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偉
新課程改革提出:我國中小學課程要從課堂、教材、知識、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那么,要實現(xiàn)這一功能的轉變,我們認為可以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切入進行研究。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性學習習慣的經(jīng)驗很值得借鑒。
開放性的學習并不是說語文課都不在教室里上,而是指充作教學資源的信息不僅僅是來源于教室,來源于教師,來源于課本,學生的視角不再是局限在課堂這個狹小的圈子里,而是放置在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充分開發(fā)學校、家庭及社會對學生發(fā)展有益的歷史教育資源。本文結合筆者近些年的教學積累,對開放性學習的幾種類型的歸納如下:
第一、故事式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自覺學習的強大的內(nèi)驅力。同學們對文學典故都感興趣,也都能說出幾個文學故事,所以故事式學習很受學生的歡迎。這種學習主要有三種類型:
1.直接講述文學小故事
如讓學生收集某一主題的成語故事、文學掌故,先分小組講述故事,然后每小組推薦一人給全班講述,評出全班的最佳故事手。
2.故事擂臺賽
先由一位同學毛遂自薦當擂主,其它同學向他發(fā)問,如講一個文學故事,請他對出相關的成語,或說一個成語,請他說出相關的作家、作品等,定時完成,決出最后的冠軍。
3.編寫文學小故事
要求同學們搜集文學故事素材,編寫文學故事提綱,再寫成完整的故事??梢栽谌嘟涣髟u比,也可以在學習園地上張貼評比。故事式學習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筆頭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第二、辯論式學習
辯論式學習就是全體學生圍繞同一辯題,自主選擇觀點,形成正反兩方,運用一定的史實來說明自己對某一歷史事件或人物的見解,并力求駁倒對方的論點,它包括課前準備和課堂實施兩部分,例如:在學習《將相和》一課時,我們組織學生圍繞“藺相如以‘璧上有點小毛病為由,把已獻給秦王的和氏璧要回來,這是不是騙?”這個論題,展開了辯論。學生分成了兩大派,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學生對藺相如這個人物又有了更高的認識,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們可以自由選擇加入正方或反方,進行自由辯論,最后無論那方勝出都無關緊要,重要地在于辯論的過程。辯論式學習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批判性、邏輯性、創(chuàng)造性,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是展示學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質的主要途徑。
第三、“導游”式學習
很多學生都有旅游的經(jīng)歷,對充當領隊的導游先生或小姐都充滿了羨慕和敬佩之情。那么在課堂上讓學生來充當導游,引導學生學習文學知識,并向學生介紹作家、作品知識,對學生和導游者來說無疑的都具有較大的吸引力,更何況是同學式的導游,大家更愿意合作、交流,搶答發(fā)問更加積極。這種學習方法我也稱之為“小老師”法。充當導游的學生要預先備課,收集資料,還可以布置預習題,教師可以適當?shù)闹笇Щ蛱峁┯嘘P資料,也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去設計、去構思。一些小導游往往會有奇招,如一位同學在帶領大家學習《迷人的張家界》時,借助錄象、地圖象模象樣的導游起來:帶領大家參觀了張家界的美麗風景,并講述了幾個優(yōu)美的故事,這樣同學們對聞名遐邇的張家界風光就有了深刻的認識。
另有是開放性學習的幾個基本原則:1.協(xié)作性原則
在運用以上教學方式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學習能力。通過小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是很好的一種組織形式。小組協(xié)作活動中的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fā)現(xiàn)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它成員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組或全班同學共享。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為了達到小組學習目標,個體之間可以采用對話、商討、爭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充分論證,以期獲得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
實踐顯示,學生在具有良好組織結構的協(xié)作小組中學習,其效果遠遠優(yōu)于傳統(tǒng)的班級組織形式。多個協(xié)作者共同完成某個學習任務,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協(xié)作者之間互相配合、相互幫助、相互促進,或者根據(jù)學習任務的性質進行分工協(xié)作。不同協(xié)作者對任務的理解及其視點不完全一樣,各種觀點之間可以互相補充,從而圓滿完成學習任務。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個人學習的成功與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學習者之間以融洽的關系,以相互合作的態(tài)度,共享信息和資源,共同擔負學習責任,榮辱同當。與個別化學習相比,協(xié)作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高級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有利于學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小組合作學習對于促進學習個體的特性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場所,為學習個體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而豐富的空間。
2.民主性原則
不論何種開放性教學,都應該注意實施過程中的民主性原則,這一點直接關系到開放性教學實施的效果。不僅要求學生個體在相互協(xié)作過程中保持民主,而且教師也應尊重學生,既要成為學生的師,也要努力成為學生值得信賴的友。只有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形成一種自由的、獨立的、主動的探索心態(tài),才能使學生產(chǎn)生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教學中,當學生有精彩的表現(xiàn)時,教師要給予表揚和激勵;當學生回答有錯時,教師更應該給予鼓勵,因為他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敢想、敢說,敢于質疑,積極思考,無所顧忌,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獲得知識,體驗情感,獲得人格的發(fā)展。
總之,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從課堂、教材、知識、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要實現(xiàn)這一功能的轉變,可以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切入進行研究。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性學習習慣的經(jīng)驗很值得借鑒。開放性學習的類型和基本原則很值得深入研究,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是很有意義的。開放性學習強調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過程,關注學生這一過程中獲得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表現(xiàn)。開放性學習變單一、被動、封閉的學習為多樣、自主、開放的學習,是學習方式的重大轉變。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還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nèi)ミM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