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超
摘 要:闡述了小學英語教學中故事教學的心理學基礎與教育學意義及選擇故事的三要素,在此基礎上對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故事教學設計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故事;小學英語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030-01
國內外教學研究證明,利用故事的形式對兒童進行外語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方法。英國的安德魯·萊特(Andrew.Wright)在匈牙利用故事教授英語獲得大的巨大成功,并對教師進行培訓.使兒童們受益匪淺,我國一些地區(qū)也有將故事運用于兒童英語教學的嘗試,但運用的力度仍嫌不足,故事教學的價值遠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和開發(fā),我國學者張志遠、離云智(2012)、王薔(2013)等對此也有很好的探索與研究。
一、故事教學的心理學基礎與教育學意義
研究表明,故事對兒童有強烈的吸引力,如果善加利用,就會成為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式,而且這種學習是兒童自發(fā)主動的學習。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方面,認知好奇心是兒童喜愛故事的原始驅動力,它表現(xiàn)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為,要滿足孩子認知方面的好奇心,我們必須尋找一種有效的途徑。故事的特點決定了它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
故事創(chuàng)造的虛擬世界沖破了平淡而狹隘的現(xiàn)實世界的束縛.跨越時空之界限,為兒童的想像與思維拓展了空間,創(chuàng)造了機會,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體驗,促進了其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故事教學能很好地解決兒童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問題。兒童的學習主要是由好奇心與興趣誘發(fā)的,兒童的形象思維與創(chuàng)造性聯(lián)想在故事中得到充分的調動與激發(fā)。故事還能提高理想的語言輸入。故事能為兒童提供真實、自然、豐富的語言輸人,有助于兒童習得語言。故事教學更有利于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yǎng)。兒童以聆聽或閱讀的方式來獲得故事的內容,從而訓練了聽讀等的技能。
二、故事選擇的三要素
運用故事教學時,教師首先面臨的問題是選擇什么樣的故事?就這個問題,萊特(Andrew Wright)是這樣看的:“Choose a story:Which will engage the children within the first few lines:Which you like;Which you feel is appropriate;Which offers the children a rich experience of language;Which does not have long descriptive passages;Which is right for the occasion and in its relation with others;Which you feel you tell well.”就小學英語教學而言,在選擇故事時,教師需要考慮以下三個因素:(1)故事的可讀(聽)性;(2)教學主題是否適當;(3)學生的年齡層次。根據(jù)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和克拉申關于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輸人假設,兒童是通過理解略高于其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輸入進行習得的。因此故事語言的難易程度應控制在兒童的語言水平之內,又要包含新的語言知識。此外,圖片和體態(tài)語言也是幫助兒童聽懂有一定語言難度的故事的有效手段之一,應選擇邏輯清晰、內容淺顯有趣的故事。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故事內容的復雜性應是成梯度上升的,且不宜太長,因為聽故事是一個緊張興奮的過程,兒童所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限,太長的故事會使他們疲倦,失去閱讀的興趣。
教學主題是教師選擇故事的一個重要依據(jù)。教師應根據(jù)本單元的教學主題選擇相關的故事,這樣既能降低故事的難度,又能擴大兒童的知識面。
年齡是選擇故事時要考慮的因素。對于低年級學生,宜選擇重復率高(詞、句、段落的重復),且朗朗上口的故事。對于高年級學生,可選擇內容更加豐富,詞匯和句型結構稍微復雜一點的故事.這樣既讓他們感覺到挑戰(zhàn)性,又會讓其產生滿足感的故事,這樣既讓他們感覺到挑戰(zhàn)性,又會讓其產生滿足感。
三、故事教學設計研究
活動的設計是故事教學的關鍵。語言教學環(huán)境下的“講故事”,不同于作為娛樂消遣的“講故事”。后者的目的是“樂”,除了聽或讀以外,一般沒有其他輔助活動;而前者可以是“寓教于樂”,“教”才是目的,圍繞故事所展開的各項活動是達成“教”這一目的的途徑。
1、準備活動。準備階段的活動一般在呈現(xiàn)故事內容前進行,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清除影響兒童理解故事內容的關鍵詞和句;二是讓兒童對故事的內容有一個大致了解。教師對故事梗概的介紹可根據(jù)具體情況決定是用英漢雙語介紹,還是只用英語并輔助利用圖畫和身勢語言來介紹。 2、在講故事的活動中,教師還可以沒計出如下活動:在兒童聽故事時,教師向他們出示相關的教學卡片,幫助他們理解。兒童通過畫面猜測故事大意;將打亂順序的圖片按自己的理解重新排序;結合故事的關鍵詞猜測故事內容等。富有新意、手腦并用的活動更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比如,邊聽邊做出相應的動作;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找出相應的圖畫,或拼圖;根據(jù)動作或描述來判斷人物等。講故事時教師身體語言的運用可增強故事的感染力,提高故事的可理解度。
3、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表達活動。例如,讓兒童根據(jù)圖畫復述故事,或簡單描述人物或事物;為降低活動的難度,激活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當兒童試圖復述故事時,教師可以給一些小小的提示。這些活動盡量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
參考文獻
[1] 肖峰: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之故事教學法案例研究[J].海外英語,2014,(01)23.
[2] 關美蘭: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故事教學法的運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20),05.
[3] 郭曉玲: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性研究[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