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玉 吐蘇娜依 袁 麗
(蘭州軍區(qū)烏魯木齊總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大黃牡丹湯加味治療下肢血栓性靜脈炎44例
徐新玉 吐蘇娜依 袁 麗
(蘭州軍區(qū)烏魯木齊總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目的觀察大黃牡丹湯治療下肢血栓性靜脈炎的療效。方法將88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4例,兩組均常規(guī)應用肝素鈉靜滴,治療組加服大黃牡丹湯,14 d為1療程進行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5.45%,高于對照組的86.36%(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髕骨上下緣10.0 cm周徑差值改善情況比較,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明顯(P<0.05)。結論大黃牡丹湯治療下肢血栓性靜脈炎的療效顯著,為中醫(yī)治療血栓性疾病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
大黃牡丹湯 肝素鈉 下肢 血栓性靜脈炎
下肢血栓性靜脈炎是臨床常見的血管血栓性疾病,由于靜脈壁變性,靜脈瘀滯,液體滲出,血液黏滯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和黏附性增高,致使血液在下肢深靜脈系統(tǒng)不正常的凝結,最后形成血栓,繼而發(fā)生靜脈炎和靜脈周圍炎,表現(xiàn)為下肢疼痛、腫脹無力等癥狀,如不能早期治療,可能造成下肢的多種功能不全而導致不同程度的殘疾,甚至形成肺栓塞危及患者的生命[1]。筆者以大黃牡丹湯方化裁,治療下肢血栓性靜脈炎44例,療效頗佳?,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88例血栓性靜脈炎患者均為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患者,均經(jīng)雙下肢血管超聲檢查確診。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4例,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齡24~74歲,平均(53.00±7.10)歲;平均病程(35.40±7.00)d。對照組44例,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齡21~77歲,平均(50.00±6.40)歲;平均病程(30.80±4.70)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病情情況經(jīng)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常規(guī)應用肝素鈉12500 U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中緩慢靜滴,每日2次,連續(xù)使用14 d。治療組加服大黃牡丹湯。藥物組成:大黃12 g,牡丹皮12 g,桃仁12 g,冬瓜仁15 g,芒硝10 g,水蛭10 g。每日1劑,煎液約400 mL,分2次服用,連續(xù)服用14 d。用藥期間監(jiān)測凝血功能,根據(jù)凝血酶原國際比值(INR)結果調整肝素鈉注射劑用量。
1.3 療效標準 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及血管超聲檢查結果判定療效。治愈:無腫脹、無壓痛、行走時未見浮腫等,復查血管彩超靜脈血栓消失。有效:腫脹好轉,無壓痛感,皮溫正常,復查血管彩超靜脈血栓部分消失。無效:各項臨床指標無改變或者惡化,復查血管彩超靜脈血栓無變化。其中,總有效率=(治愈數(shù)+有效數(shù))/總數(shù)× 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χ2檢驗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愈30例,有效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45%,對照組治愈10例,有效2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6.36%,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髕骨上下緣10.0 cm周徑差值改善情況比較 見表1。治療后,髕骨上下緣10.0 cm處周徑差值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明顯(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髕骨上下緣10.0cm處周徑差值改善情況比較(cm,±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髕骨上下緣10.0cm處周徑差值改善情況比較(cm,±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 別 髕骨上緣10.0 cm處 髕骨下緣10.0 cm處治療組 治療前 4.31±1.85 4.72±1.75(n=44) 治療后 1.80±0.58△ 1.21±0.72△對照組 治療前 4.13±1.83 4.61±1.68(n=44) 治療后 3.07±1.08 2.53±0.82
血栓性靜脈炎是指靜脈內腔的炎癥,同時伴有血栓形成,多發(fā)生于下肢。引起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創(chuàng)傷、手術、妊娠、分娩、心臟病、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避孕藥及長期站立、下蹲、久坐、久臥受潮濕等,較常見的是各種外科手術后引發(fā)。其病理變化特點主要為靜脈壁的損傷、血流狀態(tài)的改變及血液高凝狀態(tài)[2]等導致深部靜脈血栓形成。
本病屬于中醫(yī)學“脈痹”、“黃鰍癰”、“惡脈”、“赤脈”、“股腫”等范疇。按照中醫(yī)辨證論治,可分為氣虛血瘀、氣滯血瘀、陽虛寒凝、濕熱蘊結、痰瘀互結證[3]。臨床以濕熱蘊結證多見[4]。王肯堂《證治準繩》中說“或問:足小肚內側,微紅微腫,堅硬如石,三四寸許,痛楚難禁何如?曰:此名黃鰍癰,屬足太陰與足厥陰二經(jīng)濕熱,又積憤所致”。清·吳謙《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黃鰍癰》指出“此證生在小腿肚里側,疼痛硬腫,長有數(shù)寸,形如泥鰍,其色微紅,由肝脾二經(jīng)濕熱凝滯而成”。以上均說明本病多由濕熱之邪下注,致使氣血運行不暢,以致氣血瘀滯,瘀而化毒,脈絡滯塞不通,瘀滯下肢而成。《素問·痹論》指出“痹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因此,“血凝而不流”乃是脈痹發(fā)生的一個基本病機。由此可見,無論何種證型的脈痹,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瘀。故濕熱蘊結、瘀血阻絡是其基本病機,清熱利濕、解毒祛瘀為基本治療原則。
大黃牡丹湯是先賢用以治療腸癰的一個有效方劑,可用于治療盆腔炎、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曲綜合征、嵌頓性內痔、術后腹脹、急性胰腺炎、急性重癥膽系感染、粘連性腸梗阻、過敏性紫癜、慢性化膿性鼻竇炎、瘡癤等多種具有濕熱瘀滯證的疾病,用于治療血栓性疾病國內尚無報道。本組患者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大黃牡丹湯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治療前后小腿周徑的差值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大黃牡丹湯出自《金匱要略》,由大黃、牡丹皮、桃仁、冬瓜仁和芒硝組成,具有瀉熱破瘀,散結消腫的功效,主治腸癰初起,少腹腫痞。仲景治瘀尤其強調使邪有出路,因瘀血屬有形之邪范疇,對有形之邪積聚體內而導致的各種病證,總以排出或消散為目的,使邪去則正自安。本組方對其進行化裁,方中大黃清熱祛濕,消瘀活血,攻逐瘀熱,使?jié)駸狃鰪南陆苟?,現(xiàn)代研究大黃中含主要成分大黃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循環(huán),降低血黏度,對下肢血栓形成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5-6]。牡丹皮寒涼辛散,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活血行瘀?!侗静萁?jīng)疏》稱其“味苦而微辛,辛以散結聚,苦寒除血熱,入血分,涼血熱之要藥”,故涼血而不凝瘀,活血而不動血,最適用于血熱血瘀者,合桃仁有逐瘀血而止痛,生新血的作用。大黃與桃仁、牡丹皮相伍,涼血散瘀,使血行則瘀血自去。冬瓜仁,性甘、涼、無毒,清肺化痰,解毒消癰排膿,利濕,可用于濕熱下注所致的病證,在崔禹錫《食經(jīng)》中有“利水道,去淡水”之功效;《長沙藥解》中亦有“排膿決瘀血”之功效一說,大黃與冬瓜仁相伍可增強清熱利濕,活血消腫功效。芒硝,辛苦咸寒,入胃、大腸及三焦經(jīng),有瀉下、清熱、潤燥、軟堅的作用;其次還有散惡血、消癰腫之功?!端幮哉摗份d芒硝“主時疾壅熱,能散惡血”。冬瓜仁和芒硝聯(lián)用有解毒消腫活血之功。水蛭《神農本草經(jīng)》曰“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逐瘀,無子,利水道”。有破血通經(jīng),逐瘀消癥之功效。水蛭中的水蛭素,具有抗凝、降黏、促纖溶及改善血液流變性的作用,從而抑制了血栓的形成及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達到溶栓作用[7-8]。全方共奏清熱解毒、去瘀生新、消腫止痛之功,且治療過程中未發(fā)生出血等不良反應。
注意事項:芒硝內服應沖化,不宜入煎劑。本品味苦且咸,口服易引起惡心,故宜涼時服用,量不宜過大,服畢用涼開水漱口。用量以10 g為宜,根據(jù)臨床需要,靈活掌握用量。
大黃在抗抑制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粘度及臨床應用研究方面取得的進展,為大黃牡丹湯治療血栓性疾病奠定了基礎,為古方新用和臨床治療其他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筆者采用大黃牡丹湯治療血栓性靜脈炎療效肯定,但其作用機理和中醫(yī)辨證關系還有待進深一步探究。
[1]尚德俊,王嘉桔,張柏根.周圍血管疾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500-505.
[2]石美鑫.實用外科學(下)[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
[3]李敬敏.疏血通脈方治療下肢血栓性靜脈炎30例[J].中醫(yī)研究雜志,2010,23(4):45-46.
[4]施勝鈺,趙炎,王志兵,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下肢血栓性靜脈炎30例[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2,31(8):583-584.
[5]呂水英,郝陽泉,劉德玉.通脈飲內服與外敷方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50例[J].陜西中醫(yī) 2012,33(12):1612-1613.
[6]張喜平,李宗芳.大黃素的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3,19(8):851-854.
[7]李晶.水蛭的藥理研究進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16(30):33.
[8]李克明,張國,武繼彪.水蛭的藥理研究概況[J].中醫(yī)研究,2007,20(2):62-64.
R543.6
B
1004-745X(2014)08-1541-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8.064
2014-03-14)