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剛+江明霞
內容摘要:中職生古文讀得少,文言知識儲備少,怕學、厭學情緒較嚴重。文言文教學比較被動,效果不太明顯。教師缺乏成就感,學生缺乏自信心。針對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從“夯實內功,激發(fā)興趣”“重視朗讀,指導務實”“模糊翻譯,領悟大意”“做好歸納,掌握規(guī)律”四個方面探討提高文言文教學實效的策略。
關鍵詞:中職文言文教學 現狀 策略
一.中職文言文教學的現狀
(一)學生方面
古文在生活中使用較少,對學生來說實用性不太強;語意和白話文相去甚遠,以學生現有的文言知識儲備,讀懂確有難度。學生認為“無用”又難懂,所以不愛學。
文言文學習,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大量字詞句的知識,還應該背誦一些課文。而背誦沒有足夠的時間,每周輪到一二個早自修讀語文,那二三十分鐘可以說是杯水車薪,況且“齊讀”,大部分學生“和尚念經”。無意識的朗讀,有什么效果呢?語文課上教師忙于完成教學任務,給學生讀的時間不夠多,學生能在三四天中背一篇古文,不容易。讀得少,背得少,對課文生疏,學過了也沒多大印象,收效甚微。
(二)教材方面
4冊語文課本,每冊要求學的文言文只有1—3篇,整個高中學下來,不到10篇,覆蓋面何其?。W得少了,對文言文知識的熟知程度自然要大打折扣。比如在高一下學期學了《勸學》《鴻門宴》《諫太宗十思疏》,半年之后才會學到《項脊軒志》《游褒禪山記》《赤壁賦》,剛熟悉了文言文的5種現象,過半年早忘光了,再碰到文言文又得從頭再學,始終進行著“學——忘——學——忘”的循環(huán)。
(三)教師方面
厭學抑或是職高生的“積習”,一些教師過于“悲觀”,對學生不夠自信,有時覺得講得再多再好,他們就是木瓜腦袋學不進,他們自甘“墮落”、不學無術,我們何必硬要“逼鴨上架”,非得讓他們把文言文學好?況且統考都是考練習冊上的原題,背背答案即可,于是文言文教學相當“寬容”:朗讀、背誦、識記、理解等環(huán)節(jié)并不實抓,學生掌握得怎樣就可想而知了。文言文教學的使命從大的方面來說是為了引領學生讀懂古文,了解古代文學,學習并汲取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精華,繼承豐厚的傳統文化,顯然只應付統考的教學是很悲哀的。中職文言文教學要返璞歸真,提高實效。
二.提高文言文教學實效的對策
反思學生、教材、教師三個方面,學生學不好文言文的因素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陀^的如教材,現在剛剛改版,變原來的單元學習為分散學習,減小壓力,但篇目仍然顯少。教師應擺正心態(tài),不要抱怨學生基礎差、態(tài)度差,應牢記肩上的責任,對學生充滿信心,用心經營文言文教學,提高實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從我們這里多“拿”一點去。
(一)夯實內功,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牛不喝水強按不低頭”,如果我們沒有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再好的講解和引導也是白費。怎樣調動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呢?激發(fā)興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活潑的課堂氣氛,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舉行古詩文朗誦會、文言知識競賽,組織觀看《三國演義》《三十六計》《荊軻刺秦王》等影視劇,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活動中學習文言知識。本文僅從教師夯實內功方面加以闡述。
1.精心準備,認真做好朗讀、查閱、背誦的“作業(yè)”
要求學生讀課文,教師必須在課前認真地吟讀。把握準字音、感情、語調、語速等。查找與課文有關的材料,吃透教參,對文章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以教參為唯一標準,照本宣科,變教學為搬教參是不行的。上《鴻門宴》前,可閱讀《高祖本紀》和《項羽本紀》,網上查閱了有關資料,全面地了解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物。教參把項羽的失敗歸結為他寡謀輕信、不善用人,剛愎自用。為了引導學生明理做人,我們可對課文進行大膽解讀,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人和事,培養(yǎng)他們主動積極地讀文章、去思考的習慣和大膽質疑的精神。
2.吃透文本,充分挖掘文字、人物、情感的美感
大綱要求學生“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內容”,備課時,要充分發(fā)掘文字、人物、情感、思想之美;課堂上,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文章迸射的無窮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欲望,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大部分文言文故事性很強,在導入新課或講解人物形象時,可穿插講述與之相關的人物或情節(jié),教學《鴻門宴》時,可講述與劉邦有關的人物故事,如呂后、韓信、蒯通、張良、蕭何等,還補充劉邦和項羽的其他故事,使學生對劉邦、項羽等諸多人物有比較立體的認識,充分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異彩紛呈,也能更全面、更深切地了解楚漢這一段歷史的形貌,拓寬視野。講解《鴻門宴》情節(jié)的三起三落,項羽由主動變?yōu)楸粍?,劉邦由被動轉為主動,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曲線美”。
“有情人”鑄就華章,每篇文言文都是先賢的心血凝成的,都具有獨特的個性。教師不要拘泥于對文本的解讀,可適當地拓展文本的外延,課內與課外互通,傾力挖掘文本中蘊涵的美的因素,吸引學生主動去“拿來”,牽引學生樂學。當然過分地強調對文本內容美的挖掘而忽視了對文本詞句知識的掌握也是不行的,要處理好文和言的關系。
(二)重視朗讀,指導務實
誦讀法是中國幾千年來語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古人喜歡吟讀,一天到晚手不釋卷,不少人“讀”出了學富五車之才,經天緯地之能,足見讀的功效。朱熹說,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少讀、多讀、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他不僅強調誦讀的重要,還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學生文言基礎較差,文言語感較弱,文字意義生疏,停頓斷句等常識陌生,“讀”能改善這一消極狀況,應該擺在文言文學習的首位,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在課堂上指導讀、訓練效果更好,教學中采取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小組讀、全體讀、領讀;情景讀、配樂讀、表演讀……形式應多樣,“讀”,出感情,出語感,出詞義,能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彌補學生文言文“先天”的不足。
在教學中范讀、教讀也必不可少。通過老師的范讀、教讀,使學生掌握字音,正確斷句。不少教師忙著趕任務,常常省略了范讀和教讀。我發(fā)現,老師沒教讀的課文,學生讀錯的字音和句讀,后來怎么糾正仍會讀錯,而這一錯也許就是一輩子!
讀是學生直接接觸文本的開始,要找出生字、通假字、異音字,弄清字音、字形,對照注釋,約略知道大意。讀多了,能理解大意,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大綱要求學生熟背一定數量的名句、名段、名篇,擴大積累,增進學習古代詩文的興趣。背誦應是學習的升化,每學完一篇古文,可要求學生盡可能地把它背下來,教給他們背的方法和竅門,如果難背,示范、鼓勵、指導、促進多管齊下。背也可分層進行,根據記憶力的差異分配背誦任務,全文、幾段、一段或名句,不論多少能背就好。
(三)模糊翻譯,領悟大意
教師應把翻譯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訓練他們對古文的語感。
翻譯要求不能高,應講求模糊性。所謂模糊性就是翻譯時只需把握文本大意,不求甚解,因為學生對全文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完全精確地翻譯出來。運用模糊思維的方式,采用“組詞法”大膽地“猜”詞義,不必計較哪個詞句讀不懂,只要譯出文章內容的大致輪廓即可。
大綱要求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含義”,在范讀、教讀、自讀之后,可布置學生課下參照注釋,自行翻譯。上交譯文后,逐一批閱或抽閱,“大肆”表揚譯得好的,讓他們獲得成就感。
講析文章前,或者先指名翻譯,而后訂正補充;或者讓學生跟著一同翻譯。自行翻譯、指名翻譯、老師點撥或串譯難點,學完課文再行翻譯,四個回合下來,學生對文章內容就會比較熟悉。
(四)做好歸納,掌握規(guī)律
“做一只籮筐鎖一個口”,在教學中做好了讀、譯、學、背的工作后,要進行整合歸類,不是為了應考,而是為了幫助學生積累并運用所學的文言常識,從而形成文言文閱讀的良性循環(huán)。
學完之后,可先讓學生把課堂上做的筆記,按照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句式、古今詞異義這五個方面進行整理,然后,教師對他們的歸納予以分析、評價和補充,還可印發(fā)出來,讓他們比較系統地進行識記。為了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可以開展搶答、小組賽、有獎競答、演板、抽查背誦、書面短試等形式的活動。如果還想進一步地鞏固所學,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句式可使學生聯系以前學過的詞句,舉一反三;古今異義,則要把古義和今義對照、比較、加深印象。
光讓學生識記歸納的知識還不是最佳辦法,詞句那么多,記不過來。若要減輕記憶的負擔,還應找規(guī)律。讓學生自己總結規(guī)律那是唱高調,他們還沒有這個能力,教師得教他們規(guī)律,以不變應萬變,這樣讀文言文的難度就減小了。虛詞、實詞、詞類活用、文言句式,雖然常隨語境不斷變化,但在古文這一大環(huán)境中仍然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能找出規(guī)律,如虛詞用法看位置,詞的活用看成分,文言句式看特點或成分變化。應精心挑選典型題目進行訓練,鞏固和運用所學文言規(guī)律和知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習需要慢慢積累,教師應在不同的學期制定不同的古文學習目標,在學習新課前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復習學過的文言知識,溫故知新。
總之,文言文教學要注重最基礎的環(huán)節(jié),以激發(fā)興趣為大前提,朗讀、翻譯、拓展、歸納要腳踏實地,不能為完成任務而教學,更不能僅為統考而教學。要提高文言文教學的實效,課堂上寧可“樸實”些,不浮躁激進,也不“急功近利”,把內容的豐富性、趣味性與詞、句、章的知識性、實踐性完美地統一起來,返璞歸真,達到讓學生讀懂古文,繼承傳統文化的根本目的。
(作者單位:浙江平湖市職業(yè)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