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迎春
我想回家,給母親打電話說我想回家住一段時間,母親問是不是又吵架了,我說沒有,就是想回去,母親語氣冰冷地拒絕:沒事大老遠(yuǎn)的跑回來干啥?
知女莫若母,還是母親了解我,我是和那一位鬧了些不愉快。
掛掉電話,心里對母親十分的生氣,我和母親距離2000公里,我們已經(jīng)一年沒有見過面了,我想回去看看她,她竟然不同意。
以前每次回家去,住上超過了半個月,母親就會收拾行李,催促我回自己家,她說:成了家的人了,可不能一個人吃飽了全家不餓,他一個大男人每天要上班,怎么吃飯呢?我反駁:管好自己的女兒就行了,管他吃什么飯,他有手有腳自己會做。母親不愛聽我這么說,氣得用眼睛瞪我:你怎么就不像我的女兒,我結(jié)婚后沒有在你姥姥家住過一個晚上,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結(jié)了婚的人了,好好過自己的日子,不能在娘家住太久了。
母親心疼姑爺,其實是心疼我,這個道理我明白,要不是我,母親怎么會認(rèn)識他?母親擔(dān)心女兒在娘家住得久了,姑爺不高興,影響小兩口的夫妻感情,她用一名母親的經(jīng)驗教育女兒怎么樣維護(hù)婚姻,我理解她的良苦用心。
剛結(jié)婚那幾年,我和老公經(jīng)常為一點小事吵架,母親知道我脾氣不好,無容人之心,她早早斷了我的后路:吵架后不許回家,自己在家解決,兩口子床頭打架床尾和,要是離家出走,會把小事化大。可憐的我,好幾次吵架過后,有了買張火車票回家的沖動,可想起母親的話來,只好打消了念頭,乖乖在家忍著了,除了回家我實在是無處可去。
有了弟媳之后,我更少回家去,總感覺變了,不是以前我的那個家了。每每發(fā)覺弟媳在父母面前有不孝之舉,我就免不了氣勢洶洶地指責(zé)母親的軟弱,回去住不了幾天,少不了一場家庭戰(zhàn)爭。
妹妹說我這個大姑姐回去了,簡直就是炮筒子回去了,打破了他們原先的平衡生活,煽風(fēng)點火把家里搞得雞犬不寧后,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爛攤子還得父母收拾,她勸我:家里的事少管,父母都能過去,你有什么看不過眼的?
其實,弟媳是個不錯的兒媳婦,稱得上孝順,有時,我對她的不滿,不過是雞蛋里面挑骨頭罷了。我明白,我是深深地嫉妒和失落,不甘心被“踢”出家外。所以,母親也是怕我回家吧。
有家不能回,為了母親的安心,為了兩個家庭的和諧,我還是不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