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瑤
伊恩·莫里斯去過很多次香港,但北京還是第二次來。他語速很快,有著英式的紳士風度。11月14日在長江商學院演講時,為了照顧同聲傳譯,他說話特意慢了半拍。因為《西方將主宰多久》以及《文明的度量》在中國再版,莫里斯新近又被中信出版社評為2014年度影響力作者。
2007年,莫里斯第一次來到北京,和夫人自駕去了許多地方。那時北京周邊有很多吊車和施工場所,汽車還不那么多,但他已經覺得“挺可怕了”。在他印象中,北京有一部分地方特別現(xiàn)代,像是富人區(qū),到處是玻璃、鋼鐵,在陽光下閃著光,可一旦走出城區(qū),就像來到了英格蘭的中部工業(yè)區(qū),曾經蓬勃發(fā)展,現(xiàn)在卻正變得貧窮。
作為美國斯坦福大學人文與科學學院副院長、古典文學系主任、社會科學史研究所所長,考古學中心的創(chuàng)立者與領導者,伊恩·莫里斯的確是一位徹頭徹尾的歷史學家。同時,他也是一位跨界的學者。他研究跨度長達五千年的人類歷史,卻出人意料地采用了大數(shù)據的研究方法。
中國新聞周刊:你用社會發(fā)展指數(shù)來對東西方社會進行度量,如何把握這種測量的準確?
莫里斯:大概是90年代,我開始意識到世界正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有一次我在香港轉機,在登機通道上行走時,看到匯豐銀行的廣告說,每分鐘亞洲都會產生一個新的百萬富翁。我很懷疑。后來我進行研究,才逐漸意識到這種說法很接近事實。
關于測量的結果,我是比較有信心的。我們可以基于這樣的預測,得到對未來的判斷。這個過程令我感到有趣,但也非常困難,因為你所得到的數(shù)據在這樣一段時間發(fā)生了這樣大的變化,比如我們看到很多現(xiàn)代政府的數(shù)據,各種信息都有,回到1700年左右就失去這樣的信息了,不過我們還可以求助于許多來自于中國、歐洲和其他地方一些書面的史料。如果再往前回溯的話,那就只有人類學的知識了,只能有少得可憐的數(shù)據。所以任何的計算都有誤差,這里面的誤差我們并不知道是多大,卻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很難控制它。從系統(tǒng)性來講,對我所有的預測數(shù)據,我可能都會給一個10%的誤差。
中國新聞周刊:如何確定這10%的誤差?
莫里斯:如果試著去把這些變量調整10%的話,你可以去看一下這個結果會有怎樣的不同。從歷史后來的發(fā)展趨勢來講,9.9%的誤差還可以,但肯定沒到10%,更不可能是20%的誤差。所以總的來講這個模式應該是強有力的。許多研究者都有著相同的問題,但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它,總體得出的結論都和我的分析是比較相近的,所以這也使得我比較有信心。
中國新聞周刊:你有沒有考慮用大數(shù)據的方法來計算一些未來趨勢?
莫里斯:我覺得我的方法是一個非?;A性的、原始的研究。在美國,人們常提起鏈鋸的藝術,你用一個鋸或者大木頭對藝術品進行切割,最后看起來肯定是非常粗糙的。但這是我非常喜歡的原因,他們有點真實,又不是完全的真實。所以這種方法對長期預測應該說是一個比較好的工具,但對于短期預測來講不是一個有用的工具。比如你用這個東西來預測烏克蘭在接下來12個月會發(fā)生什么?那么我的這個研究可以說完全沒有指導意義的。
中國新聞周刊:你的預測能否幫助我們規(guī)避災難,比如戰(zhàn)爭?
莫里斯:事情常常不受我們控制。當我們回望歷史,發(fā)現(xiàn)一個國家發(fā)展得比其他地方快、變得富裕時,也很有可能就會出現(xiàn)大的暴亂或者大戰(zhàn)等等,中國的歷史也是如此。這種事情反復出現(xiàn)。歷史上很多個節(jié)點都顯示,經濟不斷發(fā)展,但達到一定的高度就遭遇天花板,造成停滯,社會陷入黑暗。問題接踵而來:能源短缺、氣候變化、疾病、政府垮臺,這些事都聯(lián)系在一起。21世紀很有可能發(fā)生這些事情,甚至比這些還糟,特別是我們現(xiàn)在有核武器了,這非常危險。
但我們可以去解決。比如能源會枯竭,我們現(xiàn)在不能只依靠煤炭,需要開發(fā)新能源。每個人都知道這一點。當然我也認為,沒什么是不可克服的,問題都能解決。也許是因為我住在硅谷吧,我還是對未來持相對樂觀的態(tài)度,我們正在解決這些問題。就比如幾天前習近平和奧巴馬已經達成一些相關協(xié)議,他們雖然還沒能完全解決問題,但已經開始朝著正確的方向著手行動。
中國新聞周刊:你怎么看過去數(shù)十年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過程?
莫里斯: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工業(yè)化革命、現(xiàn)代化,以及100年以來出現(xiàn)的新的工業(yè)革命。最初先是在歐洲,后來在殖民地,工業(yè)革命促進了科技的發(fā)展,日本在19世紀開始,然后中國近幾十年的工業(yè)化,把人們從農村引到了城市。在過去的30到40年,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世界上從未出現(xiàn)過這樣的歷史。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花了200年,中國卻只用了30年就完成了。
我覺得中國有很多卓越的領導人,尤其是鄧小平。當時人口在增加,中國經濟卻沒有發(fā)展那么快,前景看起來非常糟糕,除非能夠找到一種方法讓經濟快速發(fā)展起來。中國意識到要將中國和整個世界的經濟進行整合,意識到70年代、80年代已經是美國在全球經濟當中占主導,如果你希望能夠成功擴大中國經濟,就不能和美國對抗,必須和美國合作,和世界經濟合作才行。
中國新聞周刊:在超越西方之前,你有沒有考慮到中國面臨的一些挑戰(zhàn)?
莫里斯:歷史總是不斷重復。經濟發(fā)展如此之快,中國知道自己和30年前面臨的問題不一樣了。中國不再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國家,而是一個中等收入的國家,幾億人已經脫貧,用不同的計算方式來算的話,中國其實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現(xiàn)在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完全不同的,如何以中國獨特的方式來實現(xiàn)發(fā)展,如何從一個中等收入國家變成一個富有的國家,同時不要引發(fā)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誤解,某種意義來講現(xiàn)在中國領導者的任務更艱巨,比鄧小平那時候更難。
中國新聞周刊:有人認為你是個地理決定論者,你怎么看?
莫里斯:關于地理對一國歷史的影響,歷史學家們總是有很多爭論,但我認為,只有在將事件置身于一個廣闊的背景之下,才能看到它的真實面貌。這就是為什么我的書將5000年的歷史作為背景,將整個地球的歷史作為背景。另一個原因是,即使能看到事件的全貌,對于同一個證據,人們也會給出多種不同的解釋,互相爭論。比如在500年前,中國派尋寶船隊到印度、阿拉伯國家,甚至想橫跨太平洋,他們完全可以做到,沒有困難。但很多人也知道,中國皇帝后來決定解散船隊。因此有人就說這是決定性的事件,他們認為如果中國當時決定繼續(xù)使用船隊,如果中國的船只到了美洲,可能就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的國家,也可能會建立殖民地,會成為第一個進行工業(yè)革命的國家,像歐洲國家一樣建立起強大的經濟秩序。我也相信這都是有可能的。
中國新聞周刊:互聯(lián)網正在把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你認為未來地理因素還會那么重要嗎?
莫里斯:過去的幾十年,智慧和科技讓世界不斷變小,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互聯(lián)網。我在北京,和地球另一端的伙伴們郵件往來,這看起來就像魔法一樣?;ヂ?lián)網的確會令地理上的距離失去意義,但電子科技和虛擬世界能走多遠?很多時候,空間距離仍然很重要。比如為了來到中國,我必須昨天搭乘11個小時的飛機,如果你出生在新疆,你的生活將會和北京不同。但是我覺得在21世紀,電子科技在我們生活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如今互聯(lián)網已經占據了大部分人的生活,我們已經有了3D打印技術,而這些僅僅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