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博,李正梅,胡晶晶,王 萱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重慶 北碚 400715)
由于農業(yè)生產過程對自然因素的高度依賴,自然災害對農業(yè)生產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可小覷,花木種植業(yè)也不例外.近年來,中國花木需求增長,花木種植業(yè)規(guī)模也相應擴大.花木保險可以減少農戶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但國家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花木保險體系,花農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在逐步試行推廣花木保險的情況下,作者對靜觀鎮(zhèn)花農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花木種植面積等基本信息進行了調查,同時也調查了花木種植的受災情況、造成的經濟損失及其關于花木保險的認識、行為選擇與參與意愿等,以期得到影響花農參與花木保險的因素,分析花農購買花木保險的意愿,為今后在制定相關花木保險政策時提供一些信息和建議.
作者根據實際情況,從重慶市北碚區(qū)靜觀鎮(zhèn)選取了素心村和雙塘村,并在每個村分別隨機選擇了20個花農和5個花木合作組織,于2013年4月11日~12日,就花農對于花木種植中自然災害風險的認識和感受、行為選擇進行實地調研.調查員共計取得50份調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42份,有效率為84﹪ .
1.1.1 年齡、性別結構和文化程度
50名受訪者年齡大多集中于40~65歲,40~50歲的占50﹪,50~60歲的占35.71﹪,60歲以上的占14.29﹪;男性比例為57.14﹪,女性為42.86﹪.受訪者大多接受過小學教育,受過小學教育及文盲者占80.95﹪,受過初中教育的占16.67﹪,高中及中專的占2.38﹪.
1.1.2 農戶收入情況
在“農戶上年家庭年收入”一問中,42份問卷顯示,年收入1萬元及以下花農所占比重為28.57﹪;年收入1~2萬元的花農所占比重14.29﹪;年收入在2萬~3萬元的比重為14.29﹪,年收入在3萬~5萬元的占28.57﹪;年收入在5萬元的占14.29﹪;即受訪者中,近2/3農戶家庭年總收入在1萬~5萬元之間,屬于中等收入水平.在家庭收入結構分析中,花木種植收入1萬元及以下的占50﹪,收入在1萬~2萬元的占19.05﹪,收入在2萬~3萬元的比重為14.29﹪,收入在3萬~5萬元的占9.52﹪;收入在5萬元的占7.14﹪.
1.1.3 農業(yè)生產情況
在“家庭承包耕地面積”一問中,承包1 333.2 m2及以下的花農為17戶,所占比重高達40.48﹪;承包1 333.2~2 666.4 m2的花農有18戶,所占比重為42.86﹪;承包3 333 m2畝及以上的花農為7戶,所占比重為16.66﹪.結果顯示,近4/5的花農種植規(guī)模很小,1/5的農戶種植規(guī)模較大,花木生產以家庭為單位的跡象明顯.1.1.4 花木合作組織和花木保險發(fā)展情況
參加合作組織或專業(yè)協(xié)會的花農為19戶,占45.2﹪.花木合作組織或專業(yè)協(xié)會的數(shù)量多,但規(guī)模較小,對花農缺乏實質性幫助.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偏低.雖然重慶市政府今年出臺了農業(yè)特色保險,其中涉及到花木保險,但因為離作者的調查時間間隔較短,政府還未進行相關的宣傳和推廣,以及相關優(yōu)惠政策還沒有出臺,花農對花木保險幾乎沒有了解.
1.2.1 花木自然災害發(fā)生頻率及影響
在最近3年自然災害發(fā)生的頻率”一問中,花農幾乎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到了自然災害.其中干旱的發(fā)生比重為92.86﹪ ,霜凍的發(fā)生比重為52.38﹪,水災的發(fā)生比重為26.19﹪,冰雹的發(fā)生比重為4.76﹪,風災的發(fā)生比重為19.05﹪ .花木種植自然災害發(fā)生頻率較高,一年一次占61.90﹪ 隔幾年一次占21.43﹪,一年好幾次占14.29﹪,幾乎沒有占2.38﹪.但是造成的經濟損失一般較小.大部分損失金額集中在1 500~2 500元(表1、圖1).
1.2.2 花木種植自然災害損失分擔及總體評價
在“您在災害發(fā)生后會怎樣彌補損失”一問中42戶受訪者中,自認倒霉,動用前期積蓄的有26戶,占61.90﹪;對花木進行修補的有35戶,占83.33﹪;外出打工有15戶,占35.41﹪;對花木進行修補的有35戶,占83.33﹪ ;花農選擇等待政府救助和等待合作社的援助的比例很小,分別為2.38﹪和4.76﹪.這說明政府對于花木種植自然災害缺乏扶持政策,合作社也缺乏相應防范和應對措施.
表1 近3年(2010、2011、2012)遭受過的自然災害
圖1 自然災害造成的年平均損失
在“花木種植中防范自然災害最有效的措施”一問中,選擇自己想辦法解決的花農有18戶,占42.86﹪;選擇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大棚、水渠、水窖等)的花農有18戶,占42.86﹪ ;選擇政府發(fā)布的災害預警信息及實施的相關防范措施的有6戶,占14.28﹪.大部分花農在面對花木種植自然災害時往往都靠自己想辦法解決.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雖然政府在水渠水窖等基礎設施上建設不足,但花農還是很相信政府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將會對他們的花木種植有很大幫助.政府的力量并沒有在花農應對花木種植自然災害時提供很好的支持,政府職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花木合作組織限于自身規(guī)模、資金實力等的制約,在幫助農戶應對花木種植自然災害方面作用并不是很大.
1.4.1 對花木保險政策的期望
在“政府提供的政策性花木保險,您最看重哪個方面”一問中,42名受訪者中,有24個花農選擇了自身承擔的費用,占57.14﹪;有13個花農選擇了政策的保障程度,占30.95﹪;有4個花農選擇了政策的穩(wěn)定性,占9.52﹪;僅有1個花農選擇了政策的操作是否方便,占2.38﹪.可見,自身承擔的費用和政策保障程度是花農最關心的.在“購買花木保險的影響因素”一問中,71.43﹪的花農選擇了收入水平;38.57﹪的花農選擇了賠付比例;11.90﹪的花農選擇了對保險及保險公司的了解與認知程度.這3項是影響花農購買花木保險的主要因素,政府在推行花木保險時要側重于這些方面的考慮(表2).
表2 購買花木保險決策的影響因素
1.4.2 對花木保險的購買意愿
在“如果沒有政府補貼,是否愿意購買花木保險”一問中,42名受訪者中有52.38﹪表示不愿意購買,有14.29﹪表示愿意購買,有33.33﹪表示看情況決定是否購買.在“保險費不變的情況下,政府補貼保險費的比例是多少時您才會考慮購買花木保險”一問中,比例在60﹪及以上的占52.38﹪ ;比例在40﹪ ~60﹪的占30.95﹪ ;比例在30﹪~40﹪的占14.29﹪ ;比例在20﹪~30﹪的占2.38﹪ .
1.4.3 關于花木保險的推廣模式
在“希望花木保險以怎樣的方式推廣”一問中,42名受訪者中有52.38﹪的花農希望政府牽頭推行花木保險;4.76﹪的花農希望政府強制推行辦理;21.43﹪的花農希望合作社牽頭辦理,21.43﹪的花農希望自己自愿辦理.可見,政府如果推行花木保險,更多的要注重相關的宣傳和引導,起到一個牽引的作用,增加花農對政府的信任度,切實轉變花農傳統(tǒng)觀念和意識是關鍵.
根據以往的文獻,農業(yè)保險購買意愿的影響因素主要有農戶個人因素、收入因素及農業(yè)生產規(guī)模因素等[1].因此,設農戶對花木保險的購買意愿為二分類因變量,假設影響農戶花木保險購買意愿的因素有農戶個人因素、收入因素及農業(yè)生產規(guī)模因素三類.其中,農戶個人因素一類考慮到被調查對象的偏老齡化,故僅包括性別、受教育程度兩個二級變量,假定男性比女性更愿意買保險,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愿意購買花木保險.收入因素一類包括家庭年收入水平、花木種植年收入、自然災害造成的年平均損失三個二級變量,假定年收入水平越高、花木種植收入水平越高、自然災害造成的年平均損失越多,越愿意購買花木保險.農業(yè)生產規(guī)模因素一類包括承包地面積、合作社參加情況兩個二級變量,假定農村承包地面積越大越有購買意愿,參加合作社的更有購買意愿.具體的變量說明及賦值如表3所示.
為了了解各變量之間的交互影響對農戶購買花木保險意愿產生的協(xié)同影響程度,將通過構建Logistic模型對各變量進行回歸分析,以期得到更加準確的分析判斷.
首先,對各自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診斷.診斷表明:容差(容忍度)在0.282~0.934之間,均大于0.1界值;VIF(方差膨脹因子)在1.071~3.549之間,值較小.且特征值大于0,條件索引(條件指數(shù))為17小于30,均在要求范圍之內.因此,可以判斷變量間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可以建立Logistic模型.
在公式(1)中,P代表農戶購買花木保險意愿的概率.當P=1時,表明農戶愿意購買花木保險;當P=0時,表示農戶不愿意購買花木保險.k表示影響這概率的因素個數(shù),xi表示第i個自變量,α表示常數(shù)的回歸系數(shù),βk表示自變量的回歸系數(shù),δi表示隨機干擾項.
運用SPSS19.0對相關數(shù)據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選定變量標準水平α=0.05,剔除標準水平α=0.10.模型殘差為51.557,自由度為7,通過查表得到相對應的Sig為0.00,小于0.05,回歸方程通過檢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2LL值為6.572,值較小;R方達到0.943,說明模型擬合程度較好.從表4中的各變量的卡方檢驗P值可以看出,除承包地面積一項外,其他影響因子均通過檢驗,但存在剔除量,反映了該模型并不是最優(yōu)的,其主要原因應該是樣本數(shù)量過少.
表3 變量說明及賦值
表4 Logistic模型回歸結果
(1)個人因素分析
表4中性別的影響因子為-8.195,說明男性較女性更愿意購買花木保險,符合男性的風險偏好性更強烈的假設.受教育程度的影響因子為6.303,對農戶購買花木保險意愿具有正向影響,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愿意購買保險.
(2)收入因素分析
表4中家庭年收入的影響因子為10.410,花木種植年收入的影響因子為0.209,家庭年收入農戶購買花木保險意愿的影響程度要大于花木種植年收入的影響程度,與預期假設有所偏頗.這可能與此次調查樣本過少及調查對象主要為種植散戶有關.自然災害造成的年平均損失的影響因子為0.009,影響程度過小,也與預期假設有所不同,除了樣本較少之外,還與經濟損失的統(tǒng)計口徑不一致有關.
(3)農業(yè)生產規(guī)模因素
表4中承包地面積的影響因子為3.630,對農戶購買花木保險意愿具有正向影響,符合預期假設.合作社參加情況的影響因子為-1.469,說明沒參加合作社的農戶更愿意購買保險,這與預期假設相反.預期假設是參加了合作社,市場參與度較高,對保險更容易接受.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花木合作組織或專業(yè)協(xié)會對花農缺乏實質性幫助,當?shù)鼗ㄞr的市場化、組織化程度有待提高.
近年來,花木風險發(fā)生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強,對花農生活和花木生產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但從本次調查討論和結果統(tǒng)計來看,花農對花木風險的認知能力仍然較低.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花農對花木風險的認識和了解,以及花木風險的防治、規(guī)避和減災等問題還很模糊,農民關于花木風險的認知能力迫切需要提高.在絕大部分受訪者中都沒有聽說過花木保險,對于購買花木保險是否能夠減少經濟損失,很多花農都不確定.
由于花農組織化程度較低,而集體經濟的保障能力不斷弱化,花農在應對花木風險時表現(xiàn)出對政府的強烈依賴.花農對于政府加強花木種植的基礎設施建設愿望強烈,但政府缺位,政府在引導花農參加花木保險上缺乏應有的政策,缺少對合作社的監(jiān)督和扶持.花木風險管理措施無疑需要政府的主導和努力推進.花農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對花木保險的了解程度低,缺乏保險意識,缺少必要的保費等原因,花農期望并需要政府參與到花木保險中,給予補貼、宣傳 、指導等.花農對政府推行的花木保險信任度較高,認為其穩(wěn)定性較好,保障程度較高,可操作性也比較好.
在本次調查中,花農認為市場風險對他們的影響程度更大,存在花木銷售難、價格低、缺乏銷售途徑、需求不穩(wěn)定等問題.大部分花農是兼業(yè)種植,大部分花農都會外出打工以獲得更多的收入.
從本文調查和實證分析看出,農戶的文化程度低和社會環(huán)境導致了其對農業(yè)保險了解不夠,對政策性保險功能和執(zhí)行情況持質疑態(tài)度.可以得出,進一步發(fā)揮保費補貼激勵作用的關鍵在于宣傳政策性花木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通過多種形式加大對花木保險的宣傳力度,加強農戶的花木保險參保意識,使政策性花木保險知識深入人心.同時,在政府財政能力許可的條件下,擴大保費補貼的覆蓋面,使更多的花農有資格參與政策性花木保險,以提高農戶的福利[2].
收入水平決定了一個農業(yè)家庭生產支出能力.調查發(fā)現(xiàn),靜觀鎮(zhèn)的花農更在意的是市場風險因素,銷售不暢,致使其收入過低.在整合花木生產優(yōu)勢方面,政府應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尋找開拓比較穩(wěn)定的花木需求市場,加大合作社的監(jiān)督與扶持.在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很多花農還是比較依賴合作社的,因此應使合作社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切實做好銷售和流通環(huán)節(jié)的作用,提高花農的市場談判地位,增加花農收入,提高花農的組織化程度.
農業(yè)保險市場的有效供給不足決定了農業(yè)保險市場化需要“看不見的手”[3].政府參與,出臺政策扶持、提供資金援助,對于推動農業(yè)保險發(fā)展是有必要的.如何運用巨災風險管理理論與方法,保險處理技術及建立風險轉移分散機制,是政府需要攻堅的重點.此外,花木種植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對花農的花木生產也是很有幫助的,政府在這方面應當加大投入力度.
推行花木保險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工作.由于花農自身知識水平、思想意識不高,不可能一下接受購買花木保險,政府在推行過程中可以先進行示范戶投保,然后生產隊投保,接著是村投保,最后是鄉(xiāng)鎮(zhèn)投保.這個過程必須始終堅持自愿原則,不能搞強迫.
[1]周振,謝家智.農業(yè)巨災風險、農民行為與意愿:一個調查分析[J].農村金融研究,2010:23-28.
[2]王偉.政策性農業(yè)保險試點省份農戶參保意愿實證研究——以河南為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0(1):35-38.
[3]張維,胡繼連.農戶參與農業(yè)保險的意愿與需求:山東的調查[J].改革,2008(3):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