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華乾
前不久,筆者在紅巖村參加一研討會,聞悉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渣滓洞、白公館的牢友們得知新中國已經(jīng)建立,無不渴盼盡快飛出囚籠,參與建國偉業(yè),還誓言將來要建設(shè)一個人民的新重慶,不少同志暢想要在嘉陵江、長江上建設(shè)幾座橋……可惜,這些同志大多慘遭殺害,飲恨而去。
無獨有偶,本期《紅巖春秋》推出了特別策劃“橋都重慶”,擇要介紹了橫跨巴渝山水之間的大小橋梁,以及重慶橋梁的發(fā)展脈絡(luò),特別是結(jié)合重慶發(fā)展藍圖,重點介紹了當今重慶的主要橋梁,輔以個人、時代與橋梁的牽連,彰顯出世界橋都的恢弘氣勢和獨特魅力。
為此,筆者以為,當年歌樂山的先賢們可以安息了。前輩們,你們未竟的事業(yè)由后人完成了。我們將繼承你們的遺愿,在通往民族復(fù)興的金橋上奮力前行、開創(chuàng)新的偉業(yè)!
橋,于重慶具有特殊的意義。由于重慶大山大水、山水阻隔,出行極為不便,建設(shè)進程受阻,發(fā)展空間受限,不架橋則萬事皆難!當年李白曾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實際上包括無橋之難。自古以來,重慶人有一個共同的夢,就是跨江越水、建橋鋪路。但由于當時的技術(shù)能力和財力所限,這個夢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
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重慶的橋梁建設(shè)發(fā)生了滄桑巨變?!耙粯蝻w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一座座大橋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涌現(xiàn),一個個“世界第一”、“亞洲第一”刷新建橋紀錄,它們或雄姿英發(fā),或恢弘壯觀,或精巧別致,或蜿蜒遠伸……像彩虹飛跨,絢爛無比,穿越時空、拉近距離;像座座豐碑,巍峨聳立,見證歷史、承載文化。
最讓我們難以忘懷的是,重慶人對橋一往情深、癡心不改,或舉全市之力投資建橋,或聚萬眾之智勇爭一流,不僅改善了重慶難以紓解的交通困境,而且積累了豐富的建橋經(jīng)驗,其景轟轟烈烈,其情驚天動地,“重慶建橋模式”堪稱世界奇跡!
由此可以認為,重慶橋梁史既是一部奮斗史,又是一部人文史。它是“愛國、奮斗、團結(jié)、奉獻”的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是中華民族昂奮達觀、堅毅不拔、棄舊圖新、勇于奉獻精神的沉淀和延伸。同時,“橋都文化”也是重慶人文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可以概括為“造橋鋪路、橫跨山川、對接時空、連接南北、通江達海、兼容開放”24個字。在重慶3000年發(fā)展史上,應(yīng)濃墨重彩書寫上“橋都文化”,并設(shè)立“橋都文化博物館”,作為重慶旅游的代表性景觀向世界推出!
壯哉,時空之橋,人文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