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又
【摘 要】孔子仁學思想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內(nèi)在邏輯,即:天道—性—仁—孝悌。其中,“仁”是核心,它的形而上依據(jù)是“性與天道”,形而下踐行則是“孝悌”。
【關(guān)鍵詞】孔子;邏輯;仁;性與天道;孝悌
黑格爾曾說:“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盵1]119而國內(nèi)的很多學者亦贊同黑格爾的觀點,認為孔子不講邏輯,全是感性化的只言片語。筆者認為這種斷言是對孔子的誤解,孔子不僅懂邏輯而且講邏輯。在《論語》中,盡管很少看到系統(tǒng)的邏輯論證,但當我們真正把《論語》全文讀懂之后,將孔子的每一句話放到整部《論語》的宏觀語境之中來理解的時候,便很容易發(fā)現(xiàn)孔子哲學背后的內(nèi)在邏輯:天道—性—仁—孝悌,“仁”則是這條邏輯的核心。
1 “仁”的形而上依據(jù):性與天道
對于“仁”,北宋朱熹認為:“仁者,本心之全德?!盵2]116它包含一切人世活動的德性,如孝敬長輩、友愛兄弟、關(guān)愛他人、見利思義等。然盡管“仁”包含著這么多的道德內(nèi)容,但仍像黑格爾所說的那樣,是“一些善良、老練的道德教訓?!笨鬃酉氡匾裁靼走@一點。因此,為把這些道德教訓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原則,他便將“仁德”歸之為人的本性,每個人生來就具有“仁”性,只是因為后天的習染不同而有了差別,所以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也。”[3]174這樣,“仁”便具有了形而上的特征。其實每個人都有仁善之性,普遍人只是由于后天習染不同而有了差異,所以孔子又說:“惟上知與下愚不移?!盵3]174二程解釋到:“人性本善,又不可移者何也?語其性則皆善也?!盵2]153這樣“仁”便有了它的最后根據(jù),那便是“性”。但細加思量,若單純將“仁”歸之為人的本性,還不夠,人們還可以繼續(xù)追問憑什么說“仁”就是人的本性?為了解決這一詰難,就必須去對“性”做出合理的解釋。對此,《郭店儒簡》論述到:“四海之內(nèi),其性一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4]83-84《中庸》也說:“天命之謂性”[2]19南宋理學家則說得更加具體:“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其實一理也。”[2]2天道即天命、天理,人之本性乃天道、天命所賦,這樣,人的仁善之性便有了牢不可破的基礎(chǔ)——天道(天命天理)的保障。正是由于天道和性具有了這種形而上的本體意義,子貢才說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盵3]42
2 “仁”為核心
“仁”是孔子整個仁學大廈的核心,整部《論語》都是圍繞著“仁”進行論述的。那么,“仁”到底是為何?
首先,“仁”有兩條重要原則。第一條是“仁者,愛人”?!皭廴恕笔强鬃俞槍Ψt關(guān)于“仁”的提問說出來的[3]127?!皭廴恕本褪顷P(guān)愛他人之意,其具體表現(xiàn)為“忠恕之道”。所謂“忠”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薄墩撜Z》載:“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盵3]11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愛人”的消極表現(xiàn),一個人只有先愛他人,才能推及他人,做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很類似于康德所提出的第一條道德律:“不論做什么,總應(yīng)該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準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通的立法原理?!盵5]30所謂“恕”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薄墩撜Z?雍也》載:“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盵3]59對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國內(nèi)很多學者的理解是:如果自己想要成功,就要先幫助他人成功;如果自己想要通達,就要先幫助他人通達。這種解釋其實是把孔子歸入功利主義的行列,其實,這是對孔子本意的誤解。子貢在開篇向孔子提出的問題是:“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貢的提問并沒有涉及到任何外在利欲的考慮。故孔子也只能問什么答什么,不能有所添加。他認為這樣的人不僅是仁人,更是圣人,如果一個人是為了功名利祿才去“博施于民而濟眾”,孔子顯然是不會這樣稱贊的。因此“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應(yīng)是一種完全發(fā)自內(nèi)心,毫無外在欲求參雜的行為。
第二條原則是“仁者,自愛”?!犊鬃蛹艺Z》載:“子路見于孔子??鬃釉唬骸钦呷艉??仁者若何?子路對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路出,子貢入,問亦如之。子貢對曰:‘智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出,顏回入,問亦如之。對曰:‘智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士君子矣?!盵6]44在孔子的三個學生子路、子貢、顏淵中,孔子對顏淵評價最高,他是士中的君子,只有他才能達到對“仁”的全部理解和匯通,而“智者自知,仁者自愛”也只有顏淵這樣的仁者才能達到??梢哉f,“自愛”在孔子看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那么,“自愛”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筆者認為不是自私地愛自己,而是人在先天所擁有的仁善之性的強制之下,所做出的符合道德原則的事情,這是一種發(fā)自本能地對自我仁善本性的愛敬和維護行為。這種“自愛”的行為其實非常類似于康德道德哲學中的“自律”?!耙庵镜淖月墒且磺械赖路▌t的符合這些法則的義務(wù)的唯一原則;……這種自律本事一切準則的形式條件,唯有在這條件下它們才能夠與最高的實踐法則相一致?!盵5]36
3 “仁”的形而下踐行:孝悌
“仁”做為一種純粹之善,是人的本性,則必然帶有形而上的意義,但光停留于此還是不夠的,它必須要落實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才行。而“孝悌”就是“仁”的具體踐行。
他說:“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3]1在人的實踐活動之中,孝悌就是一個人仁善之性的集中和根本的體現(xiàn)。而就“孝悌”而言,孔子又特別重視“孝”。他認為一個人至少要做到三點才算得上孝:第一,要養(yǎng)父母?!敖裰⒄撸侵^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3]11侍養(yǎng)父母是對一個人行孝最起碼的要求。第二,要以禮節(jié)侍奉父母?!吧y。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3]11-12在孔子看來,如果僅僅做到“養(yǎng)父母”還是不夠的,行孝還必須做到以禮節(jié)侍奉雙親。所以孔子在給樊遲解釋什么是孝的時候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盵5]10第三,要行父道,這里的父道指的是父親在世時所奉行的行為規(guī)范、道德原則。“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盵3]5對此,《四書章句集注》引尹氏語曰:“如其道,雖終身無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則三年無改者,孝子之心又所不忍故也?!盵2]49
【參考文獻】
[1]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6.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3]孔子.論語[M].程昌明,譯注.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9.
[4]馮文達,郭齊勇.新編中國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王丙堯.孔子家語[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