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官場上,秘書的功能主要是佐治官員,它與官員相生相伴。從歷史流變來看,秘書誕生于民國現(xiàn)代行政機構的產(chǎn)生,與古代幕僚一脈相承。師爺,是對舊時官署幕友的尊稱與俗稱。 “紹興師爺”即是明末清初以來的一個重要的秘書群體,清代以降,戲曲、小說里常有“師爺”的形象,連文學大家魯迅都被論敵罵為“紹興師爺”可見其 “深入人心”。他們身處權力中心,雖非官非吏,卻左右著權力的運作起伏,形成了特色的中國式官場生態(tài)文化;雖為權力場中的小角色,卻與官員榮辱與共,機遇抵達,也便扶搖直上,若主官仕途已盡,依附性的師爺往往落得任官處理,或被棄或頂污名或替罪。
相生相伴:為官員的左膀右臂
官員尊師爺為賓友,師爺稱幕主為東家
師爺由幕主私人聘請,與幕主亦師亦友主仆相從。幕主尊師爺為賓、為友,師爺稱幕主為東翁、東家。師爺為幕主出謀劃策,參與機要;起草文稿,代擬奏疏;處理案卷,裁行批復;奉命出使,聯(lián)絡官場等。他們是幕主的親信、智囊、私人助理,幕主將他們倚為左右手,委以重任,不可或離。一句話,為官一方,離不開師爺相伴左右。
特殊的官場體制決定了官員離不開師爺
文官制度下,八股出身并無多少管理經(jīng)驗的新任官員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必得倚重師爺?shù)牟胖?。由明入清,特別是清代已初步形成了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法律體系,從順治到同治的200多年間,已成文的律法已有1800多條,一般科舉出身的官員沒有經(jīng)過專門學習是根本無法掌握的,而且,審案還需要專門的刑偵、解剖等知識,這讓這些科考入仕的文人更是一竅不通。
但是,司法審判偏偏又是朝廷考察地方官政績的頭等大事,他們不得不延聘精通此道的刑名師爺來協(xié)助處理。刑名師爺于是也就成了各級官衙操縱生殺大權的關鍵人物。位列其次的是錢谷師爺;這是因為財稅也是考量一個地方官員政績的重要方面,所以錢谷師爺手中也操控著官員的去留和升遷,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高級師爺由于包辦事務更重要,因而威風得很。當年左宗棠給駱秉章做師爺時,所有軍政大事皆由他一手專斷。晚清大學問家樊樊山的父親身為正二品總兵,只因得罪了左師爺,左師爺一句話,總兵大人的烏紗帽就丟了。包辦文案的夫子一支筆,往往又毒又狠。一字之差,可以陷人于獄,也可以解人罪過。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李鴻章在曾國藩幕內(nèi),在與太平軍打仗的奏折中,將“屢戰(zhàn)屢敗”改為“屢敗屢戰(zhàn)”,一字之差,在戰(zhàn)敗之余,精神和氣韻完全不同,使東家轉(zhuǎn)危為安,成為師爺?shù)慕茏?,流傳至今猶稱美談。
無幕不成衙
清代流行這樣一句諺語:“無幕不成衙?!边@里的“幕”就是指幕友、幕賓,即俗稱的師爺,“衙”就是衙門,這里是指地方衙門。意思是說,一個地方衙門如果沒有幕友,也就不成其為衙門。清人李伯元所著小說《文明小史》第三十回寫道:“什么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門,無論大小,總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錢谷老夫子?!?/p>
清代是師爺?shù)娜r代,也是師爺活動的主要時代。清代地方主管官吏,上自總督、巡撫,下至知州、知縣,一般都要聘請若干位師爺幫助自己處理政務。以州縣而論,清代全國共有1500多個州縣,絕大多數(shù)州縣都聘有師爺。每一州縣的師爺多則十數(shù)人,少則二三人,合計全國州縣師爺不下萬人。
費正清(美國學者)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的說法是:“隨著官員在省級或地方一級職責的加重,幕友的規(guī)模和人數(shù)也跟著增加。到18世紀末,這些助手的總?cè)藬?shù)估計已達7500人。雖然沒有可靠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數(shù)字,但可以假定他們的人數(shù)在19世紀繼續(xù)有所增長?!?/p>
當師爺是門技術活
一般師爺至少須讀3年“幕學”,并須具有擬訂策略的能力、提供計謀的機心與撰擬官方文字的功底。師爺按其職能可以分為折奏師爺、刑名師爺、書啟師爺、征比師爺和掛號師爺?shù)阮悾渲幸哉圩鄮煚敽托堂麕煚攲δ恢鞯纳?、榮辱干系最大。
折奏師爺主要負責起草奏疏,奏疏要求內(nèi)容通情達理,文筆譎皇典。折奏師爺務必熟讀詩、經(jīng)、史,博通政制民情,了解山川輿地;參與戎幕者尚須精研兵法,為此才能為幕主設謀獻策,佐理軍政要務。
刑名師爺專理刑事、民事案件。清自順治入關統(tǒng)治中原,各類法律條文、案件判例累積無數(shù),如未經(jīng)名師指點和專門鉆研,便無法按照律例審理刑事、民事案件;錢谷師爺專門辦理財政、稅務事務,清代地方主官的任卸,都須辦理接收移交,制造四柱清冊,盤查核實賬目,不僅手續(xù)繁復,且多陳規(guī)陋習。書啟師爺主要負責撰寫官方文書處理信函等,相當于秘書文書之職,待遇亦較其他師爺為低。征比師爺主要負責稽查與考征田賦,與錢谷師爺職能相近。掛號師爺主要負責批牘,即代理主官批答文件,其地位因主官是否倚重而異,若主官放權,即可廣泛過問各類行政時務,有時還可承擔刑名、錢谷師爺部分工作,地位倍見不凡,否則,僅負責來往信件、公文登記及制作表冊等日常事務,無足輕重。
權益連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代官出治也替官頂罪
在集權制的行政體系下,各級府衙都是“長官負責制”,但長官不可能一人完成所有的繁冗公務,必然就需要一批人“佐官以治”乃至“代官出治”。師爺本身雖然不是官,但是所辦的都是重要的官府公事。他們手中掌握了相當一部分官府的實際權力,雖說是佐官以治,實際卻在很大程度上是代官出治。如果主官睜只眼閉只眼,這些人則利用其手中的權力,可以辦到任何想辦到的事,刀筆吏殺人于無形,在古代官場并不鮮見,而一旦政治氣候轉(zhuǎn)變,依傍官員而生的師爺,往往最先倒霉。
明清官場上的師爺成幫派勢力:書吏紹興幫
師爺雖非幕府職官,但各級軍政主官每每受其制約,多有左右主官之力。在師爺這個職業(yè)中,人數(shù)最多,影響最大的莫過于紹興師爺。
明萬歷年間曾任禮部尚書的紹興府山陰人朱賡首開延聘紹興同鄉(xiāng)為書吏的先例,他利用職權聘用許多紹興籍書吏,這些書吏互相牽引,互為黨援,形成了“書吏紹興幫”,隨后,此風便逐漸興盛于全國各地官衙,到了清代便達到了“無紹不成衙”的程度。明代小說《醒世恒言》里也說紹興人把當書吏作為一項生意來做,常常采用“飛過?!钡霓k法來積累選官資格,以至于天下衙官一大半出自紹興。endprint
清代,紹興師爺遍布各地衙門,主管文案,執(zhí)掌折奏、刑名、錢谷、書啟、掛號、征比等上系國計、下關民生的大事。他們縱橫上下,盤根錯節(jié),利用親朋、師生或同鄉(xiāng)、同職等關系,構織成網(wǎng),互通聲氣,不僅控制地方性所有公共事務,而且把持部分督撫州縣職權。為此,各地紳士、商人,各級行政官吏等紛紛向紹興師爺靠攏,以維護自身利益。
二號人物,
一號首長也忌憚三分
在官場上,師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他們非官非吏,不占政府的編制和財政支出,是一支編外隊伍,卻又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幫派勢力;他們雖然沒有明確的官職,卻是各級官衙中的二號人物。
這些特殊性決定了師爺必須具備一些特殊的生存智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人際關系中的分寸感,在和上級官員、下級衙役、同鄉(xiāng)師爺、地方財富階層的交往中不斷權衡,不斷尋求權力空間,他們堪稱是方法論的高手。而在所有這些人際關系中,最敏感的是師爺和官員之間的關系。
一般來說,師爺和官員是“亦師亦友”的關系,然而,八股出身并無多少管理經(jīng)驗的新任官員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必得倚重師爺?shù)牟胖?,必須對師爺有所忌憚。因此,當時官員設宴,師爺不到場不準舉筷子就成了一種習俗,以至于每逢年節(jié)總是官員先上師爺居室拜年,師爺隨后予以回禮。
可弄權,刀筆殺人于無形
漢景帝時有人誣告周亞夫謀反,周亞夫辯解他買的兵器是“葬器”,是為了陪葬之用,吏簿則說:“你即使不在地上反,也會在地下反?!贝艘话?,堪稱歷史上幕僚弄權的典型。
又據(jù)《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大將軍衛(wèi)青對長史下了一道命令,催促李廣到幕府去回答軍隊迷失道路之事。李廣到幕府后,對他的手下人說:“我今年六十多歲了,終究是不能再次面對刀筆之吏?!庇谑且蹲载???梢娎顝V對幕府刀筆吏的厲害深為知曉。這種刀筆吏手法,在后代師爺故事中屢見不鮮。
據(jù)說楊乃武與小白菜這樁歷史冤案就是一位何姓師爺搗的鬼。
可替罪,吏治腐敗犧牲品
從法制的角度來看,各級官員私人聘請“師爺”來辦理公務的習慣性“體制”實在是名不正言不順。 師爺?shù)膯⒂没驈U黜,一般須經(jīng)同僚推薦,有的跟隨府尹、縣令一起赴任或離任,他們仰人鼻息,看別人眼色行事,謹小慎微,不少人過著比較清苦的生活。遺存的不少《移交清單》說明,凡進出衙門,借用錢財,都必須立出清單移交。
當嘉道年間腐敗風氣盛行后,師爺群體也迅速走向腐敗,推波助瀾,使吏治迅速惡化。師爺?shù)乃刭|(zhì)如此低落,自然不會得到積極的社會評價,道光以后的文人提到幕友,往往都要加一個“劣”字,以“劣幕”稱之。并且有很多思想家開始激烈抨擊師爺佐治,試圖開革除這一固習的藥方。
清末對師爺“體制”的種種批評,終于導致了這種奇特慣例的終止。而其終結(jié)者就是洋務運動的著名首領張之洞。張之洞出任湖廣總督后,廢除原來聘請刑名、錢谷、文案等幕友的習慣,有關公務的一律都轉(zhuǎn)變?yōu)檎焦賳T。這一改革影響了省、道、府、州、縣各級衙門,都紛紛改設專門的刑名“科長”,使用政府經(jīng)費聘請官員。“各省效之,紹興師爺之生計,張之洞乃一掃而空”。
師爺出身的權臣何其多
從仰人鼻息到權傾朝野
師爺作為統(tǒng)治階級認可的一種參政行為,其實真正升上正統(tǒng)命官的機會并不會,尤其是州縣一級的師爺,但省以上的辦理軍務、賑災、漕運等位置的師爺,相對就比較容易晉升。從幕僚轉(zhuǎn)而為一代權臣的,在晚晴官場非常之多,較為出名的如趙翼、戴震、章學誠、劉蓉、林則徐等,特別是晚清重臣——左宗棠和李鴻章,此二人均出身幕僚,叱咤風云權重一時,對中國近代史有深遠的影響。
左宗棠的升遷起點:給巡撫當了6年師爺
在封建時代,讀書人的正統(tǒng)出路只有一條——科舉仕途。十年寒窗苦,為的就是金榜題名,而一旦高中,不但是一件極大光宗耀祖,面上有光之事,個人的命運也會從此改變。
但是,天下千千萬萬讀書人,最終可以題名高中,派官任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所以,那些考不上功名的人就不得不尋求另外一條出路,師爺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當了師爺,也就變相進入到了官場,之后再伺機而動,總比寒窗苦讀要舒服一些。
左宗棠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他考中舉人后一直未能走上仕途,最后被胡林翼推薦成為湖南巡撫張亮基的師爺掌管軍事籌劃,施展才華,實際上總攬了大權,雖無巡撫之名,卻執(zhí)行巡撫的職權,時間長達六年之久,自此飛黃騰達,成為清朝的重臣。
李鴻章當了10年幕僚
李鴻章少年高第,24歲成為當時安徽省最年輕的進士。后來進入曾國藩幕府,在公牘行文上又錘煉得爐火純青。在曾國藩幕,李鴻章辦理行文、批閱公文,起草書牘、奏章。曾國藩最負盛名的“天下第一折”《參翁同書片》,即出自李鴻章之手。在好幾份草稿中,曾國藩選中李鴻章那份只有600字的一稿,歷數(shù)翁同書罪狀,字字千鈞,句句見血,成功扳倒翁同書,朝廷判其“擬斬監(jiān)候”。曾國藩稱贊李鴻章:“……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于藍,亦未可知。”
太平軍在丟掉安慶城后,轉(zhuǎn)而集中兵力攻打浙江,兵鋒直逼上海。上海不僅是清廷的金庫,也是湘軍餉銀的一個主要供應站,曾國藩自然不愿意太平軍將它搶去。李鴻章向曾國藩主動請纓,回安徽招募勇丁,組建淮軍。李鴻章的淮軍不僅為朝廷保守上海收復蘇南立了大功,也讓他成為晚清政壇的新興人物。
曾國藩是個很有頭腦的政治人物,他在事功活動中,十分注重“替手”物色和培養(yǎng)。當選定李鴻章招募淮軍又保舉他為江蘇巡撫的時候,曾國藩顯然是把李當做他理想中的接班人來看待。在曾國藩去世后,李執(zhí)掌晚清軍事、外交大權三十年,這一切都離不開他在曾國藩身邊當了10年幕僚的歷練,以及曾國藩這樣一位朝中重臣的提拔與舉薦。(資料來源:王元濤《師爺稱謂演變及幕僚制度試論》,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一期;王彪、李敏《明清時期的秘書群體——紹興師爺》;余家駒《官場中的邊緣人:師爺》,《百科知識》2009年第08期,等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