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有一天看到龍應(yīng)臺那篇流傳甚廣的散文《目送》:“所謂的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睕]有為人父母的,也許很難體會其中的復(fù)雜思緒。
提到“漸行漸遠”這個詞,我就想起了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一部對于親子情感鋪陳得格外細致的電影。此刻閉上眼睛,也還能想起那些經(jīng)由特寫放大的面龐:老兩口的,以“母親”的面部最令人難忘,慈愛溫柔得足以代表母愛本身。即使在被子女“趕到”熱海度假,夜半被嘈雜環(huán)境吵得無法入眠時,那張面孔上,也沒有絲毫怨懟,滿滿的都是“溫柔敦厚”之意;大女兒金子的面龐,總是準備著竊竊私語,眼神里充滿了敷衍與市儈氣;做醫(yī)生的長子幸一,濃黑的眉毛下面是沉默的眼睛,緊閉的嘴唇,有一種隱忍和無奈;喪夫的二兒媳紀子,仍舊單身著,她有著彎彎月亮似的眼睛和善意的微笑……整部電影,在二十歲年紀的觀眾看起來大概會覺得平淡乏味吧?但一旦自己身為父母,經(jīng)歷被愛與主動的愛,卻覺得它如青橄欖一樣,一點苦澀之余,有著無盡的回味。平鋪直敘的情節(jié),全用人物放大的臉來支撐著,直到“母親”在回鄉(xiāng)列車上染病猝然離世,才促發(fā)了一場戲劇沖突,這個高潮剛過,劇情也落下了帷幕。忙碌的子女在東京生活著,只有幺女陪伴的老兩口,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到城里去看望子女,卻受到了子女的冷落怠慢,最終失望返鄉(xiāng)。這樣的故事,正是一場父母子女之間的“漸行漸遠”。不過這常情被渲染得格外傷感一些。特意描寫親子關(guān)系疏離的電影大概也不多,不過這樣的筆觸倒是電影里常見的,印象深的還有那部德國電影《櫻花盛開》,里面有一節(jié)是喪偶的父親暫住在成天忙碌的兒子家里,幾乎沒有交談的、無所適從的畫面,窗外是東京無情的高樓燈火,是分外冷清的老來境遇,看了使人格外心酸。
也許疏離是由于愛得不對等,也許是由于未能感同身受。有一種愛,是需要漫長時間才能抵達的體會,走在前面的人,注定要承擔(dān)多一點的小心、寬容與隱忍,而后來者,則遲早會體會這一份人世的溫度。這些都是常態(tài)的人情與世情。
不過也有顛覆常態(tài)的親子關(guān)系,被稀釋模糊扭曲的親情,反倒更深地見出人性。
《八月:奧色治郡》是今年入圍奧斯卡的一部作品。在錯綜復(fù)雜的家庭關(guān)系當中,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的母親維奧利特·威斯頓,與茱莉亞·羅伯茨扮演的女兒芭芭拉·福德姆,無疑處在眾多矛盾關(guān)系的核心。影片塑造了一個顛覆常規(guī)的母親形象:自我中心、藥物上癮,說話刻薄,善于推卸責(zé)任,喜歡操縱別人,破罐子破摔……大女兒芭芭拉無法忍受母親的刻薄與自私,幾乎想與之斷絕母子關(guān)系,卻又一次次退讓,一次次妥協(xié)。她們因血緣而相愛,卻又因人性的弱點而相恨。這像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上一代人生活在無愛的環(huán)境中,而帶有命定的人格缺陷,復(fù)又將這種缺陷的陰影擴散至下一代,造成新的不幸。人生這襲華麗的袍子上爬滿了跳蚤,袍子或有不同,跳蚤卻代代繁殖。影片最后,一面是無所依傍深陷孤獨的母親,在平日看不起的女傭那得到了某種安慰,另一面是大女兒芭芭拉帶著焦躁于空曠的路景中開著車,在某個地點停了下來,臉上露出一個放松的笑容。爆發(fā)之后總會歸于平靜與沉寂??梢栽O(shè)想,這一對水火不容的母女仍會在不滿與平靜之間來回折騰。相愛相殺的親情大概是這樣。在“母親”角色的設(shè)置上,陳沖也演過一部電影,叫做《意/家鄉(xiāng)的故事》,里面有一個永遠活在18歲的、多情脆弱的女子。任性折騰、隨心所欲地活著,自殺后留給子女一片凄惶的回憶,和無從填補的愛的欠缺。陳沖后來在某訪談中聊起過《意》的導(dǎo)演,拍電影的沖動源自母愛欠缺帶來的陰影,拍完,也沒能放下對母親的愛恨糾結(jié)。親子情感有時是會呈現(xiàn)這樣的形態(tài):父母有愛子女的本能,卻被人生中其它的本能所掩蓋。子女愛父母,卻只從父母那兒得到失望。這樣的親子之愛,大概是一種愛的錯位吧。
電影之外的經(jīng)驗中,最最印象深刻的,是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門羅的一些含蓄的筆觸。那里面有著對親子關(guān)系復(fù)雜內(nèi)容的描述。在《逃離》那本集子里,小說《沉寂》描述了一對有裂痕的母女,這篇從母親朱麗葉的角度寫女兒佩內(nèi)洛普對她的滿不在乎的疏離,直至出走。對朱麗葉來說,最后是“哀莫大于心死”地沉寂下去,在對女兒無所期待的思念中麻木度日,那種無從消弭的隔閡,使人有無言的悲哀。此前,門羅還有一篇叫做《烏德勒支的寧靜》的小說,則是站在女兒的立場回憶往事。此篇小說歸結(jié)起來,不過是一個“久病床前無孝子”的老套故事。身心都有問題的“母親”臨終前折磨了兩個女兒長達八年之久。八年當中,她們輪流用四年時間忍受母親病痛的呻吟、怪癖的言行和撒嬌的抱怨,完全犧牲了自我的生活。母親病重時,明知母親更想待在家里,當時獨自照顧母親的“妹妹”卻冷酷將之送到醫(yī)院,想要為自己的生活騰出空間,母親在哀嘆中病死在醫(yī)院。母親逝世多年后,“我”返鄉(xiāng)看望妹妹,從姨媽處聽聞母親生前曾經(jīng)從醫(yī)院“逃跑”這一節(jié)往事,猶如使人不安的鬼魂重新復(fù)活,或是已結(jié)痂的傷口被重新撕開。小說最后,妹妹回憶當初:“(那時)我沒法再這么過了。我要自己的生活?!毙木w凌亂的“我”安慰妹妹:“過你自己的生活,麥迪,過吧”。停頓了片刻,妹妹說:“但是,為什么我做不到?海倫?為什么我做不到?”。即使是骨肉至親之愛,也存在著許多的殘酷和扭曲,經(jīng)受著種種情感與倫理的考驗。也許,哪怕是父母子女之間,當愛在適合的環(huán)境下生長時,不同的個體可以成為“我們”,而當愛經(jīng)受狂風(fēng)暴雨的肆虐,為了各自的利益,“我們”中的一些就成了“他人”“他人即地獄”對任何的關(guān)系似乎都不能幸免,這是一個使人悲哀的事實。而使自己覺得好受一點的,不過是無用的“內(nèi)疚”。
愛情有那么多豐富復(fù)雜不重樣的形態(tài),歸結(jié)起來,不過是愛與不愛。親情也是,世間那么多對父母與子女,歸結(jié)起來,不是相互溫暖,便是相互疏離。所幸血緣這強大的聯(lián)系是無從割裂的,所幸疏離是可以彌補的,哪怕是曾經(jīng)缺失的,也以各自奇怪的方式烙印心頭、揮之不去。也許,疏離是對愛的呼喚,而并非對愛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