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靜 史秀燕
山西省腫瘤醫(yī)院干部保健科 山西 太原 030013
血液病化療所致靜脈炎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
王維靜 史秀燕(通訊作者)
山西省腫瘤醫(yī)院干部保健科 山西 太原 030013
目的:對血液病化療所致靜脈炎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探討其最佳護理對策。方法:資料選自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療并發(fā)生靜脈炎癥狀的血液病病人32例,在對其引發(fā)原因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出最佳護理對策。結果:經(jīng)護理后,所有病人的靜脈炎癥狀均得以有效控制。結論:血液病化療所致靜脈炎的原因涉及各個方面,這就需要臨床醫(yī)師與護理深入研究各種引發(fā)因素,并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針對性治療與護理,最大限度提升其治療效果。
血液病化療;靜脈炎;原因;護理對策
本院于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間收治了由化療所致靜脈炎的血液病病人32例,對其引發(fā)原因進行分析之后,予以針對性護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護理效果,現(xiàn)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資料選自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療并發(fā)生靜脈炎癥狀的32例血液病病人,男女比例為19:13,年齡在1-1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15)歲。所有病例經(jīng)化療后,都出現(xiàn)了靜脈炎癥狀。
1.2 方法
給予所有病人針對性護理措施,具體如下:
1.2.1 靜脈通道的護理
引起靜脈炎的主要因素之一即為血管條件,因此在選擇靜脈時,應以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作為主要選擇。若病人需要采取外周血管的穿刺方式,則需合理應用靜脈,以防靜脈炎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血液病病人的血管相對脆弱,價值血紅蛋白普遍偏低,以至于血管的整體充盈度較差,當血小板出現(xiàn)異常情況后,就容易引起出血,因此護理人員必須提升靜脈穿刺成功率,以防重復穿刺損傷血管。
1.2.2 無菌操作護理措施
靜脈穿刺環(huán)節(jié),護理人員需對病人皮膚進行嚴格消毒,將其穿刺位置固定好之后,嚴密觀察輸液位置是否出現(xiàn)滲漏情況。中心靜脈導管穿刺處一旦發(fā)現(xiàn)出血問題,必須及時對貼膜進行更換,確保無菌貼膜和皮膚之間的緊合度。待輸液完成之后,予以封管處理。
1.2.3 健康宣教的護理內(nèi)容
護理人員需給予病人家屬健康宣教,使之認識到疾病的基本知識與基礎性護理常識,取得家屬的信任與支持。
1.2.4 藥物護理
在靜脈輸注化療類藥物之前,若因化療藥物所致靜脈炎,需涂抹一層美寶,并避免使用該血管,涂抹時間為1次/1h。。若因中心靜脈導管所致靜脈炎,需涂抹一層喜療妥,要嚴格控制藥物涂抹的距離,以離穿刺位置5cm左右為最佳,涂抹時間為藥物使用前10分鐘左右,1次/1h。
1.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靜脈炎癥狀已基本改善;有效:靜脈炎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任何改變。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以及處理本組研究數(shù)據(jù),通過(ˉx± s)代表一般資料,通過X2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對比,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經(jīng)各種針對性護理措施的有效實施,所有病人的靜脈炎癥狀均得到了有效控制。護理前后病人靜脈炎的改善情況對比具有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靜脈炎的改善情況對比(n%)
對血液病化療所致靜脈炎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后發(fā)現(xiàn),其引發(fā)因素十分復雜,臨床上主要認為包括物理因素、藥物因素以及血管因素等[1]。第一,物理因素所致靜脈炎。受血管因素或者是經(jīng)濟條件的影響,許多病人不能實施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取而代之的是對其外周血管進行靜脈穿刺,并配合應用相關化療藥物進行治療。如果采取這樣的方式,通常需要較長時間使用留置針,加之藥物的長期刺激與影響,會導致病人局部的血小板迅速聚集,并且釋放出大量的前列腺素,以至于靜脈通透性被迫增強,且白細胞也會因此而浸潤,進而引起炎性癥狀。
第二,藥物因素所致靜脈炎。若長時間輸注化療藥物,就會對病人的血管造成一種刺激感[2]。當藥物成功進入至病人血管之后,其血液無法完全稀釋藥物,而血管本身所具備的應激功能也無法有效消化藥物,以至于柔紅霉素、長春新堿以及順鉑等藥物長期堆積于血管壁,導致血管壁受到嚴重損傷,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血管壞死癥狀的發(fā)生。
第三,血管因素所致靜脈炎?;燁愃幬飼ρ芾锏纳掀ぜ毎a(chǎn)生作用,使細胞的常規(guī)代謝周期受到影響。當?shù)鞍踪|和脫氧核糖核酸合成之后,在藥物反復刺激以及多次靜脈穿刺的影響下,血管內(nèi)膜會受到一定的損害,且血管的內(nèi)膜壁會不斷變薄,在增加了脆性的同時,彈性卻會明顯下降,而靜脈萎縮也會變細,從而引發(fā)靜脈炎[3]。
經(jīng)研究表明,靜脈炎的引發(fā)因素包括物理因素、藥物因素以及血管因素,針對這些引發(fā)因素,要求醫(yī)護人員予以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還需予以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在預防該病癥發(fā)生的同時,有效控制靜脈炎癥狀,對于加快病人的康復速度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廖云,王遠麗,金秋,劉珊珊,唐王芳,宋海燕,朱紅倩.品管圈在化療患者PICC護理改進中的初步研究[J].黔南民族醫(yī)專學報,2014,01(01):46-48.
[2]屈春曉,王一玲,曲曉雪.血液病化療患者應用PICC常見并發(fā)癥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4(14):704-705.
[3]吳秋萍,余菊,張燕,解艷.PICC靜脈炎常見原因及預防[J].哈爾濱醫(yī)藥,2013,33(06):502-503.
[4]柏翠,王曉艷,呂志芳.血液病患兒化療性靜脈炎的原因分新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15):42-43.
[5]徐殿芳,徐殿霞,巴亞輝.血液病化療所致靜脈炎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2(8):1264-1265.
[6]舒英,毛淑芬,俞筱蘭,杜蓓莉.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時機與靜脈炎的相關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2,11(11):52-53.
R473
B
1009-6019(2014)11-02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