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龍
〔關(guān)鍵詞〕 新課改;文言文;趣味性;
誦讀;翻譯;賞析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7—0045—01
新一輪課程改革下,教育觀念有了根本轉(zhuǎn)變,民主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正在形成,面向全體、合作探究、注重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的課堂備受歡迎。而文言文學習歷來是語文學習的難點,是師生關(guān)注的重點,那么在新課改下,高中文言文教學該如何調(diào)整應(yīng)對?
一、多補充了解史實,增強知識趣味性
高中教材所選文言文,多為先秦散文和諸子散文。許多作品雖具文學性,但基本忠于史實,且人物事件互相關(guān)聯(lián)。如《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說趙太后》《荊軻刺秦王》等,均與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相結(jié)合。古來文史不分家,如果孤立地學習課文內(nèi)容,不注重與歷史事件聯(lián)系,其結(jié)果必然是,一不易激發(fā)興趣;二不能更透徹地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三不能更深切感悟知識的豐富性。
二、重視誦讀方法,理解掌握要死中有活
誦讀必須尊重作者熔鑄在文中的真實的思想感情。而這不是一開始就能把握準的,它必須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所以我認為,學習文言文,首先是自學,最好是默讀,發(fā)現(xiàn)問題,初識文意;其次是質(zhì)疑和析疑,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最后是誦讀。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語感來。
理解掌握文言詞句要死中有活。所謂“死”,就是對文言字詞、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語法及知識點要反復強調(diào)、概念化、條理化。《大綱》要求重點掌握120個文言實詞和18個文言虛詞,學習時逐課逐單元進行集中整理。句式也是一個難點,但認識掌握諸如“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 “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固定句式”等常見文言句式,只要了解它們的一般構(gòu)成,能識別和使用即可。
所謂“活”,就是在學習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生活實際,生動靈活。比如,探究一些字詞古形音義,了解字詞音形義的演變過程,增加知識性和趣味性。搜集整理方言口語或者熟語俗語中的文言現(xiàn)象,加強文言文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
三、掌握翻譯原則技巧,事半功倍,增強收獲感和成就感
首先,遵循翻譯的基本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和基本要求——信、達、雅。信,即忠實于原文,用現(xiàn)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達,即譯文表意明確,語言通暢。雅,即譯文簡明、優(yōu)美、生動。
其次,掌握翻譯技巧。
1. 留:對專有名詞,如國名、地名、年號、官職名、人名等,還有常使用的熟語俗語,如“席卷天下”“門庭若市”等不必翻譯。
2. 補:補充省略成分。如:還矢(于)先王。
3. 換:把古漢語直接換成現(xiàn)代漢語。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過?”中的“孰”換成“誰”。
4. 調(diào):把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倒裝句進行調(diào)整,使其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
掌握以上一些翻譯的原則和技巧,并能在文言文閱讀理解中加以實際靈活運用,文言文學習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不僅畏難情緒會大大縮減,而且能較早地、更多地嘗到學習的收獲感和成就感。
四、精彩篇段句賞析,合作探究,開辟美麗天地
在古代詩文中,適合高中生賞讀的名篇、名段、名句不勝枚舉,但教材選用有限。要拓展知識面,豐富課外閱讀,使學生更多地感受文言文語言,積累文言知識,學習借鑒前人的思想理念,必須廣泛涉獵,多方搜集,精挑細選出名篇佳句來閱讀賞析,最好能配合課文使用,在比較閱讀中受益。要讓學生認識到,“學古”是為了“鑒今”,聯(lián)系當今是為了“學古”。這樣文言并重,古今聯(lián)系,師生在具有文化深度和認識深度問題的驅(qū)動和指引下,拾級而上,每一層都風光迥異,越往高處,風光越美,最終,共同登頂,“一覽眾山小”,而這種高峰體驗,正好能喚醒、感染學生,幫助他們實現(xiàn)閱讀的拓展、思想的延伸、意義的建構(gòu)乃至人生的洗禮和奠基。如何開發(fā)出更豐富、更靈活、更有實效的教學手段,以拉近文本和學生心靈的距離?除了在曲徑通幽的美讀中探究,還可在咬文嚼字的巧思中探究,在水到渠成的拓展中探究,在搖曳生姿的活動中探究,在注重理性的思辨中探究……
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要善于指導讓學生合作探究,要能傾聽、多聽取學生學習中的意見想法甚或奇思異想,要竭盡所能讓學生多思考、多表達、多書面總結(jié)、多主動學習。這樣,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討,既有知識性、趣味性,又有收獲感、成就感,定能開辟出文言文學習甚至語文學習的美麗天地。?笙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