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軍
六味五靈片聯(lián)合替比夫定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療效觀察
劉方軍
目的觀察六味五靈片聯(lián)合替比夫定(LdT)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療效。方法將127例HBeAg陽性CHB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9例和對照組58例。治療組口服六味五靈片和LdT,對照組口服甘草酸二胺膠囊和LdT,療程均為24周。結果在治療24周后,治療組患者血清ALT、AST和TBIL分別為28.9±16.8 U/L、23.8±15.9 U/L和29.8±12.7 μmol/L,顯著低于對照組(43.1±18.0)U/L、(46.1±17.4)U/L和(35.5±16.8)μmol/L,P<0.05);治療組HBV DNA陰轉(zhuǎn)率為89.9%,顯著高于對照組(74.1%,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六味五靈片聯(lián)合LdT能夠明顯改善HBeAg陽性CHB患者的肝功能,促使HBV DNA和HBeAg轉(zhuǎn)陰。
慢性乙型肝炎;HBeAg陽性;替比夫定;六味五靈片;聯(lián)合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我國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由于CHB患者病情往往遷延不愈,20%至25%可發(fā)展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細胞癌[1]。隨著核苷類抗病毒藥物的應用,可以抑制HBV DNA復制,使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仍有一些患者的病情會繼續(xù)發(fā)展。因此,保肝抗炎的中藥應運而生,其中六味五靈片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我院應用六味五靈片聯(lián)合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治療69例HBeAg陽性CHB患者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資料選擇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門診診斷的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7例,男性76例,女性51例,年齡21歲~68歲,平均年齡37.2歲。所有病例血清ALT和AST均升高至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HBsAg和HBeAg陽性,HBV DNA大于或等于1×105IU/ml。診斷均符合2010年修訂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的標準。排除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將127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9例和對照組58例。兩組患者臨床表現(xiàn)、血生化指標及病毒定量水平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治療組患者口服LdT(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600mg,1次/d,六味五靈片(山東世博金都藥業(yè)有限公司)2.0g,3次/d;對照組患者口服LdT和甘草酸二胺膠囊(甘利欣,江蘇正大天晴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50mg,1次/d。兩組治療觀察24周。
1.3 檢測方法采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檢測肝腎功能;采用美國ABI7000熒光定量PCR儀檢測HBV DNA(試劑盒購自深圳市匹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檢測靈敏度<500copies/ml);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標記物(上??迫A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12.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的比較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生化指標(±s)變化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生化指標(±s)變化的比較
①P<0.01
例數(shù)ALT(U/L)AST(U/L)TBIL(μmol/L)治療組治療前69207.7±107.6142.4±52.776.4±32.5治療后6928.9±16.8①23.8±15.9①29.8±12.7①對照組治療前58199.6±101.2130.1±69.680.6±35.1治療后5843.1±18.046.1±17.435.5±16.8
2.2兩組患者治療后HBVDNA和HBeAg陰轉(zhuǎn)率的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HBV DNA和HBeAg陰轉(zhuǎn)率(%)的比較
2.3 不良反應治療組5例和對照組4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血清CK升高,呈一過性,均未影響治療。
HBV感染后機體對病毒的免疫應答而導致肝細胞損害,進而肝臟纖維組織形成和降解失去平衡,形成肝纖維化[3]。HBV復制是引起肝臟炎癥的重要原因,也是導致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根本原因,因此抗病毒治療是關鍵,但最大限度的抑制肝臟炎癥、修復肝細胞對于抑制病情進展也同樣重要。目前,我國對于CHB主要采取抗病毒治療、免疫調(diào)節(jié)、抗纖維化治療及綜合治療。本研究中所用的LdT屬于胸腺嘧啶核苷類藥物,在體內(nèi)經(jīng)磷酸激酶作用形成具有活性的三磷酸化合物,在細胞內(nèi)作用t1/2為15h,抗HBV活性強。多項臨床研究[4-5]結果表明LdT對HBeAg陽性和HBeAg陰性的CHB均能明顯抑制HBV DNA,改善肝功能生化指標和肝組織學改變。此外,張玲霞等發(fā)表文獻指出,LdT治療HBeAg陽性CHB 52周HBV DNA陰轉(zhuǎn)者為60%,HBeAg轉(zhuǎn)換率為22.5%,耐藥率為5.9%。LdT治療52周,7.5%患者發(fā)生3~4級CK升高,大部分CK升高患者無癥狀[6]。
中醫(yī)認為CHB屬“脅痛”、“鼓脹”等范疇,其中“濕熱瘀毒”是其主要病因,因此治療多以清熱解毒、理氣活血,補益肝腎、祛濕退黃為主。本研究中六味五靈片由五味子、女貞子、連翹、莪術、苣荬菜、靈芝、孢子粉等中藥組成。組方嚴格按照中醫(yī)的君、臣、佐、使組方原則。方中五味子是很好的降酶藥物,具有益氣補腎,酸斂益陰的之效,現(xiàn)代研究提示它具有保護和修復肝細胞、清除脂質(zhì)過氧化物和自由基的作用[7-8];女貞子具有滋陰補腎、明目烏發(fā)之效,其有效成分齊墩果酸(OLA)對于四氯化碳誘導的肝損傷有明顯保護作用,能顯著降低谷丙轉(zhuǎn)氨酶和谷草轉(zhuǎn)氨酶的活性。[9-10];苣荬菜是很好的抗炎保肝藥材,具有清熱解毒、疏肝利膽、涼血利濕、消腫排膿、化淤解毒之效,有效成分含齊墩果酸,能起到很好的抗纖維化作用[11-12],此外,李英姬等報道苣荬菜具有直接摧毀內(nèi)毒素的作用[13]。莪術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其有效成分莪術醇還具有很好地抗腫瘤作用[14-16];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之效,有“瘡家圣藥”之稱。其有效成分連翹苷B、齊墩果酸和熊果酸均能降低實驗性肝損傷動物的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水平,有明顯改善肝臟損傷作用[17]。靈芝孢子粉具有益氣、扶正、固本之效,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其對機體很好的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因此,六味五靈片用于CHB不僅可降酶保肝,還可起到很好的協(xié)同抗病毒作用??傊段屐`片可通過多種機制改善肝損傷[18],通過改善肝臟功能、減輕肝組織炎癥反應,降低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的釋放,減少組織肝星狀細胞的活化,降低肝臟內(nèi)纖維蛋白的沉積,從而阻斷或逆轉(zhuǎn)肝纖維化[19]。
本觀察顯示,六味五靈片聯(lián)合LdT治療24周后,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復常率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且HBV DNA陰轉(zhuǎn)率(89.9%)同樣顯著高于對照組(74.1%,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兩者聯(lián)合治療CHB具有良好的協(xié)同作用,可提高療效,更好的改善肝功能患者的肝功能指標,抑制炎癥的進展,對于穩(wěn)定病情、抑制肝纖維化進展、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提高遠期療效等具有很好地參考作用,值得臨床借鑒。
[1]謝清,桂紅蓮.乙型肝炎病毒相關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療.中華肝臟病雜志,2006,14:837-838.
[2]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實用肝臟病雜志,2011,14(2):81-89.
[3]王彩生,趙志清肝纖維化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內(nèi)蒙古醫(yī)學雜志,2010,42:331-334.
[4]馮鐵柱,岑枝梅.替比夫定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療效觀察.實用肝臟病雜志,2012,15(6):569-570.
[5]鄭玉山,宗敏,陳少艾.替比夫定治療53例HBV DNA陰性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臨床觀察.2010,15(5):390-391.
[6]張玲霞,周先志.現(xiàn)代傳染病學.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234.
[7]齊彥,郭麗新,周迎春.五味子對四氧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損傷的作用研究.中醫(yī)藥學報,2009,37(4):26-27.
[8]李麗波,王玉祥,楊宏艷,等.五味子乙素誘導的HSP27和HSP70對Con A誘導小鼠肝損傷的保護作用.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3,35(12):1210-1214.
[9]邱蓉麗,李璘.中藥女貞子化學與藥理研究進展.中藥材,2007,30(7):891-894.
[10]郭立忠,張悅.女貞子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24(6):662.
[11]陳平,王飛,陳海燕.敗醬草研究進展.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4,20(12):728-729.
[12]溫博棟,邱建波.苣荬菜的研究進展.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0,30(21):1852-1853.
[13]李英姬.苣荬菜的化學成分及臨床應用.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14):155-156.
[14]江遠,熊麗.莪術治療肝病的研究進展.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2005,15(2):127-129.
[15]孫長海,王瑜,徐明亮,等.中藥莪術對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時珍國醫(yī)國藥,2010,21(10):2460-2461.
[16]鐘章鋒,陳修平,吳鐵,等.莪術醇的研究進展.中國藥房,2010,21(31):2959-2961.
[17]張海燕.連翹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的研究進展.中藥材,2000,23(10):657-660.
[18] 韓軍,蘇淑慧,陳菊梅.六味五靈片治療慢性肝損傷的臨床研究.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2007,17(2):266-267.
[19]修丹,宋凱.六味五靈片聯(lián)合阿德福韋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纖維化的療效觀察.肝臟,2010,15:230-231.
(收稿:2013-08-12)
(校對:陳宗炳)
Telbivudine and liuweiwul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BeAg positive hepatitis B
Liu Fangjun.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89th Hospital,Weifang 261021,Shandong Province
Hepatitis B;Telbivudine;Hebal medicin;HBeAg positive
10.3969/j.issn.1672-5069.2014.03.024
261021 山東省濰坊市解放軍第89醫(yī)院感染病科
劉方軍,男,50歲,大學本科,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傳染病的臨床工作。E-mail:dy7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