑問。有些問題在啟功先生的書畫鑒定文章和穆棣的《懷素〈論書帖〉中“彥清”款記考辯》中有所解決,讀者可以參考其文進行延伸研究。
傳王獻之《中秋帖》“賢志主人”
唐摹本·王羲之《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太清樓》刻帖卷三“賢志堂印”
《太清樓》刻帖卷十一“賢志堂印”
《食魚帖》中騎縫處“瑞文圖書”、“賢志堂印”、“襄國張氏”、“張晏私印”、“端本家傳”
①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5月版,第5頁。
②王惲(1227—1304):字仲謀,河南汲縣人。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1261)任翰林修撰,兼左右司。治錢谷、擇人才、議典禮、考制度、咸究所長,同僚服之。至元五年,任監(jiān)察御史。曾撰修《世祖實錄》。著有《秋澗集》。
③(元)王惲:《書畫目錄》,見《美術叢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④《元史》稱為張文謙長子,《新元史》和《元史新編》也有其記載,《元書》則稱之為二子。虞集《張氏新塋記》中記載晏有二弟,曰杲,曰。李謙《中書左丞張公神道碑》中記錄也為長子,都與《元史》一致。
⑤集賢大學士,官名,元集賢院長官,世袒至元二十二年(1285)置三員,領院事;二十四年,集賢院使掌領,大學士副之。武宗至大四年(1311)省院使,仍以大學士領院事,定置五員,秩從一品。(《元史》卷87,《新元史》卷57)
[1](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杭州:浙江美術出版社,2011.
[2](元)王士點.秘書監(jiān)志[M].北京:學海出版社,1984.
[3](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4](清)魏源.元史新編[M].長沙:岳麓書社,2004.
[5](清)梁詩正.石渠寶笈[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2.
[6](清)吳其真.書畫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8]李修生.全元文[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
[9]啟功.中國法書全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10]啟功.中國法帖全集[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
作者:呂靜然,首都師范大學書法文化研究院書法文化與文獻專業(yè)碩士,中國書協(xié)會員,晉中師范高等??茖W校書法教師。
編輯:張晴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