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數字媒體學院殷俊副教授于2012年5月在國家權威期刊《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CSSCI來源期刊)發(fā)表論文《“電影化”之去留:中日動畫藝術的比較》,論文的篇章結構從“去電影化”:中國動畫的傳統(tǒng)范式與現實局限以及“電影化”:日本動畫的觀念探索與藝術實踐兩方面展開,從中國動畫電影語言的忽視,動畫時空的缺失,聲畫關系的單一;日本動畫中蒙太奇的運用,色彩美學的運用,空鏡頭的運用展開對比論述,并得出相關的結論。觀點新穎,結構合理,條理清晰,行文流暢,反映出作者較高的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文中對動畫“電影化”給出了定義,“電影化”是指作品中主要電影元素的表征?,F代動畫理論將動畫電影視為一種電影類型,認為其表現的是一種“畫出來的運動”,這就強調了電影思維和電影語言在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在一般電影中,攝影機面對的是真實的物質世界,記錄物質現實,其本性是“物質現實的復原”,假定性必然受到逼真性的制約。而動畫電影則是“虛擬現實的影像”,無生命的物質材料通過電影技術手段構成人造世界,獲得生命律動的幻覺。因此,具有極端的假定性,不會受到逼真性的任何約束。動畫電影思維正是基于此種認識來組織電影語言,將一般電影的時空觀念、聲畫觀念、蒙太奇觀念加以吸收和運用,協同美術風格即繪畫語言,一起創(chuàng)作出名副其實的動畫電影。
論文通過“電影化”之去留:中日動畫藝術的比較分析得出:作為影視片的一種類型,動畫是由美術和影視兩個基本要素構成的,它是以電影視覺思維方式為基礎內容,以美術造型規(guī)律為手段來營造情境,具有造型藝術和影視藝術的基本特征。正是因為動畫具有這些基本特性,決定了它不但具有造型和視覺思維,而且還具有電影語言的藝術思維。電影思維不僅是動畫具有電影藝術品質的保證,而且能使其所呈現出的畫面獲得更新的意念和更深的內涵,產生超越畫面本身含義的獨特而強烈的藝術效果。動畫電影應該包含著電影藝術的一切要素和特性,也必然依賴于電影藝術所特有的技巧和手段,并以此作為它具有電影特性和電影美感的表現方式,電影性毫無疑問應該在動畫創(chuàng)作中居于主導地位。對比日本動畫的電影性探索,是希望中國動畫盡快轉變“重美術輕影視”的傳統(tǒng)思維,推動中國動畫電影突破“動的繪畫”的現實局限,讓動畫的“中國學派”擁有真正持久的藝術影響力與文化內涵。
這些觀點新穎、視角獨特,從“電影化”入手,以更高的視野,嶄新的角度審視、比較中日動畫,對更好地發(fā)展中國動畫提出建設性的建議。該論文作為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數字媒體時代的動畫新藝術形式研究”的成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論文被無錫日報引用,江蘇希際數碼藝術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瀚港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等多家業(yè)內知名企業(yè)研習、采納,使得企業(yè)作品創(chuàng)作內容、質量及利潤得到很大提高,社會效益顯著,對當下中國動畫如何走出困境,如何進行創(chuàng)作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朱明健,教育部動畫、數字媒體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武漢理工大學動畫與公共藝術研究院院長,國家二級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