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雁 黃美玉
摘要:本文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業(yè)務活動中民事侵權賠償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的頒布為事件窗口進行實證檢驗,發(fā)現(xiàn)審計客戶股票的十日累計超額收益率與審計單位是否由“四大”進行審計、是否獲得“標準”審計意見、所承受的系統(tǒng)風險等因素顯著相關,這說明中國資本市場上審計需求保險假說大致成立,審計已能為投資者提供一種保險的功能,有利于對投資者的利益保護。
關鍵詞:審計需求保險假說;保險價值;鑒證價值
中圖分類號:F2396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2-11-13
作者簡介:章雁(1975-),男,上海人,上海海事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會計學博士,研究方向:財務與管理會計、技術經(jīng)濟與管理;黃美玉(1988-),女,福建南安人,上海海事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與審計。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0YJC630397。
一、引言
審計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為滿足社會的特定需求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審計出現(xiàn)的動因及審計的本質(zhì)是什么,理論界至今沒有形成共識,不同學者的觀點有所不同,比較認可的是審計需求代理理論、審計需求信息假說以及審計需求信號理論。隨著審計師民事責任的不斷擴大,自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審計理論界開始出現(xiàn)另一種審計需求理論,即審計需求保險假說。它認為審計事實上是一種風險轉(zhuǎn)移機制,注冊會計師所出具的審計報告實質(zhì)上是財務報告所附帶的一份“保單”,如果財務報告存在虛假陳述,而審計師又沒有依據(jù)執(zhí)業(yè)準則做出合理的判斷,投資者依據(jù)經(jīng)注冊會計師審計過的財務報告進行決策,并因此造成了損失,則會計師事務所應作為共同被告,依法賠償投資者損失,即為投資者提供了審計的保險價值。審計需求保險假說是基于審計的保險機制探索審計在社會經(jīng)濟系統(tǒng)中的本質(zhì)功效,認為審計是財務報表風險的一個轉(zhuǎn)移機制。Doogar(2003)認為審計的價值在于保證(Assurance)與保險(Insurance)。
Menon & Williams(1994)針對原美國第七大會計師事務所Laventhol & Horwath事務所破產(chǎn)對審計客戶股票的影響,其研究結果都表明由于事務所的倒閉使得被審計客戶的股價呈現(xiàn)了負的超額回報率。Baber(1995)認為股票價格的下降不但可以用保險價值消失來解釋,也可以用鑒證價值下降來解釋。Simunic & Stein(1996)的研究表明,由于六大會計師事務所實力雄厚,承擔了更多的風險,充當了投資者的深口袋。Chaney and Philipich(2002)針對審計的“鑒證價值”的研究間接證明了“保險價值”的存在。2005年6月,KPMG因涉嫌妨礙司法公正和非法銷售避稅產(chǎn)品導致美國司法部對其展開調(diào)查,并可能面臨刑事訴訟的危險,2005年8月23日,美國司法部與KPMG達成訴辯交易,停止對其進一步調(diào)查,Darryl Brown等(2008)認為這個事件并沒有威脅到市場投資者對于KPMG的審計質(zhì)量(Assurance)的懷疑,很好地排除了審計“鑒證價值”的影響,他們比較直接地對審計的保險假說進行了研究。伍利娜、鄭曉博和岳衡(2010)以我國最高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fā)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的頒布為事件窗口進行實證檢驗,發(fā)現(xiàn)上市公司股票在短時間窗口內(nèi)的累計超額回報率與公司的審計特征和其他訴訟因素顯著相關,說明中國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認識到審計師的損害賠償責任制度,使得審計具有了一定的保險功能。
可見,審計需求保險假說創(chuàng)造性地指出審計是投資者進行風險管理、進而提高企業(yè)價值的一種形式,它為審計需求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另一重要視角,對該假說的深入研究將有助于深化對審計的認識,拓寬認識獨立審計制度的視野,在理論上也可以搭建起一個更加宏觀的理論體系,為進一步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全新的思維模式,這在審計制度的內(nèi)涵和外延不斷變化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二、研究假設與模型設計
(一)研究假設
注冊會計師的民事侵權賠償責任制度是審計需求保險假說的制度基礎,是審計保險需求的動因。它實際是依侵權行為法的邏輯,貫徹了民法的公平原則,在被審計單位——事務所——第三人(即財務信息提供人——財務信息鑒證人——財務信息使用人)之間公平分配因被審計單位經(jīng)營失敗或舞弊、事務所審計失敗而導致的利害關系人損失。雖然《關于受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fā)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正式拉開了我國證券市場中虛假陳述民事賠償?shù)男蚰?,但它是一條針對證券市場中虛假陳述民事訴訟的總體規(guī)定,對于追究注冊會計師欺詐和過失的民事責任這一專業(yè)性強的復雜問題并未做專門、詳細的規(guī)定。2007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專門出臺的《關于審理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業(yè)務活動中民事侵權賠償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更加具體規(guī)定了注冊會計師與會計師事務所的責任,與審計需求的保險假說關系更為密切,因此本文以2007年6月11日司法解釋的頒布為研究事件。事件日定義為2007年6月11日,事件窗口取事件日以及之后的10個交易日。法律的變更使得審計的保險功能從無到有,為股價中注入了“審計保單”的價值。因此,司法解釋出臺后一個很短的時間內(nèi),證券市場會出現(xiàn)顯著為正的投資回報率。而且,“審計保單”對不同公司股票的價值應該不同,正如一份相同理賠條件健康保險對老年人和對青年人的價值不同一樣,由此我們可以預期哪些公司的股票回報率會更高,哪些會較低。如果事實與預期相符,就得到可支持審計保險假說的證據(jù)。從而,提出如下假設:
H1:盈余管理幅度較大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內(nèi)比盈余幅度較小的公司獲得更高的累計超額收益率。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配股、扭虧為盈動機的公司或是附屬于企業(yè)集團且控股股東處于絕對控股地位的公司更傾向于進行盈余管理。雖然說盈余管理并不構成違法,投資者不能以此來對上市公司進行訴訟,但盈余管理與違法有一定的相關性。高雷、宋順林(2008)對關聯(lián)交易、線下項目與盈余管理的研究表明,由于監(jiān)管政策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公司在進行盈余管理時開始將目標從線下項目轉(zhuǎn)移到線上項目,手段越來越隱蔽,但其仍為“不良動機”。當一個公司耗盡其盈余管理的空間時,為了維持其股價或是避免投資者失去對其公司的信心,往往會選擇進行財務欺詐,或是做出虛假陳述。因此,往往盈余管理幅度較大的公司,對于審計師來說風險越大,在事件窗口內(nèi),盈余管理幅度較大的公司更能夠獲得比盈余管理幅度較小的公司更高的累計超額收益率。
H2:在事件窗口內(nèi),受資本市場系統(tǒng)風險影響較大的公司會比受系統(tǒng)風險影響較小的公司獲得更小的累計超額收益率。
在計算投資者的實際損失過程中,司法解釋雖然并未明確規(guī)定系統(tǒng)風險的扣除問題,但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在考慮利害關系人的損失時,會將由系統(tǒng)風險所造成的損失部分扣除。這就意味著,在投資人向虛假陳述行為人索賠時,如果損失是全部或者部分由系統(tǒng)風險造成的,那么投資者所獲得的賠償將要扣除系統(tǒng)風險部分。因此,投資者將會從那些承受系統(tǒng)風險較大的公司獲得相對于承受系統(tǒng)風險較小的公司更少的損失賠償。
H3:在事件窗口內(nèi),由“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司會比由非“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司獲得更高的累計超額收益率。
審計師對投資者損失的補償是以審計師本身擁有的財富為基礎的,如果審計師自身的財富不足以補償投資者的損失,則審計的保險價值只是一紙空文,并無實際意義。“四大”作為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資金最為雄厚,對于投資者最有保障,一旦被法院判定需要為其提供的虛假陳述報告對投資者進行賠償,在投資者看來,“四大”完全有能力來執(zhí)行此項賠償,而對于一些規(guī)模較小的會計師事務所,如果上市公司為了購買審計意見等原因而聘請他們,往往對于投資者來說越?jīng)]有保障。投資者不但懷疑他們所提供的審計質(zhì)量,而且還擔心審計失敗時,即便那些事務所應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再大,也沒有足夠的賠償能力,自然而然,他們對于投資者的審計保險價值也就越低。
H4:收到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內(nèi)所獲得的累計超額收益率會高于收到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
如果注冊會計師所出具的是標準審計報告,那么它所傳達的信息是,審計師以專家的身份鑒定這個公司的財務報表是可靠公允的,是值得投資者相信的。此時,這份審計報告代表了審計師對于投資者的最高承諾,審計師的責任重大。如果未來審計單位出了什么狀況,事務所承擔民事責任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注冊會計師所出具的是非標準審計報告,那么我們可以認為審計師已經(jīng)向市場投資者傳達了被審計單位財務報告非公允可靠的信息,未來投資者的決策失敗與審計師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則審計師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的風險也就越小,審計的“保單”價值也就越低。更極端的是,收到對持續(xù)經(jīng)營能力發(fā)表意見的審計報告的公司,其在事件窗口內(nèi)的累計超額收益率會最低。
H5:對于那些在事件窗口內(nèi)雙重審計的公司會比那些非雙重審計的公司獲得更大的累計超額收益率。
在2007年正式實施的新企業(yè)會計準則、審計準則與國際會計、審計準則達成實質(zhì)性趨同之前,中國證監(jiān)會發(fā)布了關于A股公司實行補充審計(雙重審計)的暫行規(guī)定。所謂的雙重審計(補充審計)是指上市公司應聘請具有執(zhí)行證券期貨相關業(yè)務資格的國內(nèi)會計師事務所,按中國獨立審計準則對其依據(jù)中國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和信息披露規(guī)范編制的法定財務報告進行審計。此外,應聘請獲證監(jiān)會和財政部特別許可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按國際通行的審計準則,對其按國際通行的會計和信息披露準則編制的補充財務報告進行補充審計,也就是雙重審計。但是事實上該雙重審計的暫時性規(guī)定在2006年之前已廢除,或者說至少在2006年之后是否實行雙重審計取決于上市公司本身,這就為判斷審計保險價值提供了另一個視角。那些在2006年仍然實行雙重審計的公司比不實行雙重審計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內(nèi)會獲得更大的累計超額收益率,因為這些雙重審計的公司財務報告的真實度較高,對于投資者來說更有保障。
H6:更換會計師事務所較為頻繁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內(nèi)所獲得的累計超額收益率會高于一直聘用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的公司。
大量的研究表明,上年度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報告與處于財務困境的公司更傾向于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即購買審計意見。往往在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后,這些公司能夠獲得一份較為美觀標準的審計報告。我們當然不能排除有些公司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是因為要獲得更高的審計質(zhì)量、降低審計費用或是由于管理層的偏好,但更常見的原因往往是“購買”審計意見。通常,這類陷入財務困境的公司具有很強的動機修飾財務報表進行財務欺詐或是做出虛假陳述,由此被揭發(fā)的可能性也越高,審計師承擔民事責任的可能性也越大。這樣,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更為頻繁的公司在事件窗口日會獲得相對更大的累計超額收益率。
H7:在2006年和2007年受到證監(jiān)會、上交所或深交所處罰的有違規(guī)記錄的上市公司在事件窗口內(nèi)的累計超額回報率高于沒有違規(guī)記錄的公司。
最高法院規(guī)定,投資人對虛假陳述行為人提起民事賠償?shù)脑V訟時效期間,適用兩年的普通訴訟時效,所以本文用了2006年與2007年的記錄。朱春艷、伍利娜(2009)在《上市公司違規(guī)問題的審計后果研究——基于證券監(jiān)管部門處罰公告的分析》中指出,有2523%的公司在2001-2007年間至少在兩年里被處罰,因此相對于沒有發(fā)生舞弊行為的公司,不但被“一會兩所”處罰過的公司再次發(fā)生舞弊行為的可能性較大,且這類公司再次被監(jiān)管部門審查的可能性也會更大,給審計師審計帶來的風險也會更大。由于有違規(guī)記錄的公司被起訴的可能較大,因此,在事件窗口內(nèi),它的累計超額收益率會相對較高。
H8:在事件窗口內(nèi),ST公司比非ST公司會獲得更高的累計超額收益率。
為了摘掉ST的帽子,ST公司在出具財務報表的時候比非ST公司有更強烈的掩蓋真實數(shù)據(jù)的動機,為了追求“ ROE>0”,其可能利用各種手段操縱、粉飾數(shù)據(jù)。因此,在對ST公司進行審計的時候,審計師面臨的風險很大(受到起訴的可能性也很大),審計的保險價值相應地也越大。
(二)盈余管理幅度——非正常性應計利潤的計算
所謂的應計利潤,是指不直接形成當期現(xiàn)金流入或流出,但按照權責發(fā)生制和配比原則應計入當期損益的那些收入或費用(或者是凈資產(chǎn)的增加或減少部分),比如折舊費用、攤銷費用、應收賬款增加額等。根據(jù)應計利潤的被操縱程度,可以將應計利潤區(qū)分為正常性應計利潤和非正常性應計利潤。夏立軍(2003)在《盈余管理計量模型在中國股票市場的應用研究》中針對中國股票市場,通過尋找主導上市公司應計利潤項目的變量控制公司正常的業(yè)務活動對應計利潤項目的影響,對各種計量盈余管理幅度的模型進行檢驗,認為基本JONES模型或調(diào)整的KS模型比較適合中國股票市場,因而本文采用基本的JONES模型來計量非正常性利潤。JONES模型主要是選取固定資產(chǎn)以及主營業(yè)務收入作為主導變量控制公司正常業(yè)務活動對應計利潤的影響?;谠撃P?,將所有上市公司采用證監(jiān)會的標準分成十三個行業(yè),分別是農(nóng)、林、牧、漁業(yè);采掘業(yè);制造業(yè);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chǎn)和供應;建筑業(yè);交通運輸、倉儲業(yè);信息技術業(yè);批發(fā)和零售貿(mào)易;金融、保險業(yè);房地產(chǎn)業(yè);社會服務業(yè);傳播與文化產(chǎn)業(yè);綜合類;由于金融保險業(yè)資產(chǎn)負債以及業(yè)務經(jīng)營活動的特殊性,未將金融保險業(yè)納入研究范圍。
四、樣本的選擇
本文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國泰安實證研究數(shù)據(jù)庫以及萬得資訊金融終端,采用的是在2005年與2006年均上市的所有公司樣本,總計1 351家公司,不包括期間上市或退市的滬深兩市A股,由于金融保險行業(yè)營業(yè)活動的特殊性,所以剔除了金融保險行業(yè)(22個樣本),以及一些數(shù)據(jù)缺失的公司(89家),最終取得的有效樣本總計1 240個。其中,由“四大”審計的公司為85家,占比685%;得到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為1 154家,占比9299%;雙重審計的公司為108家,占比870%;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包括由非“四大”轉(zhuǎn)向“四大”、由“四大”改為非“四大”、非“四大”間的轉(zhuǎn)換以及“四大”間的轉(zhuǎn)換四種情況,我們假定由非“四大”審計轉(zhuǎn)向由“四大”審計的公司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審計質(zhì)量,而排除了“購買審計意見”的風險,因此不在此研究范圍。在樣本中,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公司總計139家,包括由非“四大”轉(zhuǎn)向“四大”的公司5家,不在研究范圍內(nèi),所以最終所獲得的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公司為134家,占比1080%;在2005年6月11日至2007年6月11日之間有過違規(guī)記錄的公司總共59家,占比475%;此外,在樣本中,總共有93家ST公司,占比749%。
五、實證結果及其分析
(一)均值T檢驗
在2007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關于審理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業(yè)務活動中民事侵權賠償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的前后,資本市場整體出現(xiàn)正的回報率,而且有接近70%的個股在事件窗口內(nèi)出現(xiàn)正的累計超額收益率。接下來,我們分別就事務所類型、審計意見類型、是否雙重審計、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是否違規(guī)以及是否為ST公司對累計超額收益率進行均值T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以big4作為分類變量來對累計超額回報率進行均值T檢驗時,結果表明兩者的差異并不顯著,也就是說,在事件窗口內(nèi),由“四大”審計的公司與非“四大”審計的公司所獲得的累計超額收益率并沒有顯著的差異;以standard作為分類變量對累計超額收益率進行考察時,發(fā)現(xiàn)兩者的差異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意義,得到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內(nèi)所獲得的累計超額收益率顯著高于得到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以double作為分類變量對累計超額收益率進行均值T檢驗時,結果顯示兩者沒有顯著的差異,即實行雙重審計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內(nèi)所獲得的累計超額收益率與未實行雙重審計的公司并沒有顯著的差別;而在分別考察change、brch以及ST與累計超額收益率的關系時,發(fā)現(xiàn)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即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內(nèi)所獲得的累計超額收益率顯著高于未更換會計師事務的公司;近兩年有違規(guī)記錄的公司所獲得的累計超額收益率與沒有違規(guī)記錄的公司有著顯著的差異;在事件窗口內(nèi),ST公司獲得的累計超額收益率顯著高于非ST公司。
(二)多元回歸分析
為進行審計需求保險假說的多變量分析,本文擬采用多元回歸分析方法。首先對各自變量間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進行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jù)表3的共線性檢驗結果,我們認為:(1)系統(tǒng)風險SYSTEM與是否得到標準審計意見STANDARD在00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這可能是由于承受較大系統(tǒng)風險的公司,公司的經(jīng)營風險較大,越有可能操縱報表,此時,審計師可能越加謹慎,公司獲得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因此較大。(2)更換會計師事務所CHANGE與是否獲得標準審計意見STANDARD在00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這正如假設所述,上市公司往往是為了獲得更加美觀的審計意見才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因此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獲得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大。(3)違規(guī)記錄BRCH與是否獲得標準審計意見STANDARD在00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與更換會計師事務所CHANGE在00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這是因為:審計師在對那些有過違規(guī)記錄的公司進行審計時,面臨的審計風險較大,因此越加謹慎,而且這些公司再次違規(guī)的可能性很大,獲得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也越大;為了獲得美觀的審計意見類型,這些有過違規(guī)記錄的公司更加有可能通過更換會計師事務所來購買審計意見。(4)被ST的公司與盈余管理幅度DA在00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與是否獲得標準審計意見STANDARD在001的水平顯著負相關,與更換會計師事務的CHANGE在00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與是否有過違規(guī)記錄BRCH在00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這與之前的假設相一致,說明那些盈余管理幅度越大的公司往往耗盡了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間,為了達到某一財務目的,更有可能進行財務欺詐,被ST的可能性越大,獲得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也越大,繼而更輕易地更換會計師事務所。
但是,上述相關性可能對多元回歸的結果并沒有太大的負面影響,可以作為多元回歸分析的基礎。本文以事件窗口內(nèi)的累計超額收益率作為因變量,以影響審計需求保險價值的一些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其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見,投資者認為那些盈余管理幅度較大的公司越有可能進行財務欺詐,審計提供的保險價值越大,因此H1得到驗證;而那些受資本市場整體風險影響較大即承受較大系統(tǒng)風險的公司,即便受到起訴,由于投資者所獲得的賠償額中要扣除很大一部分由系統(tǒng)風險影響的金額,保險價值相對于那些承受較小系統(tǒng)風險或承受較大特有風險的公司較小,因此在事件窗口內(nèi),累計超額收益率較小,H2得到驗證;由“四大”進行審計的公司及那些得到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內(nèi)會獲得較高的累計超額收益率,這正驗證了之前所提出的假設,“四大”作為“深口袋”實質(zhì)上為投資者提供了充分的審計保險價值,因此H3、H4得到驗證;此外,被ST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內(nèi)獲得了顯著高于其他非ST公司的累計超額收益率,說明ST公司的經(jīng)營風險很大,經(jīng)營失敗導致審計失敗進而被起訴的可能性相對較大,保險價值較大,因此H8得到驗證。
然而,進行雙重審計(DOUBLE)、更換會計師事務所(CHANGE),以及有過違規(guī)記錄(BRCH)這三個變量與累計超額收益率(CAR)正相關,但在統(tǒng)計上不顯著,即H5、H6和H7沒有得到實證的支持。也就是說,在投資者看來,那些進行雙重審計的公司,在近兩年更換會計師事務所以及那些有過違規(guī)記錄的公司,都不是影響審計保險價值的主要因素。進行雙重審計對于審計的保險價值沒有顯著的影響,可能是由于證券會取消A股雙重審計的暫時規(guī)定并沒有像后來2007年9月以及2009年取消B股和H股雙重審計那樣有個明確的表態(tài),在投資者看來,2006年某些公司進行雙重審計可能更多的是由于證監(jiān)會的強制性規(guī)定,因此并沒有將它作為加強審計承諾的舉措。更換會計師事務所(CHANGE)在回歸分析中不顯著,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近年來隨著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的發(fā)展壯大,在投資者看來,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可能并不像以前那樣純粹只是“購買審計意見”,他們可能更關心的是更換的會計師事務所能否像以前事務所一樣起到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此時,投資者在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方面對審計“鑒證價值”的關注遠甚于審計“保險價值”。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在數(shù)據(jù)收集過程中,對于會計師事務所變更情況可能會存在數(shù)據(jù)不充分的情況,根據(jù)張偉、張小利(2011)在對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披露情況的實證研究,在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情況下,只有一半的公司愿意在年報中披露,而在披露的這些公司中,只有一半的公司在當年年報披露,其他公司則選擇在當年年報報出后再披露。所以在收集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公司中,可能有些公司變更了卻沒有披露出來,這也很可能會影響到該變量對于因變量的解釋力度。而有過違規(guī)記錄與累計超額收益率之間的正相關性并不顯著的原因可能在于,正如對那些有過違規(guī)記錄的公司進行審計的事務所已經(jīng)預期到這些公司存在的審計風險一樣,投資者也預期到審計師對于這些公司的謹慎性,以及隨著近年來證監(jiān)會對于那些違規(guī)公司懲罰力度的加強,這些公司再次違規(guī)并受到起訴的可能性逐年降低,因此對于投資者來說,是否違規(guī)可能并不像以前年度一樣可以作為“保險價值”的一個主要風向標。
上述研究表明,審計客戶股票的十日累計超額收益率與審計單位的一些審計特征及其他一些公司相關的因素顯著相關(如是否由“四大”進行審計、是否獲得“標準”審計意見、所承受的系統(tǒng)風險等因素),說明中國資本市場上審計需求保險假說已大致成立,審計已能為投資者提供一種保險的功能,有利于對投資者的利益保護。但由于事件窗口內(nèi)其他事件的干擾或者其他原因,使得一些假設(如H5、H6與H7)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這有待于以后重新收集更有效的數(shù)據(jù)或者是重新設置變量來檢驗,使得該實證研究更加具有說服力。
六、結論
本文在對傳統(tǒng)的審計需求理論(審計需求代理理論、審計需求信息假說以及審計需求信號理論)進行探討回顧的基礎上,指出傳統(tǒng)的審計需求理論在于強調(diào)審計的鑒證機制而忽略審計的風險轉(zhuǎn)移機制,而審計需求保險假說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審計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審計的鑒證機制,還在于審計的風險轉(zhuǎn)移機制,它為審計需求理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視角,拓寬了審計的外延。審計的根本目標是降低信息使用者的財務信息風險。審計除了在實質(zhì)上通過實施審計程序、發(fā)揮審計的鑒證機制降低了信息使用者的財務信息風險外,還將審計師的一部分利益作為抵押品與信息使用者捆綁在一起,以進一步轉(zhuǎn)移財務信息風險,而這種風險的轉(zhuǎn)移機制取決于風險轉(zhuǎn)移系數(shù),即“抵押品是多少”的問題,或者是投資者在依賴審計報告導致決策失敗時,是否可以從審計師獲得賠償以及賠償金額多少的問題,這就將審計師的民事賠償責任制度納入審計需求保險假說的研究體系中。通過實證檢驗,表明審計需求保險假說在中國資本市場是大致成立的,在審計師民事賠償責任制度存在的前提下,投資者可以進一步轉(zhuǎn)移其財務信息風險,其利益可以得到進一步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Menon,K.and D Williams.The Insurance Hypothesis and Market Price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
[2] Simunic, D.A. and M.T., Stein. The Impact of Litigation Risk on Audit Pricing: a Review of the Economics and the Evidence[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6.
[3] Chaney, P.K., and Philipich, K.L. Shredded reputation: the cost of audit failur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
[4] Dee, C.C. and Lulseged, A. Client Stock Market Reaction to PCAOB Sanctions Against a Big 4 Auditor[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1,28.
[5] KAM-WAH LAI. Audit Opinion and Disclosure of Audit Fe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 Finance, 2009,24.
[6] 伍利娜,鄭曉博,岳衡.審計賠償責任與投資者利益保護——審計保險假說在新興資本市場上的檢驗[J].管理世界,2010(3).
[7] 牟濤,向楊.審計需求保險假說對傳統(tǒng)風險模式的改進[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8(9).
[8] 劉開崧.審計的二重價值:鑒證價值和保險價值[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8(6).
[9] 高雷,宋順林.關聯(lián)交易、線下項目與盈余管理——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jīng)驗證據(jù)[J].中國會計評論,2008(1).
[10]張嬈.關于我國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動機、影響及披露的思考[J].會計師,2011(8).
Abstract:Based on the audit theory of insurance hypothesis, the paper makes use of one latest law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enact about the civil liability of auditor-“Regulations about the trial of cases about the auditor′s civil tort compensation liability ” -to perform an empirical test. The empiric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cumulative abnormal rate of return of audit clients′ stocks price in the window of ten days is relative to company′s some audit characteristics: if audit unit is audited by the big-four accounting firms,if get standard audit opinion,and the bearing system risk.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e insurance hypothesis of audit theory is largely true in the capital market of China, the audit service is conducive to the interest protection of investors.
Key words: insurance hypothesis of audit demand; insurance value; assurance value
(責任編輯:陳樹明)
上述研究表明,審計客戶股票的十日累計超額收益率與審計單位的一些審計特征及其他一些公司相關的因素顯著相關(如是否由“四大”進行審計、是否獲得“標準”審計意見、所承受的系統(tǒng)風險等因素),說明中國資本市場上審計需求保險假說已大致成立,審計已能為投資者提供一種保險的功能,有利于對投資者的利益保護。但由于事件窗口內(nèi)其他事件的干擾或者其他原因,使得一些假設(如H5、H6與H7)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這有待于以后重新收集更有效的數(shù)據(jù)或者是重新設置變量來檢驗,使得該實證研究更加具有說服力。
六、結論
本文在對傳統(tǒng)的審計需求理論(審計需求代理理論、審計需求信息假說以及審計需求信號理論)進行探討回顧的基礎上,指出傳統(tǒng)的審計需求理論在于強調(diào)審計的鑒證機制而忽略審計的風險轉(zhuǎn)移機制,而審計需求保險假說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審計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審計的鑒證機制,還在于審計的風險轉(zhuǎn)移機制,它為審計需求理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視角,拓寬了審計的外延。審計的根本目標是降低信息使用者的財務信息風險。審計除了在實質(zhì)上通過實施審計程序、發(fā)揮審計的鑒證機制降低了信息使用者的財務信息風險外,還將審計師的一部分利益作為抵押品與信息使用者捆綁在一起,以進一步轉(zhuǎn)移財務信息風險,而這種風險的轉(zhuǎn)移機制取決于風險轉(zhuǎn)移系數(shù),即“抵押品是多少”的問題,或者是投資者在依賴審計報告導致決策失敗時,是否可以從審計師獲得賠償以及賠償金額多少的問題,這就將審計師的民事賠償責任制度納入審計需求保險假說的研究體系中。通過實證檢驗,表明審計需求保險假說在中國資本市場是大致成立的,在審計師民事賠償責任制度存在的前提下,投資者可以進一步轉(zhuǎn)移其財務信息風險,其利益可以得到進一步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Menon,K.and D Williams.The Insurance Hypothesis and Market Price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
[2] Simunic, D.A. and M.T., Stein. The Impact of Litigation Risk on Audit Pricing: a Review of the Economics and the Evidence[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6.
[3] Chaney, P.K., and Philipich, K.L. Shredded reputation: the cost of audit failur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
[4] Dee, C.C. and Lulseged, A. Client Stock Market Reaction to PCAOB Sanctions Against a Big 4 Auditor[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1,28.
[5] KAM-WAH LAI. Audit Opinion and Disclosure of Audit Fe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 Finance, 2009,24.
[6] 伍利娜,鄭曉博,岳衡.審計賠償責任與投資者利益保護——審計保險假說在新興資本市場上的檢驗[J].管理世界,2010(3).
[7] 牟濤,向楊.審計需求保險假說對傳統(tǒng)風險模式的改進[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8(9).
[8] 劉開崧.審計的二重價值:鑒證價值和保險價值[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8(6).
[9] 高雷,宋順林.關聯(lián)交易、線下項目與盈余管理——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jīng)驗證據(jù)[J].中國會計評論,2008(1).
[10]張嬈.關于我國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動機、影響及披露的思考[J].會計師,2011(8).
Abstract:Based on the audit theory of insurance hypothesis, the paper makes use of one latest law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enact about the civil liability of auditor-“Regulations about the trial of cases about the auditor′s civil tort compensation liability ” -to perform an empirical test. The empiric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cumulative abnormal rate of return of audit clients′ stocks price in the window of ten days is relative to company′s some audit characteristics: if audit unit is audited by the big-four accounting firms,if get standard audit opinion,and the bearing system risk.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e insurance hypothesis of audit theory is largely true in the capital market of China, the audit service is conducive to the interest protection of investors.
Key words: insurance hypothesis of audit demand; insurance value; assurance value
(責任編輯:陳樹明)
上述研究表明,審計客戶股票的十日累計超額收益率與審計單位的一些審計特征及其他一些公司相關的因素顯著相關(如是否由“四大”進行審計、是否獲得“標準”審計意見、所承受的系統(tǒng)風險等因素),說明中國資本市場上審計需求保險假說已大致成立,審計已能為投資者提供一種保險的功能,有利于對投資者的利益保護。但由于事件窗口內(nèi)其他事件的干擾或者其他原因,使得一些假設(如H5、H6與H7)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這有待于以后重新收集更有效的數(shù)據(jù)或者是重新設置變量來檢驗,使得該實證研究更加具有說服力。
六、結論
本文在對傳統(tǒng)的審計需求理論(審計需求代理理論、審計需求信息假說以及審計需求信號理論)進行探討回顧的基礎上,指出傳統(tǒng)的審計需求理論在于強調(diào)審計的鑒證機制而忽略審計的風險轉(zhuǎn)移機制,而審計需求保險假說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審計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審計的鑒證機制,還在于審計的風險轉(zhuǎn)移機制,它為審計需求理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視角,拓寬了審計的外延。審計的根本目標是降低信息使用者的財務信息風險。審計除了在實質(zhì)上通過實施審計程序、發(fā)揮審計的鑒證機制降低了信息使用者的財務信息風險外,還將審計師的一部分利益作為抵押品與信息使用者捆綁在一起,以進一步轉(zhuǎn)移財務信息風險,而這種風險的轉(zhuǎn)移機制取決于風險轉(zhuǎn)移系數(shù),即“抵押品是多少”的問題,或者是投資者在依賴審計報告導致決策失敗時,是否可以從審計師獲得賠償以及賠償金額多少的問題,這就將審計師的民事賠償責任制度納入審計需求保險假說的研究體系中。通過實證檢驗,表明審計需求保險假說在中國資本市場是大致成立的,在審計師民事賠償責任制度存在的前提下,投資者可以進一步轉(zhuǎn)移其財務信息風險,其利益可以得到進一步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Menon,K.and D Williams.The Insurance Hypothesis and Market Price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
[2] Simunic, D.A. and M.T., Stein. The Impact of Litigation Risk on Audit Pricing: a Review of the Economics and the Evidence[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6.
[3] Chaney, P.K., and Philipich, K.L. Shredded reputation: the cost of audit failur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
[4] Dee, C.C. and Lulseged, A. Client Stock Market Reaction to PCAOB Sanctions Against a Big 4 Auditor[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1,28.
[5] KAM-WAH LAI. Audit Opinion and Disclosure of Audit Fe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 Finance, 2009,24.
[6] 伍利娜,鄭曉博,岳衡.審計賠償責任與投資者利益保護——審計保險假說在新興資本市場上的檢驗[J].管理世界,2010(3).
[7] 牟濤,向楊.審計需求保險假說對傳統(tǒng)風險模式的改進[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8(9).
[8] 劉開崧.審計的二重價值:鑒證價值和保險價值[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8(6).
[9] 高雷,宋順林.關聯(lián)交易、線下項目與盈余管理——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jīng)驗證據(jù)[J].中國會計評論,2008(1).
[10]張嬈.關于我國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動機、影響及披露的思考[J].會計師,2011(8).
Abstract:Based on the audit theory of insurance hypothesis, the paper makes use of one latest law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enact about the civil liability of auditor-“Regulations about the trial of cases about the auditor′s civil tort compensation liability ” -to perform an empirical test. The empiric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cumulative abnormal rate of return of audit clients′ stocks price in the window of ten days is relative to company′s some audit characteristics: if audit unit is audited by the big-four accounting firms,if get standard audit opinion,and the bearing system risk.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e insurance hypothesis of audit theory is largely true in the capital market of China, the audit service is conducive to the interest protection of investors.
Key words: insurance hypothesis of audit demand; insurance value; assurance value
(責任編輯:陳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