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人類發(fā)展的歷程中,物質的豐富始終取代不了精神的充實。而作為人對人生和世界的終極價值的關懷與追求,信仰是人類文明與精神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支持人類前行的內在動力與精神源泉。它的存在讓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個人有限的生命也在不斷得到繼承的信仰中無限延續(xù)。
關鍵詞:創(chuàng)新與信仰;技術與感覺
藝術創(chuàng)作與信仰之間的關聯(lián),具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這既與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有關。我們首先要追問的難題就是——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信仰嗎?藝術是人類文化的起源之一,當人類開始邁向文明,便有了各種藝術的活動。藝術也是人類情感與智慧的結晶,自古以來,佛教因為具有深奧的經(jīng)教義理,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不僅豐富了傳統(tǒng)藝術的內涵,甚至可以說佛教本身就是一塊光彩奪目的藝術瑰寶。每一件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種各樣的形式以至于是抽象形式都是充滿了象征含義的,綜合在一起,以一種隱晦暗示的方法表達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進而使觀者在這難以言說的概括性中去體悟深層的精神內涵。上師索甲仁波切說:“偉大的藝術創(chuàng)作,就像夜空中的明月,它照亮了世界,但它的光卻不是自己的,而是借自隱藏在背后,代表絕對的太陽。藝術幫助過很多人瞥見精神的本質。藝術有看不見的神圣來源和神圣目的:它讓人們看見自己的真性和宇宙中的定位,并幫助人們重新獲得那永遠清新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以及無限的可能性?!狈鸾讨械母鞣N藝術形式都有其背后的蘊意,以提醒和幫助人們在寧靜的氛圍領悟真諦。信仰是幫助接近不可言說之最終真理的最佳方式,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信仰將伴隨人類追求真理的腳步獲得永恒。
1 創(chuàng)新與信仰
我喜歡當代藝術的態(tài)度,它沒有主流,你就是你自己的主流,這非常符合佛教破除我執(zhí)的思想,佛教中只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執(zhí)著。人們表面看起來很相似,其實對于事情的認知方式卻很不同,都是生活在自己獨立的個人空間里,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是習慣和過去行為的復雜集合體,因此必然會以自己的獨特方式來看世界。禪悟的要求就是一個獨特的自身去達到與宇宙的貫通,要找到自身所有他人無可替代的東西,這與藝術的創(chuàng)新是完全一致的。藝術的創(chuàng)新就應該是來自于藝術家通過對破除我執(zhí)的不斷深入挖掘從而對周圍變化的世界做出自己獨特的反映與見解,并以藝術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我們 這個時代極為珍視創(chuàng)新,尤其在對藝術品的評判中,最大的指責莫過于“這是過時的形式,這已經(jīng)被創(chuàng)造過了,這是模仿誰誰的……”
我的創(chuàng)作現(xiàn)在就遵循“破除我執(zhí)”的思想打破自己以前的繪畫形式對自己進行創(chuàng)新。從材料上由原來傳統(tǒng)的布上油畫轉變到紙上油畫,打破以前固有的思想,將油畫表現(xiàn)材質進行轉變與嘗試。一百個人看哈姆萊特,就有一百個哈姆萊特。每個人看待藝術都有自己的一套,所以每個人做出的藝術作品也都不一樣。創(chuàng)新在這種時候被發(fā)揚光大,我們不應該從屬,我們應該張揚。如果哪一天藝術家變成了規(guī)格的螺絲,那么藝術便涅槃了,藝術就走到了一條不歸路,這個世界就變成了白色,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這在康德那里被叫作風格化,“風格化是另一種因襲,也就是對僅僅一般的獨特性的因襲,一個藝術品只有當它里面的理念的宣示是著眼于怪異性,而不是被作為與理念相適應時,就叫風格化,僅僅是為了把自己與庸常區(qū)分開來”。
佛教認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一切藝術,不外是心靈的產(chǎn)物,是虛無不實,沒有自性的,這樣便進入一種物我一體自由自在的境地。無拘無束,對一切差異和變化不執(zhí)著。
2 技術與感覺
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里就提倡繪畫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隨類賦彩,應物象形,經(jīng)營位置,傳移摹寫。其強調用筆,技術與感覺,但有人只注重技術不注重感覺,還有其人反其道而行之。在我看來在藝術上“魚”和“熊掌”必須兼得,這樣它才是完整的,有生命的。佛教認為世間萬物的存在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無不從一定的因緣條件和合而互生,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賴。在佛教中講究萬物平等,在繪畫中技術與感覺也是平等一致的。
佛陀指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佛性上是平等的?!彼囆g不也是如此嗎?藝術是很高級的東西,也很純粹。所以一個好的藝術作品應該很直接,想說什么就該說出來,拐彎抹角的表達是一種很無謂的犧牲。經(jīng)過理性所得到領悟比經(jīng)過感覺而領悟的要蒼白無力和枯燥乏味,繪畫之所以能更深的感染人,那是因為它們“通過視覺器官直接作用于我們”在藝術中我們得到的歡愉,是一種具體的歡愉。技術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沒有技術的支撐一個作品也表現(xiàn)不出他應有的分量。在人與人的交流中,真誠會把對方打動。做藝術也是一樣,真實地表達自己才會打動別人。這也許就是吳冠中站在凡·高的向日葵面前哭泣的原因吧。像凡·高的宗教精神,里希特嚴謹?shù)乃枷胗^念,弗洛伊德對人性敏銳的洞察力,培根的激情等等。這就是畫家的思想閱讀所達到的藝術深度。生命在這個時候達到了不可思議的共鳴。藝術毫無痕跡的從個體中剝離出來,我們不會對這個藝術家品頭論足,我們都該住嘴,因為我們內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被感動了。說再多,做再多都是無力的抗爭。這就是純粹的藝術,藝術的純粹。
3 創(chuàng)作于心態(tài)
我特別喜歡佛教中的 “靜”和生活中的“躁”將二者結合在我的畫面上。這樣能體現(xiàn)出哲學與生活的平衡點,這樣的平衡能詮釋佛教的脫俗又能將其在生活中得到應用,佛教與藝術形成了某種結合就成了新的生長點。人的心態(tài)牽動著思考的運作,影響人的看法和情緒。能清楚了解心態(tài)為何物,就能把控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心態(tài)是心理運作時的傾向,有的人傾向于過去的經(jīng)驗和教訓,有的人傾向于當下的分析與判斷,有的人傾向于未來好奇、試探和期望。由于偏向各異,過去的生活經(jīng)驗不同,表現(xiàn)于生活的行為也就各不相。繪畫可以反情節(jié),可以反觀念,但永遠避免不了反應藝術家的精神狀態(tài)。若要治療這些心理疾病,最關鍵的就是要有一種信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yī)學院的研究發(fā)現(xiàn):擁有高尚信仰情操的人,精神壓力較低,社交關系活躍,飲食習慣健康,因而身心比較健康;反之則有損健康。藏傳佛教第一個養(yǎng)生之法,就是要調心。你們平時若過度勞累,心就應該當下放松,不要特別去執(zhí)著,這樣從中可以獲得自在、快樂,身心也會自然而然健康。
培養(yǎng)正常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是每位藝術家必備的功課。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一些作品,畫家并不缺乏對色彩,觀念,技術,而缺乏的正是品格的修煉,缺乏一種做人的骨氣,是浮躁、利欲和惰性使然。因此,對于一位優(yōu)秀藝術家而言,首要的是心理素質的完善以及個人品格和藝術情操的訓練,這是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的前提。只有純粹的心靈,對藝術真誠、高尚的品格,才能時時把自我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因此,持之以恒的心態(tài),不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虛心接受新事物的心態(tài),加之堅強的自信心和頑強的毅力,是優(yōu)秀藝術家所具備的品格。
參考文獻:
[1]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之書[M].徐進夫,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7.
[2] 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部.藝術哲學經(jīng)典選讀[M].第 60頁.引自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張哲(1988—),男,河北豐南人,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