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圖形的教學是小學數(shù)學“圖形與幾何”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但小學生受年齡和認知特點所限,他們對立體圖形的概念十分模糊,空間想象能力差。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巧用多媒體來拓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幫助他們建立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
一、巧用多媒體,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小學生思維的特點一般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后形成表象,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才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在立體圖形的教學中必須注意直觀教學,教師的演示和指導操作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如一位老師上公開課,教學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他先用多媒體演示把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分別擺成一個長4厘米、寬3厘米、高1厘米的長方體和一個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之后引導學生觀察: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厘米?每個長方體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每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然后教師指導學生操作:4人一組,每人用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一個長方體,要求同組的同學擺出的形狀盡可能不同。最后指導學生討論:每人擺出的長方體體積是多少?長方體的體積與什么有關系?可以怎樣計算?學生在動手操作和觀察中發(fā)現(xiàn),擺出的長方體形狀雖然不同,但它們都含有12個小正方體,所以體積都是12立方厘米。擺出的長方體所含的單位體積的個數(shù)=每排個數(shù)×排數(shù)×層數(shù),而長方體中每排個數(shù)、排數(shù)、層數(shù)分別相當于長方體的長、寬、高。所以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這樣,通過多媒體的形象演示、自己動手操作和思考討論,學生親身經(jīng)歷了長方體體積的推導過程,從而加深了對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建立了長方體這一空間概念,也為后面學習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巧用多媒體,讓學生理解抽象的空間概念
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很抽象,尤其是把一個長方體切成兩個長方體,或把兩三個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問表面積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增加或減少了多少。大多數(shù)學生根本無法想象這類題空間的變化。而形象具體的多媒體課件則彌補了這一缺憾,給教學帶來諸多方便。如教學“把右圖的木塊平均分成三塊后,木塊的表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學生看到這題,馬上就會想到:先求出大長方體的表面積和三個小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和,再用三個小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減去大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計算繁瑣且容易出錯。老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其分割的過程,同時展示增加的面。讓學生仔細觀察并思考:長方體木塊平均分成三塊后,增加了哪幾個面?這些面的面積怎樣求?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4個長10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面積就是木塊表面積增加的面積。列式:10×5×4=200(平方厘米),比前面的方法簡便得多。這樣的演示教學既優(yōu)化了計算方法,又拓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可謂恰到好處。
三、巧用多媒體,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币虼耍趯W生的空間觀念初步形成后,教師可以經(jīng)常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想象的時間和素材。讓學生在頭腦中能想象出一些立體圖形的基本形狀,以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例如利用多媒體教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后,教師應留兩三分鐘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掌握的素材在頭腦中畫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并說說它們的特征,為后面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打下基礎。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實際運用時,教師也可以先讓學生聯(lián)系實物進行想象:比如求長方體餅干盒四周商標紙有多大,就是求哪幾個面的面積?粉刷教室的屋頂和四壁,求粉刷的面積,又是求哪些面的面積?再利用課件直觀演示進行驗證。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也能激發(fā)想象的熱情,體驗成功的快樂。
想象力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基本構(gòu)成元素,沒有想象力就談不上任何創(chuàng)造發(fā)明。小學生正處于想象力飛速發(fā)展的年齡,如果教師能從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出發(fā),在課堂上經(jīng)常巧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直觀形象的情境,優(yōu)化立體圖形的教學,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相信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會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