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凡為醫(yī)獸者,必須識陰陽,……”出自《元亨療馬集·論馬陰陽運氣者何也》,“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瓣庩枴笔滓娪凇吨芤住は缔o》,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lián)的某些事物和現(xiàn)象對立雙方的概括。中醫(yī)學、中獸醫(yī)學的陰陽,一是代表兩種對立的特定屬性,二是代表兩種對立的運動趨勢和狀態(tài)。
1 陰陽屬性的基本特點
陰陽兩種屬性是從事物中抽象出來的,本質的共性的概念。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1 陰陽的普遍性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現(xiàn)象都可用陰陽來代表它的屬性,概括和闡明它的本質及其變化和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陰陽”這一矛盾的對立和統(tǒng)一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生長、變化和發(fā)展的動力與源泉,動物機體的生命力的來源、強壯、衰老等整個生命過程都是由陰精與陽氣共同作用的結果。
1.2 陰陽的規(guī)律性
自然界中相互關聯(lián)的事物或現(xiàn)象中,具有截然相反的兩種屬性,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這就是事物或現(xiàn)象的陰陽屬性。陰陽的不同屬性,既不能任意規(guī)定,也不能隨便顛倒,它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客觀標準確定的,其標準為:“陽”代表著積極、進取、剛強等特性以及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xiàn)象;“陰”代表著消極、退守、柔弱等特性以及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xiàn)象。在一切事物中凡是具有活動的、光亮的、興奮的、亢進的、強壯的、功能的、溫熱的、無形的、氣體、上、表、外、前、雄等特性均屬于陽,與此相對的沉靜的、晦暗的、抵制的、衰退的、柔弱的、物質的、寒涼的、有形的、品質的、里、下、后、雌等特性的均為陰。
1.3 陰陽的相對性
陰陽屬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相互斗爭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變的,不是固定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它通過與自己的對立面相比較而確定,隨著時間和地點的變更而發(fā)生改變,這是陰陽屬性的相對性。其相對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陰陽可以互相轉化。陰和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完全向相反方向轉化,陽可化陰,陰可化陽。二是,陰陽的無限可分性。自然界任何相互關聯(lián)的事物均可以概括為陰和陽兩類,陰陽是相對的,任何一種事物內部又可分為陰和陽兩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還可以再分陰陽,不斷地一分為二,以至無窮。
2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2.1 陰陽對立
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現(xiàn)象,包括它們的內部,都同時存在著陰陽兩種性質截然相反的兩種屬性,這種對立狀態(tài)是以陰陽相互制約和陰陽相互斗爭而存在的。陰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tǒng)一的,統(tǒng)一是對立的結果,也就是說,對立是兩者之間相反的一面,統(tǒng)一是兩者之間相成的一面。沒有對立就沒有統(tǒng)一,沒有相反也就沒有相成。陰陽兩個方面的相互對立,主要表現(xiàn)于它們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斗爭?!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匪觯骸瓣巹賱t陽病,陽勝則陰病”,就是說明陰陽相互對立的關系。如自然界中的白天和晚上,一年四季中的暑熱和寒冷等都說明陰與陽兩個對立的方面并不是平平穩(wěn)穩(wěn),各不相關地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而是互相聯(lián)系又互相排斥、互相斗爭的,進而推動了事物的發(fā)展變化。
2.2 陰陽互根
陰陽相互依存,是指事物或現(xiàn)象內部對立的陰陽兩種不同屬性,各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離開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沒有陰就無所謂陽,沒有也就無所謂陰。熱為陽,寒為陰,沒有熱就無所謂寒。例如就生理方面來說,功能屬陽,物質屬陰,功能活動要靠物質作基礎;而物質的不斷補充,又要靠功能來完成。陽依存于陰,陰依存于陽,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為存在條件,均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如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就會造成“孤陽不生,獨陰不長”或“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之后果。
2.3 陰陽消長
是指陰陽雙方在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的過程中,不是處于靜止不變的狀態(tài),而是處于“陽長陰消”或“陽消陰長”這種此消彼長的動態(tài)變化。動物機體這種陰陽消長是在一定的范圍內相互交替進行的,沒有突破陰陽協(xié)調的界限,體現(xiàn)了動物機體動態(tài)平衡的一個量變的生理過程。如果“陽長陰消”或“陽消陰長”這種關系超過了一定界限,相對平衡即被打亂,陰陽消長“失調”,使一方消長太過,以致另一方偏盛或偏衰。陰陽偏盛偏衰就是陰陽異常消長病變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
2.4 陰陽轉化
是指陰陽兩個對立方面,不僅相互依存、互相聯(lián)結,當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在一定的條件下,事物必然向著相反的方面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陰與陽不僅是對立統(tǒng)一的,而且包含著量變質變。如果“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過程,那么“陰陽轉化”便是一個質變過程。陰陽轉化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在動物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陰陽的轉化常常表現(xiàn)為在一定條件下表證與里證、寒證與熱證、虛證與實證、陰證與陽證的互相轉化等。
上述四個方面的關系,是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也是陰陽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它們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互為因果。掌握這些內容,有助于陰陽學說在獸醫(yī)學領域中的運用。
3 陰陽學說在中獸醫(yī)中的應用
3.1 用于說明自然界氣候萬物間的變化
自然界天地萬物無時不在運動變化之中,一年之中有寒來暑往的四時更替,春夏屬陽,秋冬屬陰,四時氣候寒熱溫涼的變化正是陰陽之間的消長變化。
3.2 說明動物機體的組織結構
陰陽學說在闡釋動物機體的組織結構時,認為動物機體是一個系統(tǒng)的、完整的有機體,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充滿著陰陽對立的統(tǒng)一體,它的一切組織結構,既是有機聯(lián)系的,又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就動物機體部位來說,上、表、體表、背、四肢外側謂之陽,下、里、體內、腹、四肢內側謂之陰;以組織結構分,皮毛、六腑、前肢和后肢三陽經、氣、津屬陽,筋骨、五臟和前肢后肢三陰經、血、液屬于陰。
3.3 說明動物機體的生理功能
陰陽學說認為動物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由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tǒng)一的相對平衡關系的結果。動物機體的生理活動雖復雜,但都可概括為陰精(物質)與陽氣(功能)的矛盾運動。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精為陽氣活動的物質基礎,陽氣作用于外又是陰精的護衛(wèi),抗病能力正是陽氣作用于外的表現(xiàn),這種物質與機能相互為用的機制就是陰陽相互依存關系在機體生理活動中的表現(xiàn)。“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生理功能的陰陽特點。
3.4 說明動物機體的病理變化
疾病的過程是正邪相搏過程。抗病機能為正氣,致病因素為邪氣,正氣包括陰精(陰)與陽氣(陽)兩部分,病邪有陰邪陽邪之分。邪氣致病為實(陽)正氣不足致病為虛(陰)。說明動物機體內的一切病理變化,也是陰陽矛盾運動的結果。無論外感或內傷病,其病理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不外乎陰陽偏盛或偏衰。
1)陰陽偏盛:即陰盛或陽盛,是屬于邪實之象,是說明陰陽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變。
陽盛則熱,陽盛是病理變化中陽邪亢盛的熱證。“陽盛則熱”是指因陽邪所致的疾病的性質而言;“陽盛則陰病”是指陽盛必然損傷動物機體的正氣(陰液)而言。如暑熱過盛引起熱性病癥,耗傷畜體陰液,致使陰不勝陽,畜體表現(xiàn)一系列熱象,如發(fā)熱、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洪數等。此為實熱之證。
陰盛則寒,陰盛是病理變化中陰邪亢盛的寒證?!瓣幨t寒”是指因陰邪所致疾病的性質而言,“陰盛則陽病”是指陰盛必然損傷動物機體的正氣(陽氣)而言。寒濕偏盛,損傷陽氣,致使陽不盛陰,畜體表現(xiàn)一系列的寒象。如身冷寒顫、耳鼻四肢發(fā)涼、大便稀溏、小便清長、口色淡白、脈象沉遲等。此謂寒實之證。以上兩者,皆為外邪侵犯機體所致,稱之為“邪氣盛”,其證為“實”,由于致病病邪的不同,呈現(xiàn)出陰邪偏盛致病為實寒證,陽邪偏盛致病為實熱證的兩種類型。
2)陰陽偏衰:即陰虛或陽虛,是動物機體內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陰精陽氣化生不足或消耗過度時形成的陰陽虧虛。它屬于陰陽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變。
陽虛則寒,陽虛是動物機體陽氣虛損。根據陰陽動態(tài)平衡的原理,陰或陽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導致另一方相對的偏盛。陽虛不能制約陰,則陰相對的偏盛而出現(xiàn)虛寒證。
陰虛則熱,陰虛是動物機體的陰液不足,而陰液虛不能制陽,可出現(xiàn)陰虛陽亢的虛熱證。
以上兩者,由于外邪侵襲導致正氣虛弱,或由機體本身的陰陽氣血不足所致。這種不足稱之為“正氣虛”或“精氣奪”,其證為虛。
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陰陽俱損 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機體陰陽的任何一方虛損到一定程度,常導致對方的不足。陽虛到一定程度時,因不能化生陰液,而同時出現(xiàn)陰虛的現(xiàn)象以虛寒為主,虛熱居次,稱“陽損及陰”。同理,陰虛達到一定程度時,因不能化生陽氣,而同時出現(xiàn)陽虛的出現(xiàn),以虛熱為主,虛寒居次,稱之為“陰損及陽”?!瓣枔p及陰”或“陰損及陽”,最終導致“陰陽兩虛”,則表現(xiàn)為虛寒虛熱并存,處于暫時均勢的狀態(tài),但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仍存在主次之分。
3)陰陽的轉化:動物機體中的陰陽兩個方面,在相互消長過程中,除了造成陰陽失調出現(xiàn)病理現(xiàn)象外,陰和陽還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靈柩·論疾診尺》“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之記載。
3.5 用于疾病的診斷
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其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因此,診斷疾病皆可用陰、陽來加以概括說明,就可以抓住疾病的本質。
在辯證上,雖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但八綱之中又以陰陽作為總綱來統(tǒng)領寒熱虛實表里,其中表證、熱證、實證屬陽,里陽,寒證、虛證屬陰。臨診時應用四診(望、聞、問、切)所得的許多癥狀,可用陰陽歸納如下:
3.6 用于疾病的治療
1)確定治療原則:陰陽偏盛偏衰是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論治時,瀉其有余,補其不足,調整陰陽,補偏救弊,促使陰平陽秘,恢復陰陽相對平衡,就成為施治的根本原則。
陰陽偏盛的治療原則:陰陽偏盛,即陰或陽的過盛有余,為有余之證。如陽盛則陰病,陽盛則熱而易傷陰液,屬實熱證,治熱以寒,故用“熱者寒之”治則,采用寒涼藥以制其陽。若因陰寒盛而易損傷陽氣者(陰盛則陽病),屬寒實證,治寒以熱,按其“寒者熱之”的治則,用溫熱藥以制其陰。以上均為瀉其有余,治療實證的法則,即“實者瀉之”。在治療陰陽偏盛病證時,若陰或陽偏盛而其相對的一方有偏衰時,則當兼顧其不足,配合以扶陽或益陰之法。
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陰陽偏衰,即陰或陽的虛損不足,或為陰虛,或為陽虛。陰虛如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氣而致陽亢者,屬虛熱證,此時不可用寒涼藥直折其熱,則必須補其陰液,須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素問·至真要大論》王冰注)的治療法則,補陰即所以制陽,用滋陰壯水之法,以抑制陽亢火盛。若因陽氣不足,不能制約陰寒而造成陰寒盛者,屬虛寒證,不可用辛溫發(fā)散藥以散陰寒,則必須補其陽氣,用“益火之源,以消陽翳”又稱益火消陰或扶陽退陰的法則。
2)概括藥物的性能:中藥的性能,是指藥物具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的特性。四氣屬陽、五味屬陰;藥物質輕,具有升浮作用的屬陽,藥物質重,具有沉降作用的屬陰。就四氣五味而言,氣厚者為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陰,味厚者為純陰,味薄者為陰中之陽。
3)指導針灸治?。河冕樉目梢哉{整陰陽以恢復機體陰陽的相對平衡。白針屬陰,火針屬陽;針刺屬陰,灸療屬陽。手法上以瀉為陰,以補為陽。
3.7 用于預防疾病
“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 春灌茵陳,夏灌消黃,秋灌理肺,冬灌茴香”保持畜體的陰陽相對平衡。(編輯:狄慧)
【復習思考題】
1.什么是陰陽、陰陽學說?
2.試述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3.試述陰陽在動物疾病診療上的應用?
本期主講:王成,高級獸醫(yī)師、副教授。兼任西南地區(qū)中獸醫(yī)學會秘書長、中國農業(yè)歷史學會畜牧獸醫(yī)史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
下期內容:向春濤主講 《 生克制化: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