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富
民國時期,西風東漸,東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可謂百家爭鳴。豐子愷兒時在私塾待過,有家學淵源,受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成年后又出洋留學,學貫中西,成為大師毫不奇怪。盡管民國大師猶如繁星點點,但如豐子愷這樣在多個領域都有建樹,也非常難得。
豐子愷17歲小學畢業(yè)后,考入杭州第一師范。原指望師范畢業(yè)后回鄉(xiāng)去當個小學教員,也便于照顧老母,誰知在師范學校里,豐子愷遇見了李叔同先生教授美術,于是將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畫畫上。李叔同稱贊他:“你的畫進步很快!我在所教的學生當中,從來沒有見過你這樣快速的進步?!必S子愷大受鼓舞,拋棄一切學科,埋頭研究西洋畫。至于怎樣教育學生,反而沒怎么在意去學。
杭州師范畢業(yè)以后,豐子愷受邀到上海擔任美術專科學校教員。授課期間,他意識到自己專業(yè)知識的欠缺,于是就借錢到東京去留學。兩千塊錢的旅費,根本不能支持他長年累月地待在日本學習,豐子愷在日本游學了十個月就回國了。
這十個月的游歷,豐子愷安排得井井有條。
前五個月上午到洋畫研究會去習畫,下午讀日文。
后五個月廢止了讀日文,而每日下午到音樂研究會去學提琴,晚上又去學英文。
然而各科都常常請假,那請假的時間用來參觀展覽會,聽音樂會,訪圖書館,看歌劇以及游玩名勝,鉆舊書店,跑夜攤。
豐子愷深知時間的金貴,因此決定跑馬觀花,呼吸一下東京藝術界的空氣而回國。
跑馬觀花,這自然是豐子愷的謙辭,我覺得他就像蜜蜂一樣,在美術、音樂、語言、文學方面辛勤采擷,給自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豐子愷學得非常辛苦。以學習英文為例,豐子愷報的是高級班,老師要求他們閱讀歐文的《見聞雜記》,他這才知道英文中有很多難記的生字。
對于一門語言來說,如果詞匯量少了,肯定就無法閱讀下去。豐子愷嫌先生教得慢,就在舊書店里找到一冊《見聞雜記》講義錄,內有詳細的注解和日譯文。豐子愷的日文已經較有基礎,他確信有此講義就可以自學,于是毅然輟學,每晚在東京的旅社中自學。
豐子愷自己限定自己于幾個禮拜內把這本書中所有生字抄寫在一張圖畫紙上,把每字剪成一塊塊的紙牌,放在一只匣子中。
每天晚上,從匣子中探摸紙牌,溫習生字,掌握為止。不久后生字都能記誦了,《見聞雜記》全部都會讀了,讀起別的英文小說也很自由了。路上遇見英語學校的同學,才知道他們只教了全書的幾分之一。
確定目標,講究方法,堅持不懈,這就是豐子愷的學習經。對于成年人來說,有可資借鑒之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