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軍志
2月下旬,我國華北東北地區(qū)籠罩在霧霾之中。
“大家能做的就是盡量不出門,不和它較勁。關上門窗,盡量不讓霧霾進到家里;打開空氣凈化器,盡量不讓霧霾進到肺里;如果這都沒用了,就只有憑自己的精神防護,不讓霧霾進到心里。”于丹在自己的微博中這樣說道。
令這位曾把《論語》“烹飪”為“心靈雞湯”而走紅的“文化名人”意想不到的是,她這次為粉絲們準備的“心靈雞湯”,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有人說,于丹犯了唯心主義的錯誤;還有人說,于丹用封建時代的口吻,要人不抱怨,隨遇而安……
在上世紀90年代,國內外興起的“心靈雞湯”文學,與《菜根譚》、《圍爐夜話》和《小窗幽記》一起,成為很多人修生養(yǎng)性的必讀物。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帶有“雞湯”類字眼的作品,能夠讓人暫時忘卻個人境況的不如意,寬容人尤其是自己的不足,盡量做到不憤世嫉俗。而這種趨于平和的心態(tài),正是養(yǎng)生所必備的。
一旦心靈雞湯用在了公共事件上,結果會怎樣?不用像一些批評于丹的人那樣,去分析民族理性的增強與民眾在公共事務上參與度的提高,因為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比如霧霾,受它影響的感覺大體是相同的——難受,而對于造成霧霾的原因,幾乎沒有人會認為與自己有關,因此再高明的“心靈雞湯”,也難以引起共鳴。
說到底,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公共問題與修生養(yǎng)性之間的矛盾。面對無法回避的如環(huán)保、醫(yī)療與教育等諸多公共問題,會感覺很鬧心,長期關注會嚴重影響心情,有的人提到這些問題甚至會憤憤不平,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從養(yǎng)生的角度而言,這樣的心態(tài)顯然不利于健康。于丹所說的“不讓霧霾進到心里”,其實是一種善意的調侃,勸人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
于丹的這種善意對個人來說,尚不失為養(yǎng)生處世的一種態(tài)度。但對于一個有著300多萬粉絲的“文化名人”而言,在霧霾這樣嚴肅的公共問題上,公開表示用忍受的心態(tài)去面對,從而回避問題的解決之道,當然容易犯眾怒。
可又不得不承認的是,面對無法迅速得到改觀的公共問題如霧霾,個人除了表示強烈的關注之外,對參與問題的解決有種無力感。面對這樣的矛盾,權衡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選擇參與的深度和廣度,并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少開車多坐公交,少用一次性塑料袋多用布袋竹籃,少爆炒油炸多用蒸煮等更科學的烹飪方式,用一些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對問題的關注,也許是一種更好的平和心態(tài)的做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