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平 李荔 崔永華
對中國父母來說,孩子的學習是頭等大事,關系到孩子的前程和命運。但是,有研究顯示—
24%的學生回答對學習不感興趣;
40%的學生認為學習內(nèi)容枯燥乏味;
21%的學生回答不愿意上學。
在一些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有厭學想法的學生比例更高。
厭學的直接后果是被動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成績下降;有的孩子在學習方面得不到樂趣,會采用其他方法彌補生活的空虛,逃學、上網(wǎng)、早戀,甚至結(jié)交社會不良同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這些所造成的損害比厭學本身更嚴重。
本期策劃中,我們邀請專家為您出謀劃策,敬請關注。
小江的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厭學。厭學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是一種對學業(yè)和學習的負性情緒。
小江自幼在大家的眼里是一個聽話、乖巧的孩子,小學時學習成績名列班級前三名,奧數(shù)比賽得過北京市二等獎,媽媽對他期望很高,一直要求他達到年級前三名,高考目標定位在清華、北大。小江性格比較內(nèi)向,有事喜歡悶在心里,和同學交往不多,媽媽為了讓小江“更有出息”,托人讓小江進了一所重點初中。上初中后,小江雖然很努力,但學習成績卻只能“穩(wěn)居下游”,尤其是數(shù)學。為了媽媽的期望,他常常做作業(yè)到晚上12點,不做完就不睡覺。初二下學期,媽媽發(fā)現(xiàn)他學習的勁頭大不如從前,不會的功課不再去鉆研,只要完成老師布置的功課就行,有時甚至抄同學的。晚上坐在電腦前,打開學習的界面,實際上卻在看小說、玩游戲,當聽見門響就馬上作學習狀,家長說他也不吭聲。
在咨詢中,小江告訴我,媽媽整天嘮叨,回憶他小學的輝煌,要求他為自己爭氣考上重點大學,可他一點信心也沒有,大腦好像筑起了一道堤壩,學習內(nèi)容根本進不去。其實他也想好好學習,看見媽媽進來就知道她要說什么,雖然覺得對不起媽媽,但力不從心,他也不知道將來怎么辦,甚至一提學習就頭痛,覺得干什么都沒有意思,每天連學校都不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