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迎春 黃韻超
作者簡介:田迎春,女,1963年出生,大學,副主任醫(yī)師,從事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診治臨床工作26年。關(guān)鍵詞:真菌性肺炎;肺活檢;伏立康唑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085-02【病情介紹】
患者,女,68歲,昆明市東川區(qū),務農(nóng),就診時間:2013-4-24。
主訴:反復咳嗽、咳痰、胸痛1月余。
現(xiàn)病史:患者自訴一月余受涼后出現(xiàn)咳嗽、咳痰,陣發(fā)性咳嗽,痰多為黃白色粘稠狀,量中等,不易咳出,伴胸悶、胸痛,疼痛部位為雙側(cè)下胸部間斷隱痛,程度輕,呼吸時加重,休息后可緩解,疼痛無放射。夜間不能平臥,平臥時覺呼吸困難。進食后覺惡心、嘔吐。無發(fā)熱、盜汗,無痰中帶血,無鼻塞、流涕,無頭暈、頭痛,無腹痛、腹瀉,無尿頻、尿急、尿痛,無四肢肌肉、關(guān)節(jié)疼痛?;颊咴诶ッ魇袞|川區(qū)人民醫(yī)院就診,經(jīng)抗感染治療后上述癥狀無好轉(zhuǎn)(患者自訴為頭孢類抗生素,具體種類患者訴說不清)。精神、飲食、睡眠欠佳,近一月體重下降 5Kg。
既往史:有2型糖尿病病史5年余,自訴間斷飲食控制,未使用藥物控制,未監(jiān)測血糖。少量養(yǎng)殖雞鴨,無鳥類接觸及養(yǎng)殖史。長期居住于原籍,無吸煙、飲酒史。既往月經(jīng)規(guī)律,偶有痛經(jīng)史,52歲絕經(jīng)。無藥物過敏史。
入院查體:體溫 36.2℃,心率 92次/分,呼吸 21次/分,血壓100/80mmHg,SpO2 95%(未吸氧)。一般情況可,神志清楚,體型消瘦,口唇輕度發(fā)紺,口腔未見白色黏膜附著。全身淺表淋巴結(jié)未及腫大。胸廓對稱無畸形,雙側(cè)觸覺語顫無增強減弱,雙肺叩診呈清音,聽診雙肺呼吸音稍粗,左下肺可聞及少量細濕啰音,右側(cè)中下肺可聞及中等量中細濕性啰音。心腹查體無異常,雙下肢不腫。四肢查體:雙手掌、雙足趾間及足底可見脫屑,雙足趾甲板增厚。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入院前輔助檢查:影像學:2013-04-10胸片:右肺下葉見大片狀密度增高影。2014-04-11胸部CT:右肺門結(jié)節(jié)狀病灶,右肺不張,少量胸腔積液。(影像學報告,未提供影像學原片);2013-04-22 血常規(guī) WBC 13.08*109/L,N 70.91%。
初步診斷:1、右下肺肺炎(社區(qū)獲得性);2、2型糖尿病。
入院后輔助檢查:2013-4-25:血生化:總蛋白 51.4 g/L,白蛋白 25.6 g/L,空腹血糖 8.2mmol/L,血K+:3.31 mmol/L;血常規(guī):WBC 11.72*109/L,N 83.8%,PLT 563*109/L;大、小便常規(guī)正常;血氣分析:PH 7.43,PaO2 59.6mmHg;PaCO2 36.4mmHg 。2013-04-25:胸部CT提示:雙肺支氣管血管束增多,右肺見大片狀密度增高灶,其內(nèi)可見“充氣支氣管征”,平掃CT值約為29HU,增強掃描病灶輕度強化,CT值約為46HU,左肺下葉外基底段見片狀密度增高影,平掃CT值約為36HU,增強后輕度強化,動脈期CT達51HU;1.右肺大片狀軟組織密度病變,左肺下葉外基底段見片狀密度增高影,多考慮(1)炎性病變可能(2)建議治療后復查,排外占位性病變,右側(cè)少量胸腔積液。2.甲狀腺多發(fā)囊狀低密度灶,腺瘤?請結(jié)合超聲檢查;3.肝臟多發(fā)囊腫;4.左腎小結(jié)石,左腎囊腫,左腎實質(zhì)內(nèi)囊實性低密度灶,考慮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能,建議腹部CT掃描。2013-04-27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左肺各葉、段、亞段開口通暢,支氣管黏膜充血,其表面多處可見黑色碳末沉積,縱形皺壁形成。右肺中下葉支氣管開口通暢,支氣管黏膜充血,其表面多處可見黑色碳末沉積。右肺上葉開口為黃綠色粘稠膿痰堵塞,于右肺上葉刷檢及肺泡灌洗,標本送脫落細胞及細菌學檢查。2013-05-06 12:47在CT室常規(guī)采用左、右側(cè)臥位雙肺CT定位掃描,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病理結(jié)果提示:真菌性肺炎伴慢性肉芽腫性炎。
最終診斷:1、原發(fā)性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2、2型糖尿病;3、甲真菌病 ;4、手足癬。(診斷3、4為皮膚科會診后意見)
治療及轉(zhuǎn)歸:入院后抗感染:左氧氟沙星 0.4g ivgtt QD;輔助治療:痰熱清 20ml ivgtt QD;復合輔酶 200u ivgtt QD;氨溴索、雷尼替丁口服;機械輔助排痰等。明確診斷后2013-05-13 停用左氧氟沙星;2013-05-13 抗真菌治療:伏立康唑 0.2g ivgtt Bid (第一天使用0.6g),2013-05-17 治療后患者咳嗽、咳痰減少,改為 伊曲康唑膠囊 0.2 po Bid,經(jīng)積極抗真菌治療,癥狀有所好轉(zhuǎn)。出院后患者自行停藥,2個月后咳嗽、咳痰再發(fā),再次住院治療病情好轉(zhuǎn)出院,繼續(xù)抗真菌治療后(總療程半年),后定期復查胸片,雙肺病灶吸收良好,隨訪一年,未再復發(fā)。
【重要提示】1、老年女性,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咳嗽、咳痰;胸痛、體重減輕為其臨床特征。
2、既往糖尿病史;
3、胸部影象學出現(xiàn)雙側(cè)磨玻璃樣影及彌漫性滲出。
4、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病理結(jié)果示真菌性肺炎伴慢性肉芽腫性炎;
5、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無效。
5、自行停藥后肺部真菌感染復發(fā)。
【討論】
1、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IPFI是指真菌直接侵入肺組織或支氣管,并在其中生長、繁殖引致組織損害、肺功能障礙和炎癥反應的急、慢性病理改變及病理生理過程。
不包括真菌寄生和過敏性所致的支氣管肺部真菌感染。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2種類型。原發(fā)性IPFI多見于社區(qū)獲得性感染,宿主可以沒有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臨床過程相對緩和,兇險程度較低,臨床處理要求盡可能確診后選擇治療(確診治療)。繼發(fā)性IPFI大多為醫(yī)院獲得性感染,宿主存在比較明確的真菌感染高危因素,臨床過程急驟和兇險,需綜合分析和判斷,及時行擬診治療(經(jīng)驗治療)或臨床診斷治療。本例患者有肺真菌病的高危因素,即有糖尿病史,并有手、足真菌病。而且體重較輕,消瘦。病情反復多變,從影像學上看呈雙肺實質(zhì)彌漫性滲出為主的改變。單純從以往的經(jīng)驗,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無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果斷進行經(jīng)皮肺活檢,有了病理檢查的依據(jù)后,經(jīng)過半年的療程,治愈。隨訪一年,患者病情為反復。中間因患者在家服藥過程中,因胃腸道反應嚴重,曾自行停藥一周,導致病情再次反復,故我們認為真菌性肺炎的治療需要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用藥反應和用藥的效果,并讓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堅持治療才能最終治愈疾病的關(guān)鍵。
2、在患者抗感染治療無效的情況下,結(jié)合患者有糖尿病和手足真菌感染的病史,行肺活檢檢查非常重要,正因為有了病理的支持,才讓我們一直堅持抗真菌治療的信心。雖然肺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有隱球菌、粗球孢子菌、組織胞漿菌、皮炎芽生菌、馬爾尼菲青霉菌和曲菌等,大部分具有地方性特征,因而也被稱之為地方性真菌病。我國南方地區(qū)報告較多的是隱球菌病和馬爾尼菲青霉菌。引起繼發(fā)性真菌感染的多為條件致病性真菌,如假絲酵母菌屬、曲霉屬、隱球菌、接合菌和肺孢子菌。本例雖然沒有具體某一種病原的資料,但病理的依據(jù)價值就非常大。
3、真菌性肺炎的防治策略分為:1.一般預防、2.靶向預防、3.擬診治療、4.臨床診斷治療、5.確診治療;本例患者有病理學依據(jù)后,我們選用廣譜抗真菌藥物治療,也即目標治療后,效果很好。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同屬于吡咯類抗真菌藥,伏立康唑的作用機制是抑制真菌中由細胞色素P450介導的142-甾醇去甲基化,從而抑制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伏立康唑24小時達穩(wěn)態(tài)血濃度,伊曲康唑2-4天達穩(wěn)態(tài)血濃度,伏立康唑因適當?shù)挠H脂性和較小的分子量保證其廣泛的組織分布和靶器官穿透力。兩者均有較好的抗真菌活性。
3、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是一個長期治療過程;感染未完全控制,停藥后病情易反復;本例患者中途有過停藥后導致病情反復,第二次住院后又開始用伏立康唑,因我院無伏立康唑口服藥,所以出院后繼續(xù)伊曲康唑口服,因伊曲康唑在肺內(nèi)的濃度沒有伏立康唑高,故如果出院后堅持服用伏立康唑,可能效果還會更好。
參考文獻
[1]Girmenia C,Pagano L,Martino B,et al. Invasive infections caused by Trichosporon Species and Geotrichum capi-tatum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from Ital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Clinical Microbiol,2005,43:1818-1828
[2]Pappas PG, Kauffman GA,Andes D,et al.Clinical p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of Candidiasis:2009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lin Infect Dis,2009,48:503-535
[3]何禮賢,肺真菌病,見:秦啟賢.臨床真菌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1:4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