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宏
(東臺市人民醫(yī)院腫瘤科,江蘇東臺224200)
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療聯(lián)合LFP方案化療的療效觀察
陳衛(wèi)宏
(東臺市人民醫(yī)院腫瘤科,江蘇東臺224200)
食管癌;放療;化療
局部復發(fā)或未控及遠處轉移是食管癌放療失敗的主要原因,為尋求食管癌放療的最佳方法,作者于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間進行了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療配合LFP方案化療的臨床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病例入選標準:1)經(jīng)食管點片及胃鏡檢查病理證實為食管癌的初治患者,食管病灶長度1~8 cm;2)年齡45~75歲,KPS評分≥70分;3)均行食管點片、頭胸腹部CT等檢查證實無遠處轉移;4)能進流汁飲食;5)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檢查正常,無放化療禁忌證;6)患者簽知情同意書。共入組180例患者,分為3組,患者詳細臨床病理資料見表1。
表1 180例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 n
1.2 治療方法3組患者均在模擬機下定位,參照胸部CT片設野,胸段采用前后對穿野+二斜野的四野同中心照射,頸段采用前馬卦野+前二斜野,放療設備為西門子公司的X射線治療機。常規(guī)分割組:1.8~2.0 Gy/次,5次/周,總劑量66~70 Gy;后程加速超分割組:先常規(guī)照射至36~40 Gy,后改為2次/d,1.5 Gy/次,中間間隔≥6 h,總劑量66~70 Gy;后程加速超分割+化療組:照射方法同后程加速超分割組,放療開始第1周、第5周行LFP方案化療(順鉑20 mg,d1~5;四氫葉酸0.2 g,d1~5;5-氟尿嘧啶0.75 g,d1~5,放療結束后行2~4周期LFP方案輔助化療,每28 d重復。
1.3 療效及毒副反應觀察治療期間每周復查血常規(guī),放、化療開始及結束時查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放療開始、放療第4周、放療結束、放療結束1個月后復查食管點片。療效按 WHO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wěn)定(SD)和進展(PD),以CR +PR計算有效率,療效判定由2位主治醫(yī)生或副主任醫(yī)師來共同完成,化療毒副反應按WHO急性及亞急性毒副反應標準分為0~Ⅳ度,放療毒副反應按急性放射反應標準分為0~Ⅳ度。
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率為100.0%,常規(guī)分割組、后程加速超分割組、后程加速超分割+化療組有效率分別為71.4%、80.4%和92.6%;局部控制率分別為57.1%、69.6%和83.3%;1 a生存率分別為70.0%、78.6%和88.9%,3 a生存率分別為47.1%、55.4%和64.8%;急性毒副反應后程加速超分割+化療組略高于后程加速超分割組,2組均高于常規(guī)分割組,經(jīng)對癥處理3組患者均能堅持放療結束。
近年來,許多學者采用放療聯(lián)合化療的方案治療不能或不愿手術的食管癌,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常規(guī)分割放療同期配合順鉑+5-氟尿嘧啶化療治療食管癌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均較單純放療更佳,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療由于克服了腫瘤細胞放療期間的加速再增殖,提高腫瘤局部控制率也己為大家所接受[1-2]。
順鉑和5-氟尿嘧啶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抗腫瘤藥物,具有放射增敏作用,且兩者具有協(xié)同作用,放、化療同時進行還可縮短治療時間,減少放療初期的局部水腫反應,雖然藥物毒副反應有所增加,但通過積極對癥支持治療,多數(shù)患者可以耐受。我們進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療同步LFP方案化療治療中晚期食管癌,并與單純常規(guī)分割放療、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療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近期療效、局部控制率均有提高,1 a生存率、3 a生存率也有提高,急性毒副反應也相應有所增加,但并未影響治療的順利進行,與施學輝等[3]的研究結果相符合,而高于韓春等[4]的研究結果。
總之,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療配合LFP方案化療有提高近遠期療效的可能,其毒副反應雖有增加但經(jīng)過對癥處理均能耐受。
[1] 石明宏,程節(jié)鳳,王 ,等.三維適行放療同期多西紫杉醇和順鉑化療治療中晚期食管癌的臨床觀察[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3,26(6);501-503.
[2] 劉亞洲,孫蘇平,葉濤,等.食管癌每周7d連續(xù)加速分割放療臨床療效[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3,26(2);320-323.
[3] 施學輝,吳根娣,劉新偉,等.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療食管癌的長期療效[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1997,6(1):12-15.
[4] 韓春,萬鈞,周道安,等.100例食管癌后程加速放療的研究[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1997,6(1):16-18.
10.3969/j.issn.1673-5412.2014.05.020
R735.1;R730.58
B
1673-5412(2014)05-0419-02
201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