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應峰
用心拉近距離
☉程應峰
習總書記演講時,語速不徐不疾,溫婉素淡。這樣一種看似不露鋒芒的演講,卻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在比利時布魯日演講時,他通過“布魯日”這一地域名稱,自然而然展開了話題。他說:“在弗拉芒語中,布魯日就是‘橋’的意思。橋不僅方便了大家的生活,同時也是溝通、理解、友誼的象征。”繼而闡明了此次歐洲之行的意義,希望同歐洲朋友一道,在亞歐大陸架起一座友誼和合作之橋。他眼界寬廣。他深知,世界人民是渴望和平的,人類最堅定的信念,就是實現(xiàn)持久的和平與繁榮。他思路清晰。在他看來,中歐關系發(fā)展空間很大,潛力還遠遠沒有發(fā)揮出來。中國還需要加深對歐洲的了解,歐洲也需要加深對中國的了解。他認為,歷史是現(xiàn)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里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么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里去和不會往哪里去。
他以淵博的學識、深刻的認知,將中國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不卑不亢地呈現(xiàn)出來:有著悠久文明的中國,幾千年前創(chuàng)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諸子百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探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很多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了深重苦難的中國,近代以后,封建統(tǒng)治者夜郎自大、閉關鎖國,導致中國落后于時代發(fā)展步伐,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入侵不斷,中國社會動蕩不已,人民生活極度貧困。中國人民對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記憶猶新,尤其珍惜今天的生活。中國人苦苦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最后,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在建設社會主義實踐中,有成功也有失誤,甚至發(fā)生過嚴重曲折。改革開放以后,在鄧小平先生領導下,從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出發(fā),探索和開拓國家發(fā)展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然處于發(fā)展中的中國,取得了歷史性進步,經(jīng)濟總量已經(jīng)躍升到世界第二位。但除以13億多人口,人均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還排在世界第80位左右。據(jù)世界銀行標準,中國還有2億多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差不多相當于法國、德國、英國人口的總和。要讓13億多人都過上好日子,還需要付出長期的艱苦努力。中國是需要變革的,也正在發(fā)生著深刻變革。一直以來,中國人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強調(diào)要“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國必將繼續(xù)發(fā)生深刻變化。
展望前景,他引用了一位法國作家的話:“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們彼此交換生命?!敝袣W雖然遠隔萬里,但都生活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內(nèi),生活息息相關。最需要的,就是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座橋梁,讓和平的陽光驅走戰(zhàn)爭的陰霾,讓繁榮的篝火溫暖世界經(jīng)濟的春寒,在“和而不同”或“多元一體”的理念下,以自身改革帶動世界發(fā)展進步,促進人類文明之花競相綻放。
習總書記坦陳胸襟、樸實嚴謹?shù)难葜v,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哲思雋永,寓意深刻,不知不覺間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