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輝
縱觀我們時下的閱讀課堂,老師們通過課前查資料、課堂創(chuàng)設情境、課后拓展延伸,費盡心思分析文本內(nèi)容。又或者反復使用“一讀、二品、三吟誦”等方式揣摩作者意圖,試圖把文本往深處、更深處挖掘,唯恐挖得不夠深入,不夠透徹,不能將學生的閱讀高度往上拽一拽??瓷先ナ怯帽M了招數(shù),使上了吃奶的勁,但是對文本的解讀往往仍然停留在言語層面停滯不前。那么,如何引領學生透過文本文字與語言的表面,感受到作者內(nèi)在的文化情思呢?那就需要我們使出渾身解數(shù),找到破譯文本的密碼。古有兵法三十六計,我們不妨也來試試研究教學三十六計?;蛟S,只需略施幾條小計就能把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和提升了?,F(xiàn)將本人在研究教學三十六計過程中的幾點思考羅列如下:
一、欲“擒”故“縱”,從“無情”處感受“有情”
【案例1】
蘇教版語文第九冊第25課《黃鶴樓送別》一文,是蘇教版教材中一種特殊的教學內(nèi)容。課文根據(jù)《黃鶴樓送別》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詩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編寫成一個語言優(yōu)美的故事。全詩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因此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借助某種學習方法才能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詩歌語言的美。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詩人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有一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
“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師:“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他們是在欣賞美景嗎?
生:不是。他們是在拖延時間,想多待一會兒,是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師:黃鶴樓是天下三大名樓之一,昔日的黃鶴樓有“天下絕景”之稱,現(xiàn)恰逢陽春三月。孟浩然與王維并稱山水田園詩人,李白一生更愛游覽名山大川,如此良辰美景為何無心欣賞呢?
生:因為就在今天兩位好友將要分別,彼此依依不舍,哪有心情欣賞美景呢?只不過借此來掩蓋內(nèi)心的離愁,故意裝作欣賞……
師:這真是:良辰美景作意賞,不愿觸動離別情。
【分析與思考】
文章景中含情、融情入景,以意象顯意境。煙花含愁,孤帆載憾,連那滔滔遠去的江水也帶著詩人無盡的思念,編者的意圖顯而易見。作為教師的我們,自身已有了一定的積淀,也有了一定的文學修養(yǎng),在此基礎上讀來品去,不難感受到字里行間所折射出的離愁與別恨。但對于學生來說,想要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詩人的言語智慧仍然是很困難的。因此,在教學這個片段的時候,我們常常糾結于學生為何不能從周圍的人事景物中感受到那份依依惜別之情,總是埋怨學生為何“啟而不發(fā)”。那是因為我們自己在解讀文本的時候還沒有破譯文本的言語密碼。
以上的片段不難看出教者的匠心所在。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同時孟浩然對李白又有著知遇、提攜之恩。黃鶴樓一別,還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見。離別在即,兩人卻在各自賞景,這是不合常理的。為什么他們“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那是因為他們有意這樣做,故意這樣做,以此來掩飾自己內(nèi)心的不愿、不舍。這就是突破口,這就是破譯文本的密碼。欲擒之,先縱之,要讓學生從字里行間感受到那份“有情”,教者先故意放開手來讓學生質(zhì)疑那份“無情”。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煙花三月,良辰美景,詩人是在與友人共賞嗎?話鋒一轉,一個反問,反而讓學生由“無情”的不合理之處,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份“有情”。這和欲擒故縱——先故意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此,我們并不需要糾結于語言文字之中,關注文本,抓住“無情”處,一次叩問,以問再次引思,比照中,李太白的情深意長,送別友人的至情至性,躍然紙上。學生輕輕松松便從看似“無情”處,感受實實在在的“有情”。
二、“無”中生“有”,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案例2】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8課《虎門銷煙》一文,記敘了1839年6月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的經(jīng)過。全文字里行間飽含著濃厚情感,但由于間隔的年代太久遠,學生難以體會。為了讓學生能更直觀地與相隔久遠的歷史時刻零距離接觸,一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
師:我們來看銷煙的場景。(播放銷煙的視頻)
師:看到害人的鴉片被銷毀了,老百姓有什么表現(xiàn)?
生:老百姓非常高興。
生:因為他看到鴉片化為殘渣了。
師:說明人們對鴉片恨之入骨。
(此時,學生的情緒已經(jīng)有些激動。在視頻播放的過程中,學生僅從老百姓的表情中已經(jīng)能深刻地感受到人們對鴉片的深惡痛絕。)
播放圖片,解說:正因為這些鴉片,多少中國家庭賣兒賣女、妻離子散;正因為這些鴉片,給中華兒女戴上“東亞病夫”的帽子;正因為這些鴉片,使我們由一個強國變?yōu)橐粋€弱國。今天,我們將這罪惡的鴉片銷毀了,怎能不叫人興奮,怎能不叫人歡欣鼓舞呢?請同學們帶著高興的語氣齊讀第四段。
生個別讀。
師:沒聽出激動。誰能讀出興奮的心情?
生個別讀。
師:還沒聽出激動,誰再來?
生讀。
師:確實聽出了激動的心情,請全班同學一起來讀讀吧。
生齊讀。
師:被銷毀的鴉片太多了,從哪看出?
生:“銷煙整整持續(xù)了23天,二百多萬斤鴉片化為煙渣,隨著潮水卷進了咆哮的大海之中?!?/p>
師:一齊來讀讀吧。
生站起來齊讀。
齊讀: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告訴老師/告訴世界)
(鴉片被銷毀是大快人心的,在幻燈播放的過程中,學生的情緒再一次被感染。)
【分析與思考】
鴉片、毒品、東亞病夫、弱國……這些字眼太遠離學生的世界,學生沒有身處過那樣的環(huán)境,沒有對毒品毒害之深的深惡痛絕。如何能激起實實在在的情感共鳴,怎能明白虎門銷煙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偉大意義?而此時,作者的言語密碼該如何破譯?作者的言語情思該如何體會?
雖然整個片段教學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學生實實在在地對這些遠離自己生活的毒品鴉片有了觸目驚心的感受。第一步,通過視頻播放,教者再現(xiàn)了當時銷煙的場景。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有了比較直觀的認識。(看到害人的鴉片被銷毀了,老百姓是什么表現(xiàn)?是高興。為什么?因為鴉片化為殘渣了。)在視頻中,學生從老百姓的表情上感受到了老百姓對鴉片的深惡痛絕,感受到了鴉片被銷毀是一件多么大快人心的事。第二步,圖片出示吸食毒品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多少家庭因為鴉片被迫賣兒賣女、妻離子散。因為鴉片,我們中華民族被扣上了“東亞病夫”的帽子。鴉片的毒害之深,痛徹心扉。)這一切從語言文字的表層是不能完全感同身受的。但是,通過圖片的展示,不需要太多的分析與講解,學生的閱讀就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諸如此類,學生不能理解、感悟到作者所要表達的強烈的感情,不能完全從語言文字的體悟中受到實實在在的沖擊的課文。教者在教學的時候,為幫助、輔助學生理解,可一步一步創(chuàng)設出情境,從蒼白中創(chuàng)設出琳瑯滿目、五彩繽紛的色彩,在虛無里引發(fā)出真實的情感,“無”中生“有”。這樣的課,學生深深沉浸于課堂之中,誰能不為之動容呢?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jīng)說過:翅膀劃過的天空沒有痕跡,然而鳥已經(jīng)飛過。教育應該是無痕的。文本是書面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是需要通過解讀才能理解的作品。語文課本中選入的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精品,都是作者運用特定的言語形式表達與實現(xiàn)自己特定情思的藝術與智慧的結晶。但是,閱讀是立體的,在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過程中,角度的不同決定了見解的不同。同時,由于年齡、環(huán)境、經(jīng)歷、體驗、修養(yǎng)等方面的差異,每一個人所能達到的閱讀層次也是不同的。這時教師就必須真正關注文本,凸顯文本,引導學生破譯文本。一枝一葉總關情,在關注文本的言語結構、語言形式的同時,透過文本“言”的表層面,進入作者“情”的內(nèi)層面,才是真正學語文而不是學語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