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摘 要:對各地新材料的取材特點從共性層面作了歸類和解讀,并結(jié)合教學實踐,以追問的方式對新材料的立意進行新的探析,來探尋新材料作文立意的新途徑。
關鍵詞:新材料;共性層面;人事聯(lián)系
近兩年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題形式,新材料作文備受寵愛。其讓學生在寫作時發(fā)揮的空間更大,展示的機會更多,尤其能呈現(xiàn)出立意的多樣性和鮮明的個性色彩。
一、從新材料的共性層面來歸類與解讀
1.時代性
比如,江蘇高考材料作文以“探險者與蝴蝶”為題,描繪了幾只點燃的蠟燭影響了蝴蝶的習性,從而聯(lián)想到人類不經(jīng)意的舉動對自然和生態(tài)的巨大影響,提醒我們要善待自然,保護我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另外,校園熱點多受關注。如,全國大綱卷高考作文:“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天津高考作文:“學方能知之”??忌吹竭@些材料后,他們的寫作熱情和靈感就會被瞬間激發(fā),有話可說。
2.啟發(fā)性
莫言被山東高考作文題選為素材,即“諾獎得主莫言和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被‘咬后的反應”,不論是從作家角度談名人應該勇于承認“錯誤”,還是從讀者角度談雜志社要敢于指出別人的“錯誤”,這對于正處在學習階段的青少年而言,都有很好的啟發(fā)意義。
3.趣味性
廣東高考材料作文“富翁與三個貧困家庭”則是以做公益獻愛心為主題的。捐助本身是一件好事情,體現(xiàn)了溫暖的人文情懷??捎捎诿襟w輿論、各類組織和道德綁架等因素,使得好事變了味。三個貧困家庭對于“捐助”的態(tài)度也完全不同:一家感激地接受幫助;一家接受但會償還;一家謝絕了好意。面對貧困,有人接受,有人拒絕,為什么好心贊助卻選擇了“愚蠢”的拒絕?就很有意思了,把做“慈善”受助方的“報恩”、“償還”和“施舍”的不同反應,從正反兩方面思辨,各有利弊,更能開掘出此次作文的深刻內(nèi)涵。
二、從新材料的人事聯(lián)系來追問與整合
新材料作文大多有一定的故事性,一件事串起多個人物,這樣立意點也就不止一個。下面是筆者課堂教學中的一次專項立意訓練案例:
漫畫大師豐子愷曾揮毫畫了幅《賣羊圖》:農(nóng)人牽著兩只羊,到羊肉館去賣。一位農(nóng)民看了連連搖頭,笑著說:“多畫了一條繩子?!必S子愷仔細看看自己的畫:兩條繩子牽兩只羊,哪里多了繩子?農(nóng)民說:“牽羊只需牽頭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條繩子就夠了!”豐子愷嘆服。
訓練要求: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脫離材料及含意的內(nèi)容。
通過批閱發(fā)現(xiàn),答案可謂五花八門。
比如,生活中凡事不要都兩手抓,要學會放棄一只手;做事不要優(yōu)柔寡斷,該斷則斷,否則自己將會置身于多余的繩索中;少一根繩子,少一點羈絆。
從作業(yè)的反饋看,究其原因,他們沒有正確理解材料的意旨,才會存在立意上的偏差,根據(jù)平時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通過對材料的一系列追問,可以有效地解決多角度立意問題。
1.審讀與追問
通過對材料的反復研讀,提出如下問題:
①上述材料的關鍵句子是哪一句?
②材料結(jié)尾寫到:豐子愷嘆服,這是為什么?
③普通的農(nóng)民為什么能讓大師嘆服?
④農(nóng)民為什么知道只需畫一條“牽頭羊”的繩子就夠了?
⑤“牽頭羊”就能掌控整個羊群,這說明了什么?
⑥漫畫大師卻不比一位農(nóng)民,為什么會有如此的低級“失誤”?
⑦農(nóng)民說“牽頭羊”就行了,頭羊就一定能帶好群羊嗎?
⑧反過來想想,群羊是不是一定要跟頭羊走呢?
⑨“頭羊”與“牽頭羊”概念上有什么區(qū)別?
⑩從身份地位角度看豐子愷和農(nóng)民,他們的行為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2.整合與立意
針對追問,一一作答:
①材料最后一句:“牽羊只需牽頭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條繩子就夠了!”
②和⑥豐子愷嘆服是因為農(nóng)民講得精妙,他的失誤是因為沒有生活經(jīng)驗。由此可以得出“創(chuàng)作要尊重客觀事實和生活規(guī)律”“藝術源自生活”等立意。
③和④農(nóng)民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和實踐經(jīng)驗,由此得出“智慧源于生活”“規(guī)律來自實踐”等立意,再加以類比,即可引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牽頭羊現(xiàn)象”。
⑤立意有:“善于抓住事情的關鍵因素”“‘牽好頭羊就會事半功倍”。
⑦和⑧從反面來問,正面作答:不一定。“事情要首先要解決好主要矛盾”即抓關鍵人物,便能較好掌控全局,利國利民,否則,適得其反。而且,“‘群羊要有自己主見,不能盲從”。
⑨“頭羊”就是“領頭羊”;“牽頭羊”是“牧羊人”對“頭羊”實施的動作行為。“牽頭羊”就好比是企業(yè)高層對中層干部的管理,要充分發(fā)揮好他們的“領頭羊”作用。
⑩從兩人身份地位角度來看,可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立意。
通過上述示例可知,認真審讀材料是準確立意的前提,加上嚴密地追問,細致地整合,過程簡潔明了。新材料作文在風格和取向上,還告訴我們:在追問中確立觀點,在整合中以果溯因。新材料作文多角度立意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作者單位 江蘇沭陽建陵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