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沛霖
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稱“震川先生”的歸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譽。歸有光散文源出司馬遷之《史記》,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風(fēng)格極為樸實,感情十分真切,被譽為“明文第一”的確是名至實歸。
歸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細節(jié)和家庭瑣事,來表現(xiàn)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間的深情。這一類散文,言近旨遠,感情真摯,語言樸素,細節(jié)生動,畫面優(yōu)美。《項脊軒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體現(xiàn)歸有光散文的特點,其中尤其以《項脊軒志》最為感人至深。
在《項脊軒志》中,歸有光通過寫項脊軒這一間破屋修葺前后的不同變化,對項脊軒前后的異樣感情,以及通過對與自己休戚相關(guān)的三個女人的言行等細節(jié)描寫,于細微之處,傳達出了作者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以及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切懷念,真切感人。
一間破屋項脊軒
在作者筆下,自己少年時光讀書用功的書房,即文章的描述對象項脊軒,也就是所謂的舊南閣子,在修葺前后,不僅面貌完全不同,從中更是體現(xiàn)了作者完全不同的感情。在修葺之前,作者描述項脊軒“室僅方丈”,只“可容一人居”,甚至在下雨天想把書桌換個地方也不可能,突出了書房之小?!鞍倌昀衔荨?,這是突出了書房之十分陳舊?!皦m泥滲漉,雨澤下注”,說明了書房不僅陳舊,而且還很破漏?!坝直毕?,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說明書房還很陰暗,是一間連陽光都難照到的破舊小屋。但就在這樣的一間破屋里,歸有光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光。
等到稍為修葺之后,項脊軒這一間破舊小屋,在作者的眼里,就“亦遂增勝”了。不僅如此,作者還借書滿架,偃仰嘯歌,或冥然兀坐,并覺珊珊可愛。因為在讀書人的心目中,有滿架的書籍,有幽靜的環(huán)境,有半墻的明月,有斑駁的桂影,這實在應(yīng)該算得是一個好地方。在這里,作者以人“偃仰嘯歌,冥然兀坐”的自由自在、自得其樂,鳥的“時來啄食,人之不去”的寧靜幽雅,以及“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fēng)移影動,珊珊可愛”的優(yōu)美詩意,表現(xiàn)了自己在修葺項脊軒之后的喜愛之情。
不僅如此,在項脊軒這一間破屋中,最令作者產(chǎn)生感情的,還在于“妻子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xué)書”這些生活細節(jié)。尤其是妻子歸寧之后轉(zhuǎn)述小妹語的卿卿我我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夫妻間的深情厚愛,全都是這間破屋作了見證。
悲喜之情兩重天
就是項脊軒這一間小屋,因為重修,室始洞然,亦遂增勝?!敖钑鴿M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fēng)移影動,珊珊可愛?!边@一段景物描寫之中,傾注了作者多少的深情?字里行間,把作者年輕時項脊軒中讀書生活的怡然自得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足見作者對項脊軒的喜愛之情。
可惜,這樣的喜悅之情太過短暫。同樣是生活在這一間小屋之中,因為“諸父異爨,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作者心中的悲哀之情開始逐一流露出來。對于力爭振興大家庭的作者來說,“諸父異爨”,是何等沉重的打擊。雖然“異爨”這一細節(jié)只表示叔伯的分家,但是對于追求兒孫滿堂的大家庭生活的傳統(tǒng)知識分子來說,所感受到的沉重悲哀之情,非現(xiàn)代人所能感同身受的。更何況“始為籬,已為墻”六個字的陳述之中,叔伯之間的關(guān)系越來越疏遠也是作者心目中無可奈何之痛。
作者心中之痛還不止于此。辜負了祖母闔門、持笏的關(guān)心、疼愛、期待之意,這是作者心中的第二個悲哀。少年喪母,早早失去了慈母之愛以及不得奉養(yǎng)慈母于眼前,這是作者心中的第三個悲哀。雖然夫妻恩愛婚姻美滿,但是中年喪妻,嬌妻西歸,以至于百無聊賴之中,室壞不修,此為作者的第四個悲哀。而作者“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這一細節(jié)描寫之中,更是包含了作者對項脊軒的無限深情。
而“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則更是悲從中來。所謂“人亡物在”“物是人非”也莫過于此了。當(dāng)一切美好盡皆消逝,尤其是破屋尚在,嬌妻早亡,則枇杷樹生長得越高,作者心中的悲哀也就越深。這觸景生情之下人亡物在的感慨,又怎不令作者心境悲涼?
三個至情的女人
在項脊軒中,歸有光的生活中有三個至情的女人,即對自己充滿了關(guān)愛之情的祖母,對自己充滿了慈愛之情的母親,以及與自己恩愛有加的妻子。祖母,母親,妻子,生活中,這三個女人給作者所帶來的或悲或喜之情,也無一不是通過細節(jié)得以充分的體現(xiàn)。
祖母,一個對作者充滿了關(guān)心、疼愛和期待之情的人。祖母到項脊軒中“過余”,“比去,以手闔門”,“頃之,持一象笏至”,對孫子的殷殷期待盡在不言之中。“比去,以手闔門”,祖母輕輕悄悄的動作之中體現(xiàn)不想打擾孫子讀書的關(guān)愛之情;“頃之,持一象笏至”,表達了祖母在“吾家讀書久不效”之后對于作者的深深期待。
母親,一個對兒女充滿了慈愛的人。通過老嫗之口描述的“以指扣門扉”后的“兒寒乎?欲食乎?”的問答,一位慈母的拳拳之心在這一叩一問中表露無遺。
妻子,一個對自己充滿了恩愛之情的女子。“從余問古事”,“憑幾學(xué)書”,“述諸小妹語”,于平平淡淡的話語中,平淡無奇的動作中,滲透著妻子對丈夫無限的羨慕、濃情的蜜意,以及自己為有這樣一位丈夫的驕傲與自豪。
只是,昔日祖母的關(guān)愛,母親的慈愛,妻子的恩愛,這一切到皆隨歲月流逝,獨有項脊軒還在,卻再無人出入了。
一間破屋,兩樣感情,三個女人,這就是《項脊軒志》所給予讀者的全部。而這一切,無不通過最平淡無奇卻又最感情深摯的細節(jié)中得以體現(xiàn)。通過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jié)描寫,歸有光讓破屋、感情、女人三者在文章里建立起自然而然的情感聯(lián)系:破屋的存在,讓自己的讀書生活彌足珍貴;破屋的修葺,讓自己有巨大的快樂;在修葺之后的項脊軒盡情讀書,自己才格外滿足、無比幸福;因為清貧的生活,祖母的關(guān)愛、母親的慈愛、妻子的恩愛,才顯得格外溫暖。因為貧苦的生活,大家庭分離的“諸父異爨”格外悲涼;因為貧苦的生活,三個女人的去世更給自己沉重的感情打擊,讓自己無比悲哀,仿佛失去了整個世界和對為了的全部向往。修葺前后的項脊軒,諸父異爨的大家庭,走近自己又離開塵世的親人,彼此之間的對比、襯托,讓悲喜之情逐層推進,文章最后“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的深深感喟,形成了情緒噴發(fā)的高潮。
妻之“死”與枇杷之“亭亭”,消逝與生長的細節(jié)對比,隱含了兩個典故?!妒勒f新語·言語》謂:“桓公北征,經(jīng)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淚?!扁仔拧犊輼滟x》云:“殷仲文風(fēng)流儒雅,海內(nèi)知名;世異時移,出為東陽太守;常忽忽不樂,顧庭槐而嘆曰:此樹婆娑,生意盡矣?!薄盎复笏抉R聞而嘆曰: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典故流露出的是強烈的生命意識,化用到《項脊軒志》,則是“人亡物在”的無盡悲傷和深深凄楚。況且“人亡”,對亡人的懷念依然。于是情緒中既有昔日疼愛、慈愛、恩愛的溫馨余韻,又有今日孑孓一人的無限痛楚甚至絕望。清人梅曾亮評價此文“借一閣以記三世之遺跡,此神明其法者也”,“此種文字,直接《史記》,歐韓不能掩之”(《評校古文辭類纂》),林紓說“凡文人之有性情者,以文學(xué)感人,真有不能不動者”(《古文辭類纂雜記》),錢基博說“此意境人人所有,此妙筆人人所無,而所以成震川之文,開韓、柳、歐、蘇未辟之境”(明代散文》),并非虛言。在《項脊軒志》中,喜與悲、希望與失落、溫馨與絕望糾纏在一起,無窮無盡,都是因為歸有光出色的細節(jié)描寫,讓每一處細節(jié)都蘊含著無限的情緒。
作者單位:浙江余姚市第七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