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明
如果要問考場作文的第一要求是什么,那所有的中小學生都會說“切題”。就像比賽時運動員被亮紅牌那樣,作文不切題的后果不僅僅是作文分數(shù)低,語文考試成績低,并且極有可能因此造成各學科的總分走低,所以“走題”是學生在考場作文中最擔心的問題。
為什么會走題?怎樣不走題?下面通過對當下最新的作文考試形式——新材料作文的分析來和大家探討一下作文走題原因極其對策。
閱讀下面兩則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一次,藝術大師畢加索在參觀了一個兒童畫展后深有感慨地說:“我和他們一樣大時,就能夠畫得和文藝復興時的大師拉斐爾一樣,但是我要學會像他們這樣畫,卻花去了我一生的時間?!?/p>
考古學家一生研究一面古希臘銅鏡背面的文字,始終無法辨識。多年后,他的孫子將銅鏡背面對著身邊玻璃鏡隨意一照,玻璃鏡上文字剛好與古鏡背面的相反,原來是“別人都認為你向左,我知道你是在向右”。年輕人慨嘆道:“爺爺是一位杰出的考古學家,可他卻幾乎把一生的光陰都浪費在這幾個字上了!”
可以就兩則材料來寫,也可以就一則材料來寫,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下面就上述例題從三個方面講述走題的原因和對策。
一、理解材料有誤
這是作文走題的最主要原因。學生對材料理解有誤主要的表現(xiàn):對材料的枝節(jié)而不是核心,片面膚淺——旁逸斜出、若即若離、以偏概全、無中生有的解讀造成走題。
解決誤讀材料造成走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同心”,也即材料的核心含義就是寫作時的作文中心。
審題中的“審”字就是透過現(xiàn)象找本質(zhì),就是“審”出材料的核心含義,具體要求有兩點:(1)全面把握材料;(2)發(fā)掘材料的深層含義。
上述材料作文由兩個材料組成,要找出兩個材料的交叉點,然后探究出其核心含義,所以有一定的難度。
第一個材料主要“當事人”是畢加索和兒童,它們的符號意義分別是“成人”這個符號昭示的“成心”和“兒童”這個符號昭示的“童心”;主要事件是畢加索一輩子向兒童學習,它的符號意義就是童心難學。到此為止,這個材料的最核心的含義就是“童心難學”,其次是“向童心學習”。
以下觀點是走題的:
不能全面把握材料,由次要內(nèi)容“畫得和文藝復興時的大師拉斐爾一樣”得出觀點:學習要有創(chuàng)新;
不能全面把握材料,由“一生”一詞得出觀點:貴在堅持、追求豐富的人生、人生苦短等;
無中生有,由材料進行不合理聯(lián)想得出觀點:要有豐富的想象力。
第二則材料主要“當事人”是考古學家和他的孫子。通過對比兩人在辨認古銅鏡的文字方法、結果上的不同——思維、方法完全“相反”,考古學家只知道向左或者向右,而他的孫子的思維卻很“隨意”,“向左”不通,就“向右”——鏡子本來就是用來照的。核心觀點是思維要像兒童那樣變通。
二、對新材料作文這種作文模式理解有誤
錯誤地認為材料中的每一個角度都能得出切題的觀點。新材料作文雖然給予考生選擇觀點的自由,但是只給選擇核心觀點的自由。所以審題時要從能夠表達主要觀點的角度切入。上述材料從“一生”“繪畫”“古銅鏡”“浪費”等材料的次要內(nèi)容入手就很容易得出走題的觀點。
三、閱讀材料的技巧有誤
最大的技巧失誤是不能整體把握材料。整體把握材料才知道材料中的每一句、每一詞的語境意、最終指向和重要程度。
眼睛盯住材料中的某一句、某一詞,無限放大,就會若即若離、以偏概全,得出走題的觀點。
例如上例中的“隨意”,它的語境意就是“變通”。兩個材料中都提到了“一生”,但它含義的最終指向是“童心”。
【失誤原文】
你把一生用在哪兒
南京市金陵中學高三(12)班 趙家玥
上天何其公平,給了每個人同樣的一生時間,可每個人卻各不相同,將一生在不同的事情上耗費掉。
普通人將一生撕碎了喂給廣場上的鴿子,而偉大的人卻將它當做攀登的干糧。杰出的考古學家將一生消磨在古鏡后面玩笑般的鏡像文字上,而畢加索則用一生追尋隨性的創(chuàng)作。人生的過程不過出生到死亡,將時間用在無聊的地方便只能蹉跎時間空耗人生了。
不得不佩服亞歷山大大帝揮劍斬斷繩結的果敢,他的生命在于征服,而不在于一個難倒所有智者的繩結,他用一生縱橫天下,將全部的生命來成就人生的意義。
也許不必如此豪放,但也絕不該今朝有酒今朝醉,只是這樣的度過一生敢不敢在臨死時按著胸口說:“我為人類的解放事業(yè)奮斗了一生。”
正因為人生苦短,才更應該認清人生的意義,選擇正確的方向奮斗。考古學家可以研究或尚待發(fā)現(xiàn)的古跡何其之多,只將眼光局限在一面古鏡上而放棄其他研究,如此錯用一生,一句簡單的浪費,又怎么能說得盡其中的可惜呢?
人常常認識不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意義在何處,反而將一生的時間用在了爭權奪利追逐外物上,不怪《紅樓夢》要用一首《好了歌》罵醒世人,“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眼閉之時人生已完,那么你把一生用在何處?珍貴的只有一次,絕無回頭路的人生用在聚集金銀上,未免太浪費吧。
我更欣賞將一生用在真正的意義上的人。畢加索學向兒童一樣的畫用去了一生,卻成就了藝術一個新的門派,在童年時失去的藝術真諦,卻敢于用一生去追求,將一生用在此處,我認為相當值得。
真正的人生意義可以支撐起一個人全部的人生。有可能已用盡一生向目標奔跑都無法到達,但你卻收獲了一個充實的毫無偏道的人生。這樣的一生絕不是幾個銅鏡古字就可以消磨掉的,一生的意義注定了不會后悔也不會浪費。
“朝聞道,夕可死矣?!笨鬃訉⒁簧x擇了求道,甚至于求道之后的滿足就支撐起整個人生。事實上只要是將自己的一生奉獻“有意義”,那么生命的長、短就沒有什么太大差別。人生的意義對每個人都不盡相同,但必有一點是肯定的,它必須值得你付出一生。
你把一生用在哪兒?你的回答是什么,又或者,能回答么?
【失誤探究】
本文的中心是“把一生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不要浪費”,是一篇不切題的作文。走題的原因是沒有整體和深刻理解材料,沒有把握住材料的核心觀點。材料中雖然提及畢加索和考古學家都用一生的時間去追求,但是材料強調(diào)的重點不是“一生”這一時間概念,而是強調(diào)他們用一生追求的內(nèi)容:前者是向童心學習;后者是不向童心學習不知變通。本文作者分析材料時以偏概全,沒有發(fā)掘出材料的本質(zhì)含義。
本文語言老練,行文灑脫,作文功底厚實,走題實為可惜。
【升格展示】
像孩子那樣“純氣”
南京市金陵中學高三(12)班 趙家玥
“孩童的動作,是清潔,是正直?!迸f約用耶和華的話將孩子立為現(xiàn)實的鏡子,徹底且毫無保留地反射出成人世界的復雜與扭曲。所以畢加索要用一生去學習孩童的畫作,那里有他在孩童時丟棄的純凈和對于繪畫最直接的語言。
學藝術的人到達一定境界之后,反而去向藝術的入門者孩子學習的不止畢加索一位,還有一位宋代書法家政黃牛,他說:“書,心畫也,作意則不妙耳。故喜求兒童字,觀其純氣?!边@就明明白白地說出了原因“觀其純氣”。
純氣就是純凈的氣質(zhì),是孩子所具有的人的天性未被污濁的本真,是生命本初的清潔與正直。孩子所見即世界所見,孩子所感即萬物所感,美國作家斯托達德將孩子視作靈感的來源,盛贊“孩子是進入天堂的鑰匙”。那是因為孩子的柔軟心最容易被觸及,孩子用整顆干凈的心去體會藝術的偶然降臨,就像讓一只蝴蝶停在細絲上,偶然的觸動變化成強烈的震動,成為畢加索等大師的又一幅名畫。
帶有孩子純氣的創(chuàng)作往往留下驚世妙筆,這樣的創(chuàng)作擁有直接震動觀者靈魂的力量。不只在藝術上,孩子用本真的思維領著大人繞開俗世的陷阱,用簡單的邏輯打破成人間復雜的糾葛,《皇帝的新裝》中一句最簡單的“他身上什么都沒穿”便可以揭穿騙子荒誕的騙局,《小鬼當家》幾個惡作劇便可以阻止搶劫犯入室搶劫。
當人漸漸長大時,便生長出一層硬殼,再不能像孩子那樣,用最簡單、最清澈的視線去打量這個世界了。那層硬殼限制了人的視線,禁錮了人的思維。讓考古學家連鏡子上的文字都沒有在鏡子中看一下,或許是因為這個鏡像文字實在是太像一個孩子氣的惡作劇了,孩子氣已經(jīng)到了那些失去童真稚氣的人再也無法想到。所以《兩小兒辯日》一文中的孔子,一個習慣了成人思維的人突然闖進了孩子的世界,驚訝于世界的簡單和巧妙。
無怪乎彼得潘在永無島上永遠不肯長大,長大之后便失去了純氣,任憑世事煩雜擾亂自己??峙轮挥邢癞吋铀髂菢佑靡簧臅r間去學像孩子那樣,才有可能保持最初的清潔與正直。這就想起了金岳霖老先生,養(yǎng)蟈蟈斗蛐蛐,上著課停下來抓出一只虱子,如同孩子般的純氣讓他心無旁騖地專注于自己專業(yè)的研究。
像孩子,純氣地活著。
【升格簡評】
本文的核心論點是“像孩子那樣純氣生活”,非常切合材料的中心。論證邏輯性強:開始兩節(jié)通過分析材料“畢加索向孩子學習繪畫”的本質(zhì)含義和列舉政黃牛像孩子學習的例子提出論點——學習孩子的純氣;接著從理論上分析“純氣”的含義,探究“純氣”的深刻內(nèi)蘊;然后通過正反論證揭示純氣的作用。另外本文結構開合有度,語言老練、灑脫,很有雜文味道,絕少學生腔。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