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龍
近年來,中國和西方的國際交往越來越多,隨著交流頻率的加快,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文化方面的,有的是風(fēng)俗方面的,有的是一點就透的,可惜沒有人留心或者沒有人提出來,時常讓交流成果功虧一簣或者因小失大。
英文里有一個詞很有意思,叫“manner”。這個詞在英漢詞典上的意思是“方式,方法;態(tài)度;禮貌,規(guī)矩、風(fēng)度、風(fēng)格;種類”,云云。說得不少,卻未能擊中要害。我們知道,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一般是很難百分之百對譯的,特別是如果對方?jīng)]有這種概念或認知的時候,如“隱私”、“個人主義”等詞從英文譯成中文時都在感情色彩上有所變化,這是個認知人類學(xué)的專門話題。
“Manner”沒有這么慘,只是在其英譯中時有點兒詞不達意。因為這個詞在當(dāng)代英語里造詞能力極強,因它派生出很多詞來,所以值得提起。我以為,前面的定義不能算錯,但不夠準確。貼切地說,manner代表著一個人某方面的個性和修養(yǎng),是長期修煉而成專屬于某人自己特征的,比如待人接物和張三之為張三和李四之為李四的讓人一眼就認得出來的特質(zhì)。我覺得,在這樣的情形下,最好不妨將這個詞譯成“教養(yǎng)”。
因了這個manner,美國人造了不少活生生的詞。比如一個人開車的習(xí)性叫car-manner,打電話呢,當(dāng)然叫phone-manner,其他還有派生出來的e-manner等等,不勝枚舉。這里我們不妨譯成教養(yǎng),即開車教養(yǎng)、電話教養(yǎng)、電子教養(yǎng),等等。
為什么單挑這樣一個詞來討論呢?因為這里面別有洞天。美國人做過研究,一個人在從事某種特定的活動時,他(她)的行為可能大異于常而不自知。比如一個平時很和藹、很有耐心的慢性子人,可能一開起車來就特別粗魯勇猛,脾氣也大了,一路罵聲不斷;反之也有平時脾氣急躁常高聲說話的人,開車時特別溫柔謙讓。打電話也是,有人平時很懂禮貌,可是打電話和接聽電話時特別粗魯無禮、不近人情(并不僅僅是因為對方看不見自己);有人平時不太會說話,可煲起電話粥來說得頭頭是道。至于電子信交流呢,有人平時慮事周全、為人機警或者非常順從、盡心盡職,回信卻時常是拖拖拉拉、丟三落四。
因此,美國公司對電子教養(yǎng)有專業(yè)培訓(xùn),特別是針對分管市場營銷、人事等部門。phone-manner的培訓(xùn)最為突出,不僅包括耐心收發(fā),還要聲音、可信,有親和力。而e-manner呢?主要一點就是及時反饋。文明人不管是跟客戶還是朋友通信,最起碼的禮貌是要及時回復(fù)。
幾次三番,我發(fā)現(xiàn)某些國人在這方面的修養(yǎng)略有欠缺。我當(dāng)然熟知我們國人做事勤懇的習(xí)性和埋頭苦干、不說空話等優(yōu)良個性,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符合國際慣例的交流習(xí)慣,往往會讓我們在這些方面受到誤解或者被認為失禮。
哪怕是對一時無法解決的復(fù)雜問題,及時回復(fù)甚至寫個簡短的留言費不了多少時間和精力,但它關(guān)涉教養(yǎng),是個人辦事效率、禮貌和人格魅力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