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平
在我看過的一本書里,作者講過這樣一件事:院內柿子樹結果甚多,摘下幾個眾人分食,極甘甜。這幾日風大,樹葉全掉了,樹枝上僅掛著柿子,好看。有喜鵲登枝,一口一口地啄食。家中小兒要驅趕,我忙攔擋:別這么獨,讓它吃。你這輩子不差這一個柿子,它這輩子頂多吃一個柿子??此袞|西吃,也是種快樂。
一直以來,這作者的話,戲謔的成分多,這一段記敘卻異常真情。細細想來,在這無聲的注視當中,他家小兒一定能感受到這種分享的快樂。
想起年幼時的一件小事。夏天,場上曬著許多小麥。父母要到田里去干活兒,叮囑我在家看場。倒不是防別人偷糧食,主要是怕雞鴨來糟蹋。那時我十二三歲,是個聽話的好孩子。
父母走后,我就坐在場邊的老柳樹下看糧食。來了一群雞,我就奔過去攆;來了一群鴨,我也奔過去攆;甚至一群麻雀從天上落下來,我也不放過,揮舞著竹竿,把它們嚇跑。太陽很毒,我忙得滿頭是汗。有幾個老人坐在柳樹下乘涼,見我這樣奔波,就呵呵地笑。見我又要去攆麻雀,便拽住我的胳膊,朗聲說:只要莊稼收成好,麻雀又能吃多少,讓它們去吃吧,你也歇歇!我就坐在那里看它們吃。麻雀啄了一陣子,就紛紛飛走了,我的心里也很愉快。
如今,我也種了幾畝薄田。秋天,把稻谷收上場,打下來,揚凈曬干,堆在倉庫里。有一天早上,我要去田里干活,看見場面上落著許多秕谷——那是沒有成熟的顆粒,我棄掉不要的,見兒子在場上玩,就叫他掃一掃,弄干凈。他應了,雀躍著尋掃把去了。我干完活兒回來,卻見那些秕谷還在,兒子倒在樹蔭下玩耍。我有些不悅:答應的事怎么做不好!問他,他倒天真地說,不是我懶,我掃的時候,幾只麻雀就在前面搶著吃,就讓它們吃吧,掃掉了怪可惜的。我聽了,不再怪他。摸摸他的頭,對他說,也是!
其實,什么是教育——往大了說,它是一項系統(tǒng)的社會工程;往小了說,不就是這些點點滴滴的累積嗎?小事不小,常常有意外之蘊,教會我們很多。比如說分享,比如說樂觀,比如說同情心。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