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琴
江蘇省溧陽市人民醫(yī)院 江蘇常州 213300
常用凝血指標對慢乙肝肝纖維化的診斷價值
周梅琴
江蘇省溧陽市人民醫(yī)院 江蘇常州 213300
目的:通過對慢性乙肝患者凝血功能進行檢測,對其在肝纖維化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方法:本次研究從我院近兩年接收的慢性乙肝患者中選取62例作為研究對象,抽取空腹靜脈血,對其常規(guī)凝血指標進行檢測;結(jié)果:經(jīng)組織活檢診斷,45例表現(xiàn)為肝纖維化,17例表現(xiàn)為未肝纖維化;對比兩組凝血指標檢測結(jié)果,兩組PLT存在顯著差異,P<0.01;另PT、APTT以及TT均存在差異,P<0.05;Fbg無差異,P>0.05;結(jié)論:運用凝血指標對慢性乙肝肝纖維化進行診斷,可有效掌握纖維化病變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信息。
慢乙肝肝纖維化;凝血指標;診斷
根據(jù)初步統(tǒng)計,全球當前共有乙肝肝炎病例感染患者3.5億左右,其中15%-40%的患者可能發(fā)展為肝細胞癌、肝硬化等疾?。?]。在各種肝病的進展中,肝纖維化必經(jīng)的一種臨床表現(xiàn)和病理過程,其具有可逆性。在臨床慢性乙肝的治療中,對肝纖維化進行延緩和防止是最關(guān)鍵的方法。由于肝臟是各種纖維蛋白溶解酶和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場所,故不少研究者均表示在凝血功能可有效反應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受損程度,但在肝纖維化病變的臨床診斷中,凝血指標的運用報道卻非常少。鑒于此,筆者通過對慢性乙肝患者凝血功能進行檢測,對其在肝纖維化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均從我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接收的慢性乙肝患者中選取62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通過干病理組織活檢確診,患者中位年齡為(35.15±2.34)歲,對患者肝纖維化程度進行分期,均為S0-S4期,均為出現(xiàn)較為顯著的肝硬化病變。
1.2 診斷標準
1.2.1 慢乙肝的診斷標準本次研究在慢性乙肝的臨床診斷中,均運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進行確診,具體標準為:經(jīng)測患者HB-sAg陽性史或者乙型肝炎史持續(xù)時間超過6個月,且經(jīng)檢測HBV DNA和(或)HBsAg仍然顯示為陽性。
1.2.2 肝纖維化病變的診斷在B超的引導下進行病理組織活檢,所取肝活體長度應當超過1.0cm,而匯管區(qū)數(shù)量則不得少于6個;運用10%甲醛溶液將活檢組織進行固定,并將其制作成石蠟切片,通過網(wǎng)狀Masson三色、HE以及VG法進行染色。根據(jù)國際通用的Scheuer標準對肝纖維化病變進行診斷。
1.3 檢測方法對患者靜脈血進行采集,運用stago全自動凝血儀對患者凝血功能指標進行分析,均采用凝結(jié)法進行檢測,檢測中所采用的試劑均為法國進口的凝血試劑;血小板(PLT)運用血細胞分析儀和配套試劑來進行檢測。
2.1 診斷情況分析本次研究選取的62例研究對象,經(jīng)組織活檢診斷,其中45例表現(xiàn)為肝纖維化,病變程度為S2-S4;17例表現(xiàn)為未肝纖維化,病變程度為S0-S1。
2.2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檢測結(jié)果對比本次研究通過對肝纖維化進行診斷,并根據(jù)結(jié)果將患者分為兩組,對比兩組凝血指標檢測結(jié)果,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兩組PLT存在顯著差異,P<0.01;另PT、APTT以及TT均存在差異,P<0.05;僅Fbg無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檢測結(jié)果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檢測結(jié)果對比(±s)
組別無纖維化組(n=17)纖維化組(n=45) PLT(×109L-1) 18.22±1.36 18.62±1.69 238.17±60.63 192.59±56.73 Fbg(g/L)2.24±0.50 2.14±0.47 PT(s)11.91±0.92 12.39±1.17 APTT(s)30.58±4.14 32.13±5.20 TT(s)
2.3 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對兩組對比存在差異的四項指標進行回歸分析,經(jīng)檢驗,該回歸方程成立,,P<0.01,由此可知,在肝纖維化病變進程中,PLT、PT、APTT以及TT與有著直接關(guān)聯(lián);另采用回歸方程對其預測值進行計算,結(jié)果為,未纖維化病變的預測值為23.1%,而纖維化病變的預測值為94.1%,總預測值準確性為74.3%。
在慢乙肝肝纖維化診斷中,一直以來都是以組織活檢作為金標準,但由于慢乙肝患者的病程時間非常長,且難以治愈,若始終采取活檢來進行診斷,會導致患者的肝臟受到較為嚴重的創(chuàng)傷,加之肝組織的病變布局非常不均勻,這些都給診斷帶來了較大的阻礙。由于肝臟在維持機體凝血功能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肝臟不僅能夠參與血液中大部分抗凝、凝血等因子的合成時,同時還能夠有效發(fā)揮滅活和清除凝血因子的作用。而本次研究所運用的五項凝血功能指標,均是由肝膽合成,故當肝臟功能受損時,這時各項指標也會隨機表現(xiàn)出不同變化。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比肝纖維化和未纖維化患者凝血指標,根據(jù)結(jié)果來看,除Fbg無差異,其余指標均存在明顯差異。另通過對四項存在差異的指標進行回歸分析,纖維化病變的預測值達到了94.1%,由此可知,在慢乙肝肝纖維化的診斷中,通過運用凝血指標進行檢測,能夠較為準確地掌握患者的纖維化病變情況,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科學的依據(jù)。
[1]劉君,陳娜.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2,9(3):320,325.
[2]尹勝杰,霍娜,徐京杭,等.非侵入性肝纖維化診斷模型對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肝纖維化的診斷價值[J].北京醫(yī)學,2010,32(6): 417-420.
R446
B
1009-6019(2014)10-01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