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碧
有老師對我說:“學生到講臺上講,恐怕講不透,這樣學得不扎實,會影響考試成績?!庇羞@種想法并不奇怪,因為多少年來,傳道、授業(yè)、解惑一直是教師的專利;多少年來,教學就是老師講學生聽,講是老師的專利。三尺講臺,是教師成長的搖籃,是教師揮灑的舞臺,是教師決戰(zhàn)的堡壘,也是教師催生夢想之花的沃土。
然而,以“善講”出了名的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王春易走下了講臺。“講”曾使他們獲得無數(shù)殊榮,為什么以講得精彩而著稱的“大師”突然不講了呢?
因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最神圣的使命。它遠比讓學生獲得高分數(shù)重要得多。
因為,當你把知識講得越清楚、越明白的時候,學生自主鉆研、思考、探究的意識就會越弱,自主學習的機會就越少,并且新課程倡導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也會落空。
因為,不管“善講”的老師在課堂上多么機智,最后都是想方設法把學生置于自己的思想框架之內(nèi);學生不管在課堂上多么有活力,顯得多么有主體性,其實他們或多或少或明顯或隱約地都成了老師表演的道具。
李鎮(zhèn)西、王春易從“講”到“不講”的嬗變,使他們的生命又一次綻放出了光彩。
當然,把講臺讓給學生,改變教學方式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改變意味著對自己過去某些東西的否定,對自己經(jīng)驗的重新認識。傳統(tǒng)教育觀念下形成的教學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識地去改變,在教學中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回到定式中去。這一點,對于一些頗有建樹的成功教師來說尤其艱難。他們不僅要改變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改變一些“成功經(jīng)驗”,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十分痛苦的過程。
但是,當學生走上講臺,他們得到的是更多的訓練和自信,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合作能力得到增強。讓學生當老師,讓學生站在講臺上講解,讓他們自主去獲取知識、親身實踐,這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也是一種學習方式。由此,學生不僅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學習成績也得到提高,覺得學習生活有滋有味、豐富多彩。
我在這幾年轉變教與學方式的實踐中,深深地體會到:
教師走上講臺,總是希望看到每一個眼神都是柔順的,每一張臉上都寫著“聽從”。為人師的嚴肅充塞著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恨鐵不成鋼”的怒意時不時地在心底翻涌,多少個不羈的思緒在瞬間被抹殺了,多少次會心的惡作劇“胎死腹中”——講臺上是一張用知識武裝起來的老師的臉,這張臉時刻在提醒:不許犯錯誤。
學生走上講臺,會頓生一種重生的輕快感,思索進入了一個從未馳騁過的天地,被解放了的孩子們身上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徹底顛覆了以往的課堂。學生的每一根神經(jīng)都活躍起來,每一個細胞都張開了,不停地吸收,不停地釋放。
教師走上講臺,挖空心思,口若懸河,灌輸知識,發(fā)出權威的結論;學生正襟危坐,心飛室外,想什么?需要什么?在做什么?為師者全然不知。
如果語文課堂教學仍停留在教師的講上,那必然是死路一條。
首先,不論什么能力,都不是教師講會的,也不是學生聽會的。站在游泳池邊大講游泳之道而不讓學生下水的游泳教練,早就被人看作瘋子了?,F(xiàn)代學習心理學研究證明: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主動地加以建構。
其次,講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學生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去學習、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長此以往,他們只能成為知識的容器?,F(xiàn)在,各種傳媒、各個階層都在大談創(chuàng)新精神,而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是“講”不出來的。學生不親歷學習的過程,不去探究知識的發(fā)生,不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大腦一片茫然,何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最后,講臺之設,使教師與學生成了對立的統(tǒng)一,其實不如說是統(tǒng)一的對立。“我講你聽”“我講你就要聽”“我講你必須聽,不管好壞都得聽”,教師與學生怎能不對立,又怎能統(tǒng)一?教師只有走進學生之中,與他們真正地交流,做他們學習上的伙伴、朋友、引導者、領路人,真正地和學生一起學習,一同探索,共同研究,共同進步,那才是真正的合作學習,那才是真正的和諧統(tǒng)一,學生和教師才能其樂融融。這樣的學習,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也不僅是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從為人師者身上得到一種高尚的、純潔的東西。有了這份敬佩,學生一生都不會孤獨,這是信念,是力量,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暖融融的感覺,會激勵學生去繼續(xù)學習,終身學習。
許多老師說:“一、二年級的學生大膽、大聲表達,隨著年齡的增長,就不舉手發(fā)言了,說話也小聲了。”其實,每個孩子對語言都有天然的強烈興趣。為什么現(xiàn)在很多學生不想說、不想讀,也不想寫呢?我認為這個現(xiàn)象是“果”,不是“因”,是我們整個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套思想和方法結出的惡果。教師長期霸占講臺,講得口干舌燥了,也不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讀自己想讀的,寫自己想寫的,他們自然就不再想說、想讀、想寫了。
教師大膽讓出講臺,坦然走下臺,不只是身體走下了講臺,心更要融入學生的思考和情感之中。沒有師者的架子,沒有板著的臉孔,沒有權威的答案,沒有生厭的題海。這堂課是師生彼此分享,共同探究,交流情感,碰撞觀念,逐漸統(tǒng)一認識,從而教學相長的過程。在教學共同體中,師生互動,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輕輕松松,和而不同,這就是教師走下講臺的效果。
為了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幸福,為了給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改變課堂教學,以從未有過的勇氣、膽識和智慧,告別昔日輝煌的講臺,徹底顛覆多年的教學套路。走下講臺去,把講臺讓給學生,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主宰課堂,相信你將收獲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回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