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愛道
古代中國在通緝疑犯的時候,通常在城門口張貼疑犯的畫像。由于許多畫像都是根據目擊者描述的案犯相貌特征用毛筆勾勒出來的,所以畫像很難和真人對上號,也很難據此發(fā)現(xiàn)真正的疑犯。到了現(xiàn)代,雖然素描、水粉畫等繪畫手法取代了古代用毛筆勾勒的白描手法,所畫的肖像立體了,但和真人相貌還是有較大偏差,因為目擊者的描述本身很難做到十分準確。
究竟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描繪疑犯的肖像呢?現(xiàn)在,科學家有新招了!
從煙頭里尋找疑犯的相貌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個基因工程研究小組,想到了從人的DNA里去尋找人的相貌信息。我們知道,DNA里藏著人體全部的遺傳密碼,人體的各種特征正是按照這些密碼組裝起來的。因此,科學家認為,人們可以通過疑犯的DNA信息,推測出疑犯的相貌特征。
研究小組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了20個與面部和頭部外貌形狀密切相關的基因,解讀這些基因中包含的信息,將能夠推斷出基因所屬主人的顴骨和眉骨高度或者嘴唇厚度。與此同時,研究小組還根據人類遺傳學特征和規(guī)律,建立了一個五官模擬信息庫,其中涵蓋了多個人種的五官信息。
如需要獲取疑犯的相貌信息,研究人員可先從收集來的煙頭中提取出DNA,利用一種特殊技術放大基因組的某些區(qū)域,然后將得到的一些和相貌有關的基因送到專門的實驗室進行排序,再將排序結果輸入到特定的計算機程序當中進行解碼。最后,研究人員就能夠大概確定疑犯的性別、眼睛的顏色、顴骨的高低、發(fā)色、膚色、鼻寬、兩眼之間的距離,甚至還能確定此人是否有雀斑。
例如,研究人員曾利用一個DNA樣本,檢測出樣本擁有者的如下特征:男性、北歐血統(tǒng)、直發(fā)、有70%超重的可能性、淺色皮膚、眼睛棕色的可能性為56%。結果此推測與現(xiàn)實中的真人體征絕大部分吻合。
疑犯是小屁孩還是老狐貍
如果僅僅知道一個人的面部特征,而不知道疑犯究竟是小屁孩還是老狐貍,那么想把疑犯的肖像畫準確就很難。根據人的DNA推測人的年齡,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難題??上驳氖?,荷蘭科學家找到了一種解決這個難題的方法。
按常理說,人的DNA在一生中是很難發(fā)生改變的。也就是說,無論這個人是10歲,還是60歲,他的DNA的“信息內容”都應當沒有變化。但科學家猜測,即便如此,極個別的DNA形狀也很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fā)生變化,根據這種變化,人們就可以推測出人的實際年齡。
科學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人體血液中的T細胞大做文章。T細胞是淋巴產生的白細胞的一種,擁有一種特殊的“T細胞感受器”,可以感受外物的入侵。這類細胞在免疫系統(tǒng)發(fā)現(xiàn)外來入侵者的過程中,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茖W家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T細胞里有一些DNA,被稱為“T細胞受體刪除DNA環(huán)”。與其他DNA不同的是,它會以持續(xù)的速率丟掉自身的一些圈圈。就像沙漏,隨著時間的流逝,沙漏里的沙子會按照固定的速度不斷減少,這樣沙漏就具有了計時的功能。因此,科學家通過對比檢測,就能根據這種DNA的被磨損情況,反推出這個人的年齡。
因為這是通過血液提取DNA的方法進行判斷,所以這種方法也適用于很多其他人體組織,如疑犯在犯罪現(xiàn)場留下的頭發(fā)、指甲、皮屑、唾液等,從而讓法醫(yī)得知疑犯或者受害者的年齡。當然,目前,這種測試結果得到的誤差大約在9年之內,但這并不影響法醫(yī)鑒別疑犯是小屁孩,還是老狐貍。
用3D頭像通緝疑犯
有了疑犯DNA里的頭像信息,科學家就可以結合另外一項面部識別技術,在電腦上構建出此人的3D面部模型,然后用3D打印機將此模型全彩打印出來,制成疑犯的彩色肖像,借此通緝身份不明的疑犯,就會對警方迅速緝拿疑犯發(fā)揮重要作用。除了刑偵領域之外,DNA畫像還能夠在考古工作中發(fā)揮神奇的作用,例如人們可以使用古人與現(xiàn)代人的DNA比較,畫出古人的肖像。
不僅如此,藝術家還可以借此制作藝術品。如美國藝術家希瑟就通過煙頭、口香糖和帶有毛囊的頭發(fā),提取出樣本所有者的DNA,并且通過分析所取得的數據,在電腦上模擬出他們的面部圖像,用3D打印機打印出三維人臉。在紐約舉辦的個人作品展覽上,她展出了名為“陌生面龐”的三維人臉藝術作品系列。
不過,這項技術的出現(xiàn),也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其中,人們最擔心的就是個人隱私問題和侵權問題。試想某一天你走在大街上,意外在街旁的商鋪里看到印有你肖像的下流小廣告,你會作何感想?這是不是一種嚴重的侵權行為呢?即便你的肖像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當成藝術圖案到處懸掛,你難道沒有被他人綁架的感覺嗎?
科學家認為,這項技術雖然有利于刑偵,但確實涉及個人的隱私和權利問題,因為人們在公共場合,每天都會留下含有DNA的東西,比如唾液、頭發(fā)、指甲、皮屑等,但人們似乎從來沒想過,留下的這些東西都含有關于我們自己的重要信息。因此,在沒有相關立法的情況下,人們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應該更多地注意保護自己的基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