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浩源,宋連芹
(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吉林 長春 130062)
圖1 所示立體連接板,是新型城軌客車側(cè)墻立柱與車頂邊梁和底架邊梁之間的重要連接件,其左視圖投影為扇形,主視圖(沿側(cè)墻縱向看的安裝位置)方向為大圓弧曲面,而曲面法向橫斷面剖視圖為禮帽型。該零件大端與上、下邊梁搭接焊,小端與側(cè)墻立柱對接焊,R9982 曲面要求與外墻板貼合,故其形狀尺寸的好壞直接影響車體組成的焊接強度。該零件材質(zhì)為X2CrNiN18-7 不銹鋼[1],材料厚度t=3mm,抗拉強度σb=650MPa,屈服強度σs=380MPa,延伸率δ=40%。
圖1 連接板零件圖
因為零件的形狀比較復雜,上、下端開口且不對稱,單件成形時存在沖壓方向難以確定、模具側(cè)向力難以平衡、制件形狀尺寸難以保證等問題,所以需要采取合理的工藝措施和特殊的模具結(jié)構(gòu),才能保證零件的順利成形。
因零件帶有R49 曲面凸緣,而R85 處類似于筒形件,所以首先確定需要采用拉深工藝來進行成形,而且應以R85 柱面的軸線方向為沖壓方向。因零件左右對稱(從左視圖看)而上下不對稱,為使拉深過程中模具的水平分力對稱平衡,以便簡化模具結(jié)構(gòu)并有利于坯料的定位和成形,應將零件在上下方向做鏡像,兩件拼合一次成形。為保證R49 凸緣處拉深時不開裂,兩件拼接處除留夠剖分余量外,還應增加適當?shù)墓に囇a充料。因拼合后制件的上下端仍為開口狀態(tài),拉深時R9939 曲面易出現(xiàn)起皺問題,為保證R9939 曲面的成形質(zhì)量,應在制件的兩端頭設(shè)置拉深檻來增加阻力。為簡化模具結(jié)構(gòu),現(xiàn)將兩端頭補充為與B-B 剖面相似的帽型結(jié)構(gòu),并將凸緣面設(shè)計成與R9982 在同一柱面內(nèi)。通過以上分析研究,設(shè)計了成形工序的制件圖,如圖2 所示。
圖2 成形工序制件圖
(1)因為本工序制件在橫向的伸長量不大,所以坯料的總長尺寸可以在制件圖橫向?qū)ΨQ剖面內(nèi),按純彎曲變形來展開計算,取整后為540mm。
(2)同樣道理,制件圖中部的坯料寬度也可以在B-B 剖面內(nèi)按純彎曲變形來展開,取整后為200mm。而制件橫頭內(nèi)側(cè)四角處的展開,可以取與B-B 剖面展開后距R85 圓心相等的尺寸。
(3)坯料的總寬尺寸不能僅考慮增加修邊量,還應充分考慮在R85 的筒形面成形時,因相鄰區(qū)域材料轉(zhuǎn)移而產(chǎn)生的收縮。根據(jù)以往內(nèi)曲翻邊件的經(jīng)驗,自由端向內(nèi)的收縮量可達20mm~30mm(模具驗證實測的收縮量約 25mm),按保守估算每端增加40mm,將坯料的總寬尺寸定為320mm。
(4)四處R85 的筒形面合在一起,恰好相當于一個 ?170 的筒形件擴孔翻邊,且 0≤d0<20。從 R85的弧段中點到其圓心做一連線,再從R85 的圓心做直徑為d0的圓,以二者交點為 R45 圓弧邊中點的徑向展開點,再過此交點做d0圓的切線,做一圓弧與兩側(cè)的直線展開邊及切線邊均相切,如此先求得初始坯料展開圖,如圖3 所示。
圖3 初始坯料圖
取d0=0,則過渡圓弧半徑R0≈34mm。然后參照內(nèi)孔翻邊時的應力應變狀態(tài)分析并按內(nèi)側(cè)自由端向中心收縮20mm 來驗算危險邊緣的延伸率,得到δ=(l-l0)/l0×100%≈(187-141)/141×100%≈33%(按四分之一邊長計算),小于δmax=40%的材料極限延伸率,滿足邊緣的拉伸條件,故工藝方案可行。如取d0=20 才能滿足邊緣的拉伸條件,則表明R45 凸緣面將因缺料而無法成形,工藝方案失敗。
通過以上的分析計算和之后的模具驗證調(diào)整,確定了最終的坯料展開圖,如圖4 所示。
圖4 最終坯料圖
拉深力的估算:P=kLtσb≈1×1712×3×650 ≈3338.4(kN)
壓邊力的估算:Q=Fq≈72218×4.5≈325(kN)
退件力的估算:P1=kP=0.01×3338.4≈33(kN)
機床噸位選擇:P總=P+P1+Q=3338.4+33+325=3696.4(kN)
按 P總≤(0.7~0.8)P壓的條件,最小可選擇 5MN的壓力機,但綜合考慮模具的結(jié)構(gòu)尺寸要求、工件的成形特點和企業(yè)的現(xiàn)有設(shè)備情況,決定在8MN 液壓機上進行成形。
零件完整工藝流程為: 激光切割下料→模具拉深成形→等離子分割→鉚工調(diào)修型面→機加工外輪廓。
根據(jù)連接板組合體的工序圖,設(shè)計了拉深模具,其結(jié)構(gòu)如圖5 所示。為一套凸模在下、凹模在上、帶有曲面壓料板的拉深模??紤]到模具的尺寸較大,采用了四個導柱來為上、下模導向;為獲得相對穩(wěn)定的壓邊力,下模采用了機床氣墊力壓邊;考慮到工件的外輪廓需要機加工,定位精度要求不高,為簡化模具結(jié)構(gòu),在壓料板與凸模之間未采用精確的導向,而是留有1mm 的單邊間隙,以保證壓料板的順利升降;上模采用了彈簧力來退件。因工件的材料厚度較大,強度較高,為保證模具的耐磨性,避免或減輕制件的劃痕,凸、 凹模組成及壓料板鑲塊均采用了淬透性好、硬度高、變形小的Cr12MoV 合金模具鋼[7]。
圖5 連接板拉深模
首先設(shè)定好氣墊的壓邊力,然后通過托桿14 升起壓料板10,使壓料板鑲塊的最低點高于凸模組成13 的最低點10mm 以上,再將涂好拉深油的坯料放到壓料板鑲塊上11,靠緊三處擋料銷15 來定位。開動機床使上模隨滑塊下行接觸坯料,利用機床的氣墊力通過曲面壓料板和凹模組成9,首先對R9982大圓弧面進行彎曲成形,然后上模繼續(xù)下行,凸模組成13 接觸坯料,開始拉深過程,當上、下模完全閉合時工件的成形即告完成。開啟機床使上模隨滑塊上行,當凹模完全脫離凸模后,在退料彈簧7 恢復力的作用下,通過退件板8 將工件從凹模內(nèi)退下,之后隨著壓料板的再一次升起而脫離凸模,然后由上料方向的同一側(cè)取出成形好的工件。如此循環(huán)操作來進行批量生產(chǎn)。
(1)模具尺寸的調(diào)整。最初的凸、凹模尺寸,是以制件圖外表面尺寸為基準,將間隙開在凸模上的。凸、 凹模型腔的高度尺寸也是按制件圖名義尺寸設(shè)計的。在模具驗證過程中,發(fā)現(xiàn)制件的實際槽型斷面,寬度縮小0.7mm~0.8mm,高度縮小 0.4mm~0.5mm。于是重新更換凸模并修改凹模,改為以制件圖內(nèi)表面尺寸為基準,將間隙開在凹模上,同時將凸、凹模型腔的高度尺寸加大0.5mm,從而保證了制件的尺寸。
(2)模具間隙的調(diào)整。最初設(shè)計的凸、凹模單面間隙,各處均采用了Z=1.1t。在模具驗證過程中,發(fā)現(xiàn)R85 筒形面?zhèn)缺谏嫌休p微擦傷,于是將四處R85圓弧部分的間隙加大到Z=1.15t,擦傷隨即消除。雖然筒形面的斜度略有增大,但因此處不與其他零件配合,產(chǎn)品圖上沒有斜度要求,故可不作處理。
(3)壓邊力的調(diào)整。參照理論計算值,通過增大和減小壓邊力的對比試驗,發(fā)現(xiàn)當壓邊力過大時,立面和凸緣面的劃痕較為明顯,而當壓邊力過小時,頂面和凸緣面的平度就會變差。最后確定了保證制件成形效果和表面狀態(tài)最佳的壓邊力為:Q=300kN。
經(jīng)以上調(diào)整后,所沖壓的制件已基本達到了技術(shù)要求,只是與側(cè)墻立柱對接的帽型斷面有約1mm的敞口和R49 凸緣面有約1mm 的上翹。通過鉚工簡單調(diào)修后,即可得到完全合格的制件。機械加工后的成品零件,如圖6 照片所示。
圖6 成品零件照片
(1)由于零件材質(zhì)塑性較好,帽型斷面的上、下圓角R8 均可一次拉深到位,無需再進行二次整形。
(2)由于凸模局部斷面小而高度大,必須采用分塊組合的形式,以便于機械加工和熱處理淬火。
(3)由于凸模局部斷面小,其與凸模座之間的定位,不適合柱銷結(jié)構(gòu),設(shè)計上采用了鍵槽結(jié)構(gòu)。
(4)因工件的成形是分步進行的,坯料先進行彎曲然后再進行拉深,故R9982 大圓弧面的回彈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相關(guān)各曲面圓弧半徑均按制件圖尺寸設(shè)計。
(5)為了保證R9982 大圓弧面的成形效果,應保證退件板完全彈開時,其下表面最低點不超出凹模組成的最低點,以防止坯料因局部受力而先產(chǎn)生翹曲。
通過本例的實際生產(chǎn)驗證,表明形狀較為復雜的立體連接板,通過合理的工藝組合和正確的分步成形,完全可以在一套拉深模上,經(jīng)一次成形而得到理想的制件。這一成功的實例,可以借鑒到具有類似結(jié)構(gòu)的復雜成形件的工藝方案上。
[1]董曉萍.歐洲標準——不銹鋼BS EN 10088-2:2005.上海晨輝公司,2005.
[2]洪慎章,周 琦.不銹鋼儀器盒拉深成形工藝[J].鍛壓裝備與制造技術(shù),2004,39(3).
[3]張 穎,王義林.汽車覆蓋件成雙沖壓工藝方法的研究[J].鍛壓裝備與制造技術(shù),2006,41(2).
[4]肖景容,姜奎華.沖壓工藝學[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8.
[5]董 智,趙 欣,等.厚板大直徑圓筒拉延成形工藝及模具設(shè)計[J].鍛壓裝備與制造技術(shù),2001,36(1).
[6]賈玉申.沖壓模具設(shè)計手冊[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6.
[7]張絲雨.最新金屬材料牌號、性能、用途及中外牌號對照速用速查實用手冊.北京:中國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