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新
每次沿黃河大堤驅車回老家,經(jīng)過揚塵彌漫的馬頭浮橋時,我總會透過車窗向西眺望,漫漫碧野圍抱著一座土黃色的小村,那兒正是黃埔一期生、抗日名將李仙洲將軍的故鄉(xiāng)——齊河縣趙官鎮(zhèn)大馬頭村。相比于往昔的赫赫聲威,在他的出生地已很難察尋到跟他相關的蛛絲馬跡,那些轟轟烈烈、恩恩怨怨無法抵擋歲月的消磨,就像這個人來過又走了,只留下一爿漸漸模糊的背影飄渺著歷史的小寫意……
忻口會戰(zhàn):功成名就的子彈
1937年10月,剛在居庸關與日寇優(yōu)勢兵力鏖戰(zhàn)七晝夜的國民黨軍第二十一師,在師長李仙洲率領下穿過莽莽群山抵達山西忻縣,一場更加白熱化的大戰(zhàn)悄然展開。
13年前的早春,已過而立之年的李仙洲在好友、同鄉(xiāng)孟民言鼓動下,懷著對國民革命的憧憬毅然渡過黃河,南下廣州投考黃埔軍校。孟民言是山東國民黨早期較為活躍的領導人之一,原是當?shù)睾蘸沼忻拿霞掖笤旱纳僬乒瘢瑓s被革命的風潮裹挾著走上了與家庭決裂的道路,他對李仙洲的影響就在于在關鍵時刻引導了其人生的航向。幾乎與李仙洲進入黃埔同時,孟民言作為山東的代表出席了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李仙洲作為國民黨軍隊中北方將領的代表,身上那股特有的憨直勁和作戰(zhàn)的剽悍勁久享盛譽。
進入忻口陣地,李仙洲和他的二十一師面對的又是一場刺刀見血的惡戰(zhàn),也正是這場惡戰(zhàn)給李仙洲帶來了無上的榮譽,不過這一榮譽的得來也差點賠上了他的命。
當敵我雙方進入陣地拉鋸戰(zhàn)后,每個山頭的得失都關系著戰(zhàn)爭天平的傾斜。懷化陣地原為第五十四師固守,在日軍猛烈炮火轟擊下丟失,李仙洲奉第九軍軍長郝夢齡之命率軍展開強攻。戰(zhàn)斗于14日凌晨進入膠著狀態(tài),日軍以高密度的火力封鎖住前沿陣地,一撥撥進攻的戰(zhàn)士倒下去。李仙洲滿面灰塵,眼布血絲,不顧部下攔阻親率特務團和軍官教導隊向日軍陣地發(fā)起攻擊,連續(xù)三次猛沖,都被日軍兇猛的火力擊退。
凌晨5時30分戰(zhàn)斗最激烈的時候,一顆呼嘯的子彈洞穿李仙洲左胸,帶著血珠消失在晨曦里。那真是命懸一線之際,據(jù)說當時李仙洲正在呼氣,兩片肺葉收縮,子彈恰好由空隙間穿過——他的一只腳已經(jīng)跨進鬼門關……懷化爭奪戰(zhàn)之慘烈為抗戰(zhàn)以來罕有,李仙洲部頂住了日軍一輪輪卷地式轟炸和排山倒海的攻擊,圓滿完成了戰(zhàn)略部署任務,“犧牲之大,為他師所未有”。
在忻口,李仙洲揚名立萬,留在身上的累累傷疤成為這位老軍人對家國最鄭重的承諾。
李仙洲客串“老校長”
前不久與一位北京的老朋友閑聊,他忽然談起一些國立二十二中的往事,而這所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煙云中的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正是李仙洲將軍。
1959年,作為被俘國民黨將領的李仙洲在人民大會堂見到周恩來總理,他對周說:“我還有一個問題沒交代?!敝芸偫硇χ鴨枺骸笆裁磫栴}沒交待呀?”李說:“我還辦過一所國立二十二中學,跟黨爭奪了青年。”周總理笑笑說:“這有什么錯?這是一大功勞,你培養(yǎng)的青年不是都在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嗎!”
1941年初,李仙洲率部開到皖北阜陽、蒙城一帶。在滯留皖北的兩年間,李仙洲辦了兩所學校,一所武校稱魯干班(中央軍官學校駐魯干部訓練班的簡稱),自兼魯干班主任;一所文校叫成城學校,他兼任校長。成城學校,就是國立二十二中的前身。
成城中學的辦學宗旨按照李仙洲的話就是“培養(yǎng)國家元氣,拯救陷區(qū)青年”,校訓是“眾志成城”。一時間,安徽阜陽成城中學管吃、管住、管穿、管學習的消息,在淪陷區(qū)廣為流傳,吸引了大批山東青年冒險遠道而來。國立二十二中學生花名冊顯示,當時山東全省一百零八個縣,有的縣竟來了二百多名學生。
面對不斷涌來的家鄉(xiāng)子弟,李仙洲也感到有些為難,僅僅是支持每天的伙食開支就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但山東父老信任我,讓這些娃娃們冒著生命危險好不容易通過日軍封鎖線來找我,我不能讓他們流離失所?。 ?/p>
在應付難以為繼的開支狀況上,仙洲可謂挖空心思:召集團以上軍官開會,命令他們報出“吃空缺”的名額,將這部分費用按上等兵待遇發(fā)放給學生。
1942年初,李仙洲趁去重慶參加軍事會議之機,親自向教育部長陳立夫匯報了成城中學的現(xiàn)狀和改建國立中學的理由,后經(jīng)山東籍國民黨元老丁惟汾等人的協(xié)助,1942年9月,教育部批準私立成城中學正式改建為國立第二十二中學。
當年進入國立二十二中讀書、后蜚聲華語文壇的王鼎鈞先生,在回憶錄《怒目少年》里對李仙洲言必稱“老校長”,且對李仙洲在1942年后的下坡路寄予一腔惋惜,這位行伍者在莘莘學子心目中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李將軍的“鄉(xiāng)情負資產(chǎn)”
對于大多數(shù)國人來說,李仙洲的“暴得大名”并非其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驍勇表現(xiàn),而是來自于黑白電影《南征北戰(zhàn)》中李軍長那句“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的經(jīng)典臺詞。
萊蕪戰(zhàn)役被俘,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教育改造,特赦獲釋,參與政協(xié)工作……李仙洲后半程的人生軌跡走得磕磕絆絆,絕不類于前半程的風生水起,不過相比于黃埔軍校著名的“山東三李一王”中的其他人,他的晚景雖說不上輝煌燦爛,卻也穩(wěn)妥平安。
1982年秋收季節(jié),齊河縣趙官鎮(zhèn)大馬頭村小學忽然闖進一群衣著不同于農(nóng)民的人,時任該校教師的李修祥清楚記得,從一輛面包車上走下一位略有駝背的老人,四方大臉,滿頭銀發(fā),精神矍鑠。那是李仙洲最后一次回到這片生養(yǎng)自己的土地,斯時他的內(nèi)心早已歸復平靜,令他惶惑的是這里的草木是否還記得他這位投筆從戎的游子?離開時大馬頭村所在的趙官鎮(zhèn)尚屬于濟南長清縣,回來時卻已變更為德州齊河縣,這是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滄海桑田?老人仔細端詳著村小學的一磚一瓦,回憶著曾經(jīng)在這里度過的時光,因為這小學的院落正是由他家的祖宅改造而來,他似乎輕輕嘆息了一聲。
為接待這位大人物的回鄉(xiāng),當?shù)卣匾馀扇说綕喜少徚耸称?,電鍍的折疊椅子是從鎮(zhèn)上拉來的,掌勺的廚子是公社供銷社飯店的主廚,一切都達到了當日鄉(xiāng)村的最高規(guī)格。“那天在村里曹書記家共擺了四桌酒席,有縣里鎮(zhèn)里的領導陪同?!崩钚尴檎f。
沒人能揣度坐在豐盛宴席上的李仙洲的心境。他并未真正給這個小村帶來多少榮耀,相反卻帶來沉重的負資產(chǎn),因為他的原因,曾經(jīng)跟隨他走出小村入伍的幾位本家兄弟,都在一次次運動中被折騰得死去活來,一位叫李本洲的讀書人因為做過他所在部隊的文書,被戴上高帽游街示眾,“只游了一次,就不堪忍受羞辱,上吊自殺了?!崩钚尴檎f,時至今日關于李仙洲的情況,村里知道的人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
這次探訪回去之后,李仙洲曾給接待他的曹書記寄回一副對聯(lián):“會心今古遠,放眼天地寬”。這,或許就是這位抗日名將最深切的人生感喟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