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梅
漢代銅鏡區(qū)別于先秦的最重要特征是鏡體厚重,鏡面尺寸也相應(yīng)增大(200毫米以上者已常見),紋飾多樣,銘文盛行,在鑒定中應(yīng)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
一、形狀:以圓形為主,到西漢后期出現(xiàn)了方形、菱花形及鐘形鏡。鏡紐從先秦的弓形、長方形、半環(huán)形變?yōu)橐园肭蛐螢橹?。鏡體遠比先秦的厚重,重量按直徑計200毫米左右的可達2500克。
二、顏色:由于是與銀、錫等合煉,其胎質(zhì)色澤往往“白如銀”,外表則經(jīng)長年氧化及撫摩形成一種深黑中透黃的膜面,所謂“色如深墨”、“色如黝”。而銹蝕則瑩綠可愛,沒有那種輕浮的感覺。
三、紋飾:擺脫了先秦時期的地紋,出現(xiàn)最有代表性的銘文。西漢初期已有以四乳釘或多乳釘分隔布局的圖案;西漢后期則以“規(guī)矩紋”配銘文為主。其他如四靈、神獸、西王母、東王公等神話圖案也大量出現(xiàn)。下面按不同紋飾實例加以說明:
尚方御鏡:這是西漢鏡的典型紋飾。外圈是幾何紋,中層鑄銘文,內(nèi)層為“四靈”紋。此鏡銘文為“尚方御鏡大毋傷,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龍右虎辟不羊,朱雀玄武順陰陽,子孫備?!鄙蟹街笣h官署“尚方令”,這是一個主持制造皇室器物的機構(gòu)。秦時始置,漢沿襲。漢代“尚方”銘文實為銅鏡之“官窯”。尚方兩字在有的漢鏡上寫為“上方”,也對?!氨俨谎颉笔潜懿幌橹?。這類吉祥語是漢代常見的。
上方吉陽鏡:西漢中期鏡,紋飾布局方式與尚方御鏡同,只是內(nèi)圈變?yōu)橐运娜獒敺謪^(qū),上下飾仙人,左右飾瑞獸。銘文為:“上方作鏡佳且好,明而日月世少有,大富貴,宜孫子,大吉陽兮。”“上方”即“尚方令”,“而”字讀“如”音,“陽”同“樣”是通假字,“好”字是反書,這種反書在漢鏡中常見,也是鑒定漢鏡的一個依據(jù)。
十二時辰規(guī)矩紋鏡:這是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的標(biāo)準(zhǔn)紋飾。外部為幾何紋,內(nèi)圈成方形,銘“子丑寅卯……”等十二時辰,中部主圖案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間以四神獸。禽獸圖案用“L”、“T”形雙線圖案分隔。這種“L”、“T”圖案稱規(guī)矩紋,是西漢中期到東漢最流行的圖案,東漢末期就很少制作了。
善銅鏡:是東漢時期的銅鏡。銘文為“漢有善銅出丹陽,和以銀錫清且明,左龍右虎竟”,中間用八個乳釘及規(guī)矩紋將八個神善分開?!吧沏~”是漢代最好的銅,產(chǎn)于丹陽?!稘h書·食貨志》載:“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辈⒆ⅲ好峡翟弧俺嘟?,丹陽銅也”。說明把丹陽銅列為與黃金齊名的貴金屬。“漢有善銅出丹陽”是東漢銅鏡中常見的銘文“竟”就是“鏡”。
龍氏鏡:這是西漢中期到東漢中期民間匠人制的標(biāo)準(zhǔn)紋飾鏡。以幾何圖形圍繞著銘文,銘文為“龍氏作鏡佳且好,明而日月世少有,刻治分導(dǎo)悉皆在,長保二親宜孫子,東王公,西王母,大吉洋矣兮?!饼埵鲜侵歧R人的姓,兩漢民間鏡常把制者姓氏鑄于鏡上,以求信譽。如“馬氏”、“張氏”等。另諸如東王公、西王母的銘文也極普遍。
宜官鏡:在簡單的連弧紋中,鑄上醒目的銘文。內(nèi)層銘文是“君宜長官”,外層銘文是“位至王公”。類似的銘文還有“宜生子”“千秋萬歲”“高官”等,兩漢時期都常見到。
在鑒定古鏡時,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那就是漢代度量衡與現(xiàn)代計量單位的關(guān)系。不少收藏者常用古籍文獻作依據(jù)來鑒定藏品,若用古書上說的尺寸來硬性套用,那么十有八九要把真品斷為贗品。比如宋代的《考古圖》、《宣和博古圖》,明代的《格古要論》,清代的《西清古鑒》等書,所注尺寸有的是漢代建初尺,有的是清代營造尺,都與現(xiàn)在的公尺、市尺不一樣,必須要折算成現(xiàn)在的尺寸。清營造尺的一尺等于310毫米,漢建初尺的一尺只合現(xiàn)在的230毫米左右。這個換算如果被忽略。就會造成很大誤解,這是應(yīng)當(dāng)特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