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母親節(jié)的前一天,我去工業(yè)老鎮(zhèn)唐閘采訪,五層樓下的花圃里月季花、薔薇花開得嫣紅。陳蘭英正在和她的老姐妹們練習太極劍,看到我,老人家從人群中走過來,親切地握著我的手與我寒暄起來。
陳蘭英退休前是大生紗廠(后改通棉一廠)的工會主席,退休后是西工房居委會五位黨支委之一。九十六歲的陳媽媽,身板很硬朗,中氣十足,只是背稍微有點駝了。當我問起當年西工房居委會其他四位支委媽媽的情況時,陳媽媽低聲惋惜地告訴我:她們都先后走了,不在世了,只落下我一個人了……悲痛之感和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時光回轉到1982年春,當時我奉區(qū)委領導之命到閘北街道西工房黨支部去幫助總結這個居委會黨支部的優(yōu)秀事跡。這個支部十分關心群眾疾苦,在這屆黨支部的帶領下,社區(qū)鄰里關系極為融洽,大家互幫互助,尊老愛幼。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西工房,大多數居民都是四代同堂,居住在低矮狹窄的平房里,他們都是紡織工人,五位黨支部委員也都是清一色的大生紗廠女童工出身,都是老黨員,社區(qū)的居民親切地稱她們?yōu)槲逦焕蠇寢?。當時的黨支部書記潘小妹擔任過車間支部書記,是廠里的老先進,陳蘭英當過一年左右的工會主席,蔣蘭英和張小妹、陳素珍三人在廠里時也都是骨干力量。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陳素珍的一個順口溜“廠老、人老、機器老,出了好產品,氣死美國佬”,后來被當時在通棉一廠報道組的馬漢坤同志(后任南通市副市長)總結并發(fā)表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陳素珍也因此作為中共九大代表被毛澤東主席、朱德委員長、周恩來總理接見。
潘小妹等人對各家各戶的家長里短了如指掌,她和老姐妹們每天去各家串門聊天,及時發(fā)現問題,就地解決。社區(qū)里有位二十幾歲、患小兒麻痹癥半身不遂的小王,多次產生厭世情緒,蔣蘭英知道后,便到她家促膝談心,像媽媽一樣給她送去關懷,通過二十多次的交流,小王終于放棄了輕生的念頭,重新拾起對生活的向往。
社區(qū)里有一戶人家,婆媳關系比較緊張;五弄有幾戶人家養(yǎng)雞,影響公共衛(wèi)生……張小妹、陳素珍總是不厭其煩地登門做工作。
西工房在舊社會有“討飯工房”之稱,貧困戶多,五位老媽媽除了帶領黨員募捐解決特困戶,還從自己家里拿出糧油接濟生活困難的住戶,并努力幫他們介紹工作,既解決燃眉之急,又解決了長遠之計。
五位老黨員、老媽媽的點點滴滴一直感動著我,經過近一年的跟蹤采訪,我和同行一邊向市里申報優(yōu)秀黨支部、“三八紅旗先進集體”,一邊向《南通市報》發(fā)了一篇報道。不久,報社派來骨干記者,寫了一篇長篇通迅《共產主義在這里閃閃發(fā)光》。《南通市報》頭版頭條刊發(fā),《新華日報》、《人民日報》先后摘要轉載。
1983年5月,也是月季花盛開的季節(jié),我參加了西工房榮獲南通市第一批文明單位和“全國三八紅旗先進集體”掛牌儀式,潘小妹、蔣蘭英老媽媽還設家宴招待了我們。
彈指一揮間,三十年飛過。當年西工房街道潘小妹等五位老媽媽退休后繼續(xù)發(fā)揮余熱,團結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往事至今歷歷在目,她們的無私奉獻精神依舊時時刻刻溫暖著我,就像五月的花,爛漫鮮艷。
編輯 鐘健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