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漢語拼音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識字、學習普通話和查字典。《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目標中提出:要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diào)和整體認讀音節(jié);能準確地拼讀音節(jié),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jié);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的語文教學中,我緊緊圍繞《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漢語拼音教學的要求展開教學,做到目標明確。同時,認真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鉆研教材,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方法,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教材,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首先在色彩方面便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每個拼音字母都配有一幅形象生動的插圖,更加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效利用教材,將書中的插圖與兒童的生活密切相連,同時與拼音字母的讀音密切聯(lián)系,引導學生看圖,認其形,讀其音。例如:在教漢語拼音第一課中的韻母“e”時,先引導學生看教材,說出圖中畫的是一只大白鵝在水里游,引出單韻母“e”的音。再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中大白鵝的倒影,引出單韻母“e”的形。同時,為了加強學生的記憶,我利用簡筆畫的方式,隨手在黑板上畫出水中白鵝的倒影,讓學生掌握“e”的筆順。這樣既讓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敬佩之情,又讓學生牢牢記住了拼音字母的外形。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
二、重視教師示范,提高教學效率
一年級的小學生模仿能力較強,如果教師能夠準確示范,用學生易于理解的語言教授,那么學生能在短時間內(nèi)接受一定難度的知識。如教平舌音“z、c、s”與翹舌音“zh、ch、sh、r”的區(qū)別,前鼻音、后鼻音的區(qū)別時,讓學生仔細觀察教師發(fā)不同拼音時口形的變化,讓學生模仿,相互檢查,教師巡視。復習鞏固時可以開展“猜一猜”的活動,師生擺口形互猜或生生擺口形互猜等。這種訓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還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分析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具體性和直觀性,選擇、運用合理的教法,使之符合兒童的認知特征。具體而言,可采用以下幾種做法。
1.實物演示
用實物幫助學生掌握某些字母的音和形。例如,教學聲母f和t時,可選用一根帶拐彎的雨傘把兒做教具:傘把兒朝上表示f的形,傘把兒朝下表示t的形。又如,區(qū)分d和b時,可直接利用左手,緊握左手,然后伸出食指便是d的形狀,相反利用右手便是b的形狀。再如,在區(qū)分b、p、d、t的發(fā)音是否送氣的教學中,可選用一張薄紙作為教具。把這張薄紙放在唇邊,有意識地發(fā)出各音,讓學生直觀地觀察送氣的情況。
2.表演活動
學習聲母j、q、x與ü相拼時,可采用制做頭飾、教兒歌、組織學生表演等形式進行。兒歌:j、q、x好朋友,一塊出去玩,路上碰見小ü。小ü小ü有禮貌,脫下帽子問聲好。表演:四位戴有j、q、x、ü頭飾的學生上臺表演,其余學生大聲朗讀兒歌,在四位同學的即興表演中記住j、q、x與ü相拼的規(guī)律,然后在各組之間、同學之間進行類似的表演。通過這些表演活動,使學生既掌握了j、q、x與ü相拼的規(guī)律,又受到了尊重他人、做有禮貌的好孩子的思想教育。
3.編創(chuàng)游戲
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單靠圖片、活動、故事等是遠遠不能滿足他們需要的。在教學中,讓他們動手做一些知識性、趣味性強的游戲活動很有必要,也極為有效。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加強動手、動腦能力,加深記憶。比如:師生拍手問答、摘果子游戲、找朋友拼音節(jié)等。
四、拼音與漢字教學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在漢語拼音階段,教材中適當出現(xiàn)了短語、句子和兒歌,學生在學習拼音的同時也認識了部分漢字。把學拼音和識字結合起來,不但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而且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例如:在聲母b、p、m、f和韻母a、o、i、u相拼的拼音練習后,配有一幅畫有“爸爸”“媽媽”和“我”在公園游玩的圖畫。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將插圖、漢字、音節(jié)三部分結合起來認讀,不僅拼準確了音節(jié),還認識了漢字,更明確了三個人之間的關系。最后讓學生用簡單的話講述插圖中的內(nèi)容,學生的興趣很高。
小學語文教材以其嚴密的科學性、濃郁的趣味性、廣泛的實用性等特點展現(xiàn)在師生面前,只要教師能夠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就一定能使學生輕松愉快、興趣盎然地學好拼音,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