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豫華 周紅艷 周 衛(wèi) 王艷蕾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保溫護理措施預防手術患者低體溫的效果評價
周豫華 周紅艷 周 衛(wèi) 王艷蕾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目的 降低手術患者低體溫的發(fā)生率。方法 將160例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常規(guī)護理組和干預護理組各80例。常規(guī)護理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干預護理組采用術前、術中、術后給予護理干預,實施預防手術患者低體溫護理措施。結果 常規(guī)組患者術后均處于低溫狀態(tài),干預組患者雖有部分處于低溫狀態(tài),但復溫較快,20 min即可恢復正常體溫,而常規(guī)組患者需60 min才能恢復到正常范圍。結論 降低低體溫的發(fā)生率和盡早恢復體溫正常,利于保持正常生命特征,縮短患者住院時間
手術;低體溫;保溫護理;保暖;復溫治療
體溫在36 ℃以下稱為低體溫,多發(fā)生于手術、麻醉中。由于麻醉因素[1],手術室內的室溫環(huán)境、手術中開放體腔、大量冷鹽水反復沖洗腹腔及術中快速輸注液體、使用溫度過低的消毒液,均能使患者散熱增加。文獻報道,全麻手術超過3 h,一般手術超過2 h,容易出現(xiàn)術中低體溫.患者中心體溫降低0.5~1.0 ℃,就會出現(xiàn)寒顫[2]。寒戰(zhàn)使患者耗氧量增加4倍,心率、血壓出現(xiàn)相應變化,并導致并發(fā)癥發(fā)生[3]。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160例低體溫患者,男95例,女65例,年齡25~85(55.25±0.23)歲。硬膜外阻滯麻醉52例,全麻插管108例。其中食管癌根治術30例,胃次全切術27例,膽總管探查取石術25例,前列腺電切術20例,剖宮產術20例,婦科腔鏡術38例。本組均為擇期手術患者,術前30 min肌內注射魯米那0.1 g,阿托品0.5 mg。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常規(guī)護理組和干預護理組各8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guī)護理組
按常規(guī)護理程序進行護理。術前1 d,巡回護士進行術前訪視,手術當日,術前30 min調節(jié)室溫22~24 ℃?;颊呷胧中g間后脫去病員服,小棉被遮蓋患者,盡量減少暴露部位。術中靜脈輸液、沖洗液溫度均為室溫溫度,未采取加溫措施;術后回病房,采用自然復溫方法,即常規(guī)加蓋棉被。
1.2.2 干預護理組
對患者術前、術中、術后3個階段實施護理干預,即術前心理護理,術中保溫護理,術后有效的復溫護理:①術前患者由于精神緊張、恐懼使血流重新分布,周圍血管收縮痙攣,影響心血管和微循環(huán)[4]術中極易導致低體溫。術前1 d訪視,巡回護士除進行常規(guī)隨訪內容外,觀察患者并與患者進行語言技巧溝通,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有效消除患者害怕疼痛、出血、環(huán)境陌生、麻醉意外等心理因素,以輕松愉快的心情配合手術顯得尤為重要。②術中,隨時調節(jié)室溫,維持室溫在22~24 ℃,室內濕度40%~60%,減少患者的蒸發(fā)散熱?;颊呷胧中g間脫去病員服后,及時為患者加蓋棉被,棉披肩、腳套及時遮蓋患者頸、肩、上胸、四肢等非手術區(qū)。麻醉后固定手術體位,暖水袋加套放于患者腋窩、腘窩、足底等部位對患者保暖。術中使用恒溫加熱器、溫箱或血液制品加溫器,對輸入體內的液體和血制品加溫至37 ℃,防止體溫下降;通過通氣面罩給患者吸入42~46 ℃濕潤的氧氣。體腔沖洗時,使用溫箱將沖洗液加溫至37 ℃左右,避免體內過多熱量散失,也可防止術中體溫下降。巡回護士隨時觀察手術進展動態(tài),注意蓋被、棉披肩等保暖物,是否移位、滑脫,保持暖水袋溫度,對患者術中四肢皮溫變化心中有數(shù),進行四肢末端有效揉搓,使其感覺微熱,促進四肢血液循環(huán)。③檢測T、P、BP、R、SpO2完善各項記錄,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并及時提醒術者和麻醉師注意排除其他疾病。④提前30 min通知病房,備好床單位和保溫準備,如開啟電熱毯等,加溫蓋被和移動床。術畢及時放平患者,觀察全身狀況,加蓋棉被。搬動中連同棉被一起移動,途中注意保暖。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不同時間體溫恢復情況:患者回病房后,即將多功能監(jiān)護儀的測量導線探頭插入直腸內距肛門4 cm左右,觀察即刻體溫,以后每20 min觀察記錄1次,直至體溫恢復正常。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重復測量的方法分析,檢測水準α=0.05。
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回病房不同時間肛溫比較表( ℃,)
表1 兩組術后回病房不同時間肛溫比較表( ℃,)
注:兩組比較,干預組效應P<0.05
組別 例數(shù) 0 min 20 min 40 min 60 min 80 min常規(guī)組 80 35.15±0.4235.36±0.3535.51±0.5136.63±0.6236.66±0.36干預組 80 35.69±0.4636.49±0.4236.59±0.4436.83±0.4837.04±0.42
常規(guī)組患者術后均處于低溫狀態(tài),干預組患者雖有部分處于低溫狀態(tài),但復溫較快,20 min即可恢復正常體溫,而常規(guī)組患者需60 min才能恢復到正常范圍。
手術后低體溫使患者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豎毛肌收縮。清醒患者產生不適和疼痛感覺,并增加躁動和焦慮程度。部分患者出現(xiàn)寒戰(zhàn),寒戰(zhàn)時肌肉收縮牽拉切口,引起術后疼痛,還可升高眼壓和顱內壓,尤其是產婦。低體溫使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心率增快、外周阻力增加、血液回流緩慢、凝血機制紊亂、減少皮膚血流和氧供、抑制組織對氧的攝取。由于90%的代謝產熱量是通過皮膚表面散失的,術中使用加蓋棉被、棉披肩等保暖物是減少皮膚熱量散失最簡易的方法;使用加溫37 ℃的靜脈液體、血制品、灌注液可助于保持正常體溫,及時復溫并保暖,可使術后患者體溫盡早恢復到正常范圍,迅速緩解患者的寒戰(zhàn)、躁動癥狀,增加患者的舒適感。同時,復溫的同時,有利于保持其他的生命特征如心率、心律、呼吸、血壓的平穩(wěn),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得到恢復,機體的凝血機制得到改善,切口敷料滲血滲液相繼停止,降低切口感染率,促進傷口愈合。圍手術實施保溫護理的效果顯示,干預護理組術中低體溫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常規(guī)護理組(P<0.05)。
[1] 張淑月,朱君宇.術中低體溫對患者麻醉恢復期的影響及護理干預[J].中華護理學雜志, 2003,38(3):176-178.
[2] 朱丹,周力.手術室護理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154.
[3] 劉俊杰,趙俊.現(xiàn)代麻醉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1082-1083.
[4] 黃連玉.阿托品對剖宮產術后寒戰(zhàn)反應效果探討[J].使用護理學,1992,8(4):18.
R473.6
:B
:1671-8194(2014)06-0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