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晶
(長江師范學院 文新院,重慶 408100)
經典闡釋對建設當代民族精神的現實意義
邵 晶
(長江師范學院 文新院,重慶 408100)
國學經典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包括民為邦本精神、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精神、愛好和平精神,這些民族精神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推動中華民族發(fā)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國學經典 民族精神 現實意義
國學經典是我們民族歷史長河中所涌現出來的一批智者留給炎黃子孫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明燈,是我們炎黃子孫歷來堅守的精神之魂。一個沒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即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是一個不能夠在人類歷史上留下自己偉大足跡的民族。中華民族是具有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獨創(chuàng)精神的偉大民族,在創(chuàng)造燦爛文明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本文擬就國學經典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在新時期弘揚民族精神的現實意義作粗略探討。
所謂“國學經典”,就是指“國學中最優(yōu)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范性原創(chuàng)著作”。經典,首先是一種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文獻;其次,它的思考指向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普遍性問題,給人們提供一種哲理式框架,具有啟發(fā)人們對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思考;最后,它能觀照久遠的歲月,經常被后人重新刻勒,對該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審美情趣、道德情操造成深遠而又常新的影響,具有不朽的魅力。例如,在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六經”就是經典之作。這些經典正是我們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之本,對于經典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我們應保持恭敬、寬容、弘揚和傳承的態(tài)度對待。黑格爾認為:“民族精神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一個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質,是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優(yōu)秀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guī)范的總和。”
(一)民為邦本精神。民為邦本精神,其實就是倡導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把人放在首要位置上。它是國學經典的基本精神之一。民為邦本思想在國學經典中主要包含以下內容:首先,民眾是得天下安國家的根本。如在《尚書·五子之歌》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薄睹献印るx婁上》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p>
其次,安民、重民。此論在國學經典中體現得最突出。如儒家大師孔子一直主張愛民、富民且教民?!墩撜Z·堯曰》:“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痹诖苏撌鲋?,民即百姓,位列第一。孟子——儒家學說集大成者,更是將此思想發(fā)揮到極致,如《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辈粌H儒家而且道家學說中也有鮮明的重民愛民思想。如《老子》第四十九章:“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苯浀渲械拿癖舅枷胧菫榱遂柟探y(tǒng)治階級的利益,為了維護天下的穩(wěn)定與和諧,雖然也有弊端,但是這種民本思想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也可以成為對抗兇殘的君主專制的精神力量。
(二)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在我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領域中,愛國主義思想一直滲透于其中,形成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并一直為后人實踐。中華民族的歷史之所以悠久和偉大,愛國主義作為一種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愛國主義是一種難以言明的深厚感情,是一種對于自己生長的土地、國家和民族懷有的依戀之情,這種感情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千百年的凝聚,無數次的激發(fā),最終被整個民族的社會心理所認同,升華為愛國意識,它又是一種道德力量,對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班固的名言“愛國如饑渴”,詹天佑的“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魂,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必須堅持愛國主義。
(三)自強不息精神?!吨芤住で罚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處世也應像天一樣,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fā)憤圖強,永不停息。故而,自強不息之精神,是要人們效法天地,在學、行等各方面不斷努力,即便遇到挫折也要發(fā)憤圖強。國學經典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人源于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鬃泳蛯@種精神加以踐履,自述:“發(fā)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庇幸淮?,孔子在河邊對弟子們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本褪羌钏麄冃Хㄗ匀?,珍惜時光,努力進取。王夫之于垂暮之年,疾病臥床,猶克服各種無法想象的困難,勤奮著書?!督S公行述》說他:“迄于暮年,體羸多病,腕不勝硯,指不勝筆,猶時置楮墨于臥榻之旁,力疾而纂注。”這種精神由于人們的踐履,使后人仍時時感受到它那幽杳的理性與璀璨的美。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中,壓不垮,打不散,與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是割舍不了的。孫中山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疾呼要“振奮民族精神”,毛澤東在民族抗戰(zhàn)最艱難的時刻,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激勵軍民,戰(zhàn)勝困難,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其道理也在于此。正是具有自強不息的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堅韌不拔地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獨特的道路;正是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中華民族才能在與入侵的外來勢力的斗爭中取得勝利,維系中華民族的獨立存在。
(四)愛好和平精神。愛好和平是指一個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求同存異,團結合作,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而努力奉獻的精神。中華民族歷來以熱愛和平而著稱于世,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在經典中關于愛好和平的語句非常多,如:《左傳·隱公六年》的“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論語·學而》的“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子路》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禮記·中庸》的“君子和而不流”,《孟子·公孫丑下》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林逋《省心錄》的“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等。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中華民族已經形成了“和為貴”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也將追求“大同世界”作為社會理想。而今,中國人民正致力于現代化建設,更需要有長期的和平環(huán)境和良好的周邊環(huán)境。
國學經典蘊含豐富的民族精神,這些民族精神是我國人民在當代以至未來的時間里繼往開來的強大的精神動力,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具有指導性意義。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可以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獨立自主精神。民族獨立,歷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基,我們賴以創(chuàng)造了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并且這種精神一直延續(xù)到當代。當代社會是信息化、知識化、全球化大爆炸的時代,世界由于信息的緊密聯合,已經由“國家”轉變?yōu)椤暗厍虼濉?,各個國家變成了相互依存又相互競爭的關系,各民族間的交流在不斷擴大和增強。中華民族必須適應世界發(fā)展的趨勢,要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必須學會在對外開放中求生存、求發(fā)展,進一步增強民族自尊、自信、自主等民族精神。
(二)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可以增強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新精神。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是民族文化長河奔騰不息的動力之源,是民族精神中燦爛的明珠。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指民族精神中積極追求真理,不懼邪惡,求真、求善、求美、求新的精神氣質。新的時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必須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連綿不絕的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當今世界,創(chuàng)新已成為一個國家不斷發(fā)展、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地位的重要因素。我們必須樹立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在繼承前人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探索新知,不斷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和科技創(chuàng)新,把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同推進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造性有機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是維護國家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的需要。當代社會,世界經濟全球化迅猛發(fā)展,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撞擊和競爭,因此,我們更需要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以便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存在眾多差異,包括語言、文化、風俗和宗教信仰等,如果各民族缺乏團結的意識,那么中華民族只會成為一盤散沙,容易被其他國家有機可乘。因此,我們必須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發(fā)揮其特有的凝聚力,聯系國內外所有愛國同胞,鼓勵人們發(fā)揚真誠、友愛、團結互助的精神,祛除一切隔膜和仇恨,形成一股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的合力,營造出中華大家庭的氛圍。
(四)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全民族成員的思想文化道德素養(yǎng)及凝聚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最重要一點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質。唯有思想文化素質提高了,才能成為我國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才能增強全民族成員為社會主義的奮斗而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增強民族凝聚力。最近幾年,我國發(fā)生了如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貴州雪災等自然災害,在災害發(fā)生后,全國各地的救援隊和志愿者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展開救援,盡力將損失降到最低,在救援過程中發(fā)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這些事跡折射出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優(yōu)秀品質,我們深切感受到了全民族上下一心、團結一致、無堅不摧的氣勢,顯示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世界人民展現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華文明,經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而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讓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精神資源,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煥發(fā)民族進取精神,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為祖國統(tǒng)一、富強、民主和文明而奮斗。
[1]俞香云.財經類高校普及國學經典教育的必要性和路徑[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12(2):93.
[2]劉俊田.四書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279,181,156,284.
[3]張岱年.中國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內容的核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4):21.
[4]張岱年.文化傳統(tǒng)與民族精神[J].學術月刊,1986(12).
[5]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37.
重慶市社科規(guī)劃重點項目《經典闡釋與建設當代民族精神研究》,項目編號:2010ZDXC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